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中国历史故事集对话作者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国历史故事集对话作者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故事和历史有什么区别
故事,可以大量虚构,为增加趣味性,可读性,可以进行艺术加工,从而使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物更加吸引人更加鲜活,甚至更加感人。
历史,又分正史和野史。正史是官方所修记载的历史,具有真实性权威性,如《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野史是流传于民间的传说,也有一定的真实性,但不能作为正史来对待,野史与故事较接近。但故事与正史相差甚远。
历史,又分正史和野史。正史是官方所修记载的历史,具有真实性权威性,如《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野史是流传于民间的传说,也有一定的真实性,但不能作为正史来对待,野史与故事较接近。但故事与正史相差甚远。
故事有可能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虚构的,而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确确实实的存在过。
即使故事中的人物客观存在,也有可能不符合历史,比如《三国演义》,就拿温酒斩华雄来说吧,历史上并不是关羽杀死的华雄,而是孙坚,但是放在这本书中就很好的体现了关羽的武艺超群,是一个很好的故事,但是这并不是历史。
每段历史其实都是一个故事,过了今天,昨天就是一个故事,同时也成为历史。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主题曲唱的好,借用几句:
故事里的事是那昨天的事
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故事里的事也许是真事
故事里的事也许是从来没有的事
我认为,故事和历史有很大的不同,但也有一定的关联。
故事主要是人为地编出来的,讲究情节的曲折、离奇、精彩,目的是可读性和吸引读者、听众。但是有很多故事是在历史事件的基础上编出来的,又有一定的真实事件基础。所以二者有关联性。比如《三国演义》,就是在三国志的基础上编写成了一个更加离奇曲折的故事,流传得更广。其实,普通人了解三国历史,更多的人是通过《三国演义》,而不是《三国志》。所以,故事的群众基础更广泛,而历史虽然比较正统,却没有故事那样的广泛性。
另一方面,作为历史,本身也有一些不确定性。人们只是通过一些史书来了解历史。而史书的编写也受到作者所处时代的局限或观点不同,会出现很多不真实和不准确的地方。通过考古来验证历史稍微能好一些。但是,也是不能完全弄清楚所有的事实。
故事和历史就是这样一种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共生共存,各有千秋。
提问:故事和历史有什么区别?
以下是我的回答:
简单来说,故事可真可假,而历史是过去的事实。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想想就能明
白,历史是包含了故事的,而故
事又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
因为故事需要语言和文字作为载体,它无法凭空产生于主观世界,所以它可以说是客观世界的产物,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
比如,“曹雪芹编写红楼梦”这一
过程,和你刚才阅读这句话的过
程,都是过去的事实,都发生在
客观世界,就是历史。
如果要严格区分故事和历史,就要明白什么是故事?什么是历史?要理解它们定义和特点。
*故事
定义: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或是陈述一件往事。
特点:语言富于动性,由人类创作。
*历史
定义: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
特点:发展,客观世界运动发展产生历史。
总结:故事是人类创作
历史由客观产生
以上。
历史是过去的真实存在,而故事是联想中的虚构存在。
在历史长河中,存在惊心动魄的故事,因历史是由人物构成,有人物即有社会,有社会便有爱恨情仇。便有人物的故事,但那不叫故事,叫事迹。也叫史事。
从创作者角度看,不叫写历史,叫记录历史,这身份是史学家。他们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
而后者叫作家或故事大王,这靠编或联想吃饭的家伙,他们每天绞尽脑汁的在编造,为自已虚构的人物而流泪。有大胆者把历史写成故事。那叫历史小说。功能也只是故事,而不是历史。
故事往往借助历史,把背景安插在某个年代,以那个年代的特征出现,有的还以历史中的真名出现,但人物事件一半真一半假。原因是假的部份用来表现作者的真正目的。而历史不须管背景,几乎全是真实的,作者是记载这件事。
