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勤奋苦读的历史人物的故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勤奋苦读的历史人物的故事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 勤奋学习的成语故事
  • 中国植树的牧羊人的事迹
  • 勤奋学习的成语故事

    悬梁刺股的故事

    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就读书,直至深夜。因为疲劳瞌睡,常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后来,他终于成为儒学大师。

    在年轻时,苏秦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后来他成为有名的学问家。

    凿壁借光

    文人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文人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映雪囊萤:晋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油。夏天夜晚,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沙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这就是“孙康映雪苦学”;

    “车胤囊萤夜读”。

    成语:映雪囊萤

    中国植树的牧羊人的事迹 - 华夏历史

    记着关注“百味写春秋”哟 谢谢!

    成语,它指的是历代沿袭已久的固定词语或短语,它们一般源于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等,能够独立地表达出特定含义。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文化长河中,出现了不少表示勤奋学习的成语故事,如: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但是我今天想用“焚膏继晷(gui 三声)”来表示勤奋学习。

    焚膏继晷一词,出自“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他在《进学解》中说:“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韩愈他精于学业,凡是想要在文学上做出成就的人都会参考他的文章(“提要钩玄”一词也是出自于此),而韩愈此人学习愈加勤奋,经常从白天到黑夜,从黑夜到白天,很多年都是如此。“膏”是指灯油,“晷”是指日影,“焚膏继晷”一词是说点燃灯烛来接替日光照明,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

    勤奋好学的成语及典故,给正在读书的孩子们讲讲哟。

    1、凿壁偷光

    汉时有一人叫匡衡,家里贫穷,白天干活,晚上才能读书,但买不起蜡烛,邻居说:“既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匡衡回到家在墙上凿了个小洞,烛光透过来了,光照到了书上,他便认真地读书。最终匡衡成了一代文学家。

    2、悬梁刺股

    战国时期的苏秦,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 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自己就清醒起来了,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二人后来都成为了有名的政治家。

    3、萤囊映雪

    东晋时期的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晋代的孙康,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后来他被朝廷封为关内侯与临湘候。职守功勋,颇极一时之盛。

    这些勤奋好学的古人夜读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鼓舞后辈,永世垂范。

    参考资料:中国知网

    {我是“草庐心语”,关注文化历史和教育,如果您也喜欢,请关注我,我相信总有我们感兴趣的话题,期待共同交流。每天快乐哦!}

    中国植树的牧羊人的事迹

    默默种树人杨善洲

    杨善洲(1927.01—2010.10),男,汉族,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人,

    2011年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

    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入党,曾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退休,201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杨善洲同志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曾担任保山地委领导,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只为了兑现自己当初“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

    1988年6月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

    由于成绩辉煌,杨善洲在退休之后,获得“全国绿化十大标兵”、“全国绿化奖章”、“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众多荣誉,被誉为“活着的孔繁森”。

    仅仅凭这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森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勤奋苦读的历史人物的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勤奋苦读的历史人物的故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中国植树的牧羊人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