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山西大学历史文化研究生院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山西大学历史文化研究生院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 你知道历史上,发生过哪些恩怨分明的历史事件吗
  • 你知道历史上,发生过哪些恩怨分明的历史事件吗

    所谓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不共戴天,一般情况下,只要发生其中之一,对立的双方的必然会势同水火、不死不休。然而,凡事都有例外,历史上的解狐和祁奚因为恩怨分明,即便是被人戴了绿帽子,或者是父亲被人杀死,他们对仇人的态度也让人大跌眼镜。

    所谓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不共戴天,一般情况下,只要发生其中之一,对立的双方的必然会势同水火、不死不休。然而,凡事都有例外,历史上的解狐和祁奚因为恩怨分明,即便是被人戴了绿帽子,或者是父亲被人杀死,他们对仇人的态度也让人大跌眼镜。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研究生院 - 华夏历史

    解狐恩怨分明,举荐夺妻仇人为官

    解狐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他为人耿直倔强且公私分明。

    当时,解狐有一个小妾叫做芝英,芝英长得如花似玉,身材也是婀娜多姿,因此深得解狐的宠爱。

    不过可惜的是,因为解狐公务繁忙,没有太多时间陪伴美人,所以芝英心生寂寞。恰好解狐的家中有一个家臣刑伯柳,这个人也不是一个省油的灯,经常趁着解狐外出撩拨芝英。

    芝英看到刑伯柳年轻帅气,而且还会变着花样的取悦自己,心中自然泛起了一丝涟漪。一来二去,两个人就背着解狐走到了一起。

    纸终究包不住火。当时,解狐其他的家臣发现了这件事,并且告诉了解狐。解狐一开始并不相信,但这个告密的家臣说的有鼻子有眼的,所以解狐决定和这个告密的家臣设下计谋,试探一下刑伯柳和芝英二人。

    某一天早上天还没亮,解狐假装接到了国君的旨意,命他去边疆巡视数月。由于事出突然,解狐谁也没带,急急忙忙的就走出了家门。

    见解狐离家,春心荡漾的芝英迅速溜到了刑伯柳的房间。两人一见面就如干柴烈火,如胶似漆的卿卿我我。正在二人行苟合之事时,大门突然打开,解狐怒不可遏的带着家丁出现了。

    发生了这种事,解狐自然是把二人吊起来拷打。经过拷问,解狐知道了芝英爱慕刑伯柳年轻英俊,最终经受不住寂寞而勾搭成奸。

    最终,解狐将二人痛打了一顿,逐出了家门。

    事情到可这儿,解狐和刑伯柳已经有了不共戴天的夺妻之恨,按理说两人必将处处作对,老死不相往来。不过,由于解狐恩怨分明,两个人在以后还有一次事业上的交集。

    几年之后,解狐的好朋友赵简子的领地缺一位国相,于是赵简子请解狐给自己推荐一个人。解狐思来想去,觉得和自己有夺妻之仇的刑伯柳挺合适,于是解狐就推荐了刑伯柳。

    刑伯柳到任之后勤勤恳恳,把赵简子的领地治理的井井有条。赵简子当时非常开心,在一次赏赐刑伯柳的时候说:“当初解将军果然没有看错人。”