我们今天的,便成为明天的历史。所有的时日不会烟消云散。这就是历史的伟大之处。而故事除了供一乐,它还有教育功能。探寻人性之秘,这便是故事应尽之责。
历史上有哪些恩将仇报的例子
说一段五代后唐时期历史故事吧。
有一天,一个姓刘的乡下老头来到皇宫,说他有个闺女,多年前因为战乱,父女别离,多年来寻找无果,如今听说女儿做了皇妃,特来父女相认。皇宫的警卫士兵,听说是刘妃的父亲,急忙上报皇帝李存勖。李存勖听了也十分高兴。
刘妃是在战乱中,由大将袁建丰抢来的,袁建丰觉得这孩子聪明可爱,就把她送给老主晋王李克用,李克用的王妃曹氏,也很喜欢这个小女孩,就把她留在身边,令人教她唱歌跳舞,亲自教她吹笙,没想到,这女孩一教就会,而且天生丽质,十分讨人喜欢。有一次举行家宴,曹妃为了助兴,就把刘氏叫出来唱歌跳舞。
当时,李存勋也在场,刘氏那清脆婉转的歌喉,袅娜多姿的舞步,以及那姣艳俊美的面容,令他神魂颠倒,竟在大庭广众之下,目不转睛地盯着刘氏看。曹妃心领神会,就把刘氏送给儿子李存勖做妾。
李存勖当时已有一妻一妾,但是,得到刘氏之后,仍然如胶似漆。后来刘氏生了一个儿子,李存勖对这母子更是宠爱有加。当了皇帝之后,就封刘氏为贵妃。
刘氏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她父亲是个郎中,自小就带着她走街串巷,又当爹来又当娘。如今听说刘氏父亲找上门来了,李存勖也为刘氏高兴。为了慎重起见,他找来当年抢来刘氏的将军袁建丰,让他先去辨认一下。
袁建丰看到老头之后,第一眼就认出来了,当时士兵去抢孩子时,一个长着黄胡须的人拼命的争夺,士兵照着他头上就是一马鞭子,打得他鲜血直流,还哭喊着要孩子,那人黄胡须上都染上了血,给了他极深的印象。他让人给老人送来茶点,就去告诉李存勖,这个老头,就是刘妃的父亲。
李存勖兴冲冲地来到后宫,把这一好消息告诉刘妃,他万万没想到,刘妃却勃然大怒,她说,我父亲在我离开时,就死在乱军之中了,当时我虽然小,但是我记忆很清楚,我围着父亲的尸体转了三圈才走。这个乡下老头,分明是冒充我父亲来讹诈的。不等李存勖开口,就令人用乱棒把刘老头打出宫去。
可怜刘老头,他正在等着和女儿团聚,倾诉父女离别之苦,却没想到,被一群如狼似虎的士
兵打得头破血流,在悔恨交加中,他死在了回家的途中。
刘妃为什么不认她亲生父亲呢?原来,她此时正在想当皇后,却为自己出身低贱感到尴尬,而如今,一个乡下老头又来认亲,不是来添堵吗?
一个人为了荣华富贵,连她亲生父亲都不认,她还能认谁呢?后来兵变,李存勖死在乱军之中,刘氏带着金银财宝逃难,与李存勖之弟私通,后来新皇帝登基,她被赐死,也算是罪有应得吧。
1942年4月缅甸战场,7000多英国殖民军被日军包围在仁安羌地区,危在旦夕。
驻缅英军总司令亚历山大上将顾不上体面,向中国远征军发出求救请求。
远征军第38师113团昼夜兼程,于4月17日傍晚赶到仁安羌外围宾河地区,未及休整,连夜发起对日军的进攻,激战至第2天中午,终于杀开一条血路。
身陷重围数日的7000多英军,30多辆坦克,1000多匹军马,以及美国传教士,新闻记者等500余人都安全突围。
仁安羌突围保全了英国殖民军的面子,英国人甚至夸张的把仁安羌比作第2个敦刻尔克。为了感谢中国军队的救命之恩,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把一枚“帝国司令”的奖章。颁发给38师师长孙立人。
孙立人从而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获得“帝国司令”勋章的外籍将领。
中国远征军第38师对英国人恩重如山,但数日后,新38师官兵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撤退到英属殖民地印度的边境重镇英法尔。
英国驻印度警备军团军团长艾尔文中将,面对孙立人派来的联络官,傲气十足的道:这里是大英帝国的领土,绝不允许外籍军队进入。不过你们是盟军,从人道主义出发,我们不能见死不救,但只能是收容。
艾尔文见新38师联络官一脸的诧异,又加重语气重复了一遍:是收容,懂不懂!
收容就是要新38师缴械投降。无论孙立人的联络官怎样解释,英国人一句都听不进去。他们只信奉强者,只有永久的利益,没有永久的朋友。
英国人恩将仇报,孙立人闻讯后勃然大怒,命令全师紧急集合,要在印度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英国军队在缅甸战场上的糟糕表现,让孙立人对击败驻印度的英国殖民军底气十足。
战争一触即发,紧要关头,英国人胆怯了,艾尔文中将亲自来到新38师驻地,向孙立人赔礼道歉。同时带来了大量的粮食、枪支、弹药等战备物资,并承诺以后代发新38师的军饷。
艾尔文的表现,更让远征军坚定了一个信念:英国人不懂得感恩;他们只信奉强者。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故事集对话作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故事集对话作者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