    刑伯柳听说是解狐举荐的自己,以为解狐已经忘记了当初的仇恨,所以在一次回国都的时候专门拜访解狐,可当刑伯柳到解狐府上的时候,奇怪的一幕发生了。

    当时,刑伯柳站在解狐府门前,准备向解狐请罪。结果解狐看到后,拈弓搭箭就射向了刑伯柳。幸好解狐当时年纪大了,箭法不是太准,这支箭才从刑伯柳的耳朵旁边瞬间飞过。

    这一箭吓了刑伯柳一身冷汗,忙问解狐是为什么。

    解狐回答说:“我举荐你,那是因为你有这个能力。我现在射你,是因为我们之间有夺妻之恨!你再敢来我家,我一定把你一箭射死。

    说完这句话,刑伯柳也明白了解狐为人恩怨分明,所以深鞠一躬之后走了。

    祁奚恩怨分明,举荐杀父仇人解狐

    公元前572年,晋悼公刚刚继位,此时中军尉祁奚因为年迈,准备辞官。

    晋悼公同意了祁奚的请求,但要求祁奚辞官之前推荐一人,祁奚想来想去便推荐了解狐。

    当时晋悼公很疑惑,因为解狐和祁奚有杀父之仇,两人经常闹矛盾,为什么现在祁奚会推荐解狐。面对国君的询问,祁奚说了一句话“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您是问的谁能够担此重任,并不是问我的家仇,言外之意,我的仇恨是我和解狐两个人的恩怨。

    历史上,解狐和祁奚两个人为人正直且恩怨分明,不会因私废公,也因此才得到了后世推崇,成为了公、私,恩、怨分明的代表人物。

    中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和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是中学同学,又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都曾在美国攻读物理系。

    1950年8月,邓稼先回国,七年后,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两年后,第一枚氢弹爆炸,中国在热核武器研究取得突飞猛进的成果,让人瞠目结舌。世界许多国家猜测,谁是中国的费米(美国原子弹之父),其中也包括杨振宁。

    1971年夏天,杨振宁回国访问,他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第一人。周总理对这件事非常重视,亲自安排邓稼先陪同杨振宁。

    两个人老友重逢,畅谈友谊之时,又心照不宣,尽量避开那个敏感的话题。

    直到临行前一天晚上,邓稼先和杨振宁告别,杨振宁这才旁敲侧击的询问道:听说中国大陆的热核武器研究有阳早和寒春夫妇的参与(在华工作的美国人,韩春参与过曼哈顿计划),不知是不是真的。

    邓稼先敷衍道:这事儿我也不清楚,有机会我给你问问。

    当天晚上,邓稼先把杨振宁的问题向周总理做了汇报,周总理指示道:明天你去告诉他,中国核武器的研究工作,都是由我们自己独立完成的,并没有外国人的参与。

    第二天杨振宁回美国,邓稼先到机场送行,把周总理的话复述了一遍。据记载,杨振宁得到想要的答案后,久久难以平静。

    第二天杨振宁回美国,邓稼先到机场送行,把周总理的话复述了一遍。据记载,杨振宁得到想要的答案后,久久难以平静。

    近代以来,国共双方的恩怨是最难分明的,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国家民族大义出发,却愣是把它分明了。

    你跟一个死对头玩命玩了十年,你打死了他手下不少人,当然他也杀了你很多兄弟,这一天突然他落在你手里,你杀不杀他?

    为家仇,就是杀他一百次都不够,为国恨,不能杀!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留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八项主张,消息传出,举国震惊。

    西安事变前夕的蒋介石与张学良

    在延安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们第一时间收到了张杨发出的电报:“吾等为中华民族及抗日前途利益计,今已将蒋等扣留,迫其释放爱国分子,改组联合政府。兄等有何高见,速复。”

    由于事关重大,毛主席于12月13日召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西安事变问题。许多同志发表意见说,蒋介石打了十年内战,罪恶滔天,应该把他交给我们,公审之后处死。

    但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毛主席深知,共产党人和红军对蒋介石的仇恨不共戴天,然而以何应钦为首的南京政府亲日派一定会利用这次机会夺取权力,他们会不择手段谋杀蒋介石,然后联合日本帝国主义消灭东北军和西北军,最后一起围攻红军,届时局面将更加困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宏图将会化为泡影。

    因此,蒋介石不仅不能杀,还要保护起来,利用这次机会促成他停止内战,联合抗日。会议经过激烈讨论,最终决定中共中央暂不发表宣言。毛主席最后作总结说:

    “现在处在一个历史事变新的阶段,前面摆着很多道路,也有许多困难。为了争取群众,我们对西安事变不轻易发言。我们不是正面反蒋,而是具体指出蒋介石个人的错误,不把反蒋和抗日并列。”

    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已经把抗日放在了反蒋前面。同日,中共中央致电张学良,就西安事变后西北的局势陈述意见,并告知决定派周恩来同志作为共产党代表到西安协助处理谈判事宜。

    西安事变发生时毛主席和张闻天等人在延安

    12月17日,周恩来从延安飞抵西安同张学良会谈,商定红军南下协助东北军、西北军巩固防线,抵御中央军,同时向南京方面呼吁谈判解决问题。为了表达诚意,张学良释放了国民党大员,蒋介石的亲信蒋鼎文,请他回洛阳调停军事进攻。

    南京的宋美龄,宋子文兄妹和孔祥熙,陈立夫等人立即收到了张杨和共产党方面希望和平解决的信号,出于维护四大家族利益和地位的最高考虑,宋子文当即带着蒋介石的私人顾问,澳大利亚人端纳飞抵西安会见张学良,杨虎城,获得了张学良和共产党对蒋介石的人身安全保证。

    其实,共产党方面的表态十分耐人寻味:我们并没有伤害委员长的意图。言下之意就是:若西安事变不能尽快解决,南京政府中有人就会威胁蒋介石的人身安全了。

    宋子文绝顶聪明,当然明白这底下一层意思,于是他急不可耐地陪同宋美龄于12月22日赶到西安,参加张、杨,国民党,共产党三方谈判。

    参加西安事变谈判的周总理

    通过端纳,宋美龄给蒋介石写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南京情况戏中有戏”。

    蒋介石看到字条立马会意,内外交迫之下他已别无选择,只能授意“二宋”代表他同西安和共产党方面谈判,并说对商定好的条件,他以“领袖”人格保证,不作书面签字,回南京后分条逐步执行。

    12月23日上午,以东北军代表张学良、第十七路军代表杨虎城为一方,以中共代表周恩来为一方,以宋美龄,宋子文为一方,在西安金家巷张公馆西楼会客室举行谈判。

    在谈判最初,周恩来说:值此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时刻,只要蒋介石决心扭过来,自己就像先前在黄埔军校时那样,尊重蒋是校长,而且要面见校长。

    宋美龄,宋子文见共产党人并无敌意,心中的大石头落了地,这恰恰是他们心中最担心的一件事,二人急忙表示,在和平解决基础上一切都可以谈,他们也是支持抗日的。

    三方都希望尽快解决西安事变,这使得谈判异常顺利,经过反复磋商,张、杨、周与宋氏兄妹当日就达成下列协议: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份子,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保障人民权利,联共抗日等。

    西安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宋美龄与张学良等合影,委员长表情勉强

    谈判期间,周恩来专门代表共产党人与蒋介石会面。

    周恩来对蒋介石说:“蒋先生,我们有十年没有见面了,你显得比从前苍老些。”

    蒋点点头,叹口气说:“恩来,你是我的部下,你应该听我的话。”

    周恩来答道:“只要蒋先生能够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不但我个人可以听蒋先生的话,就连我们红军也可以听蒋先生的指挥。

    宋美龄见二人没有敌意,急忙从中调停说,以后不剿共了,这次多亏周先生千里迢迢来斡旋,实在感激得很。

    12月25日,周恩来给中共中央书记处发电通报会谈结果:“(1)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统一中国,受他(即蒋介石)指挥。(2)由宋、宋、张全权代表他与我解决一切(即蒋介石对周恩来提出,若红军以后不再破坏统一,听命中央,受他指挥,便与其他部队一视同仁)。(3)他回南京后,我可直接去谈判。”

    宋美龄与端纳在西安机场

    当日,中共中央复电表示同意,蒋介石与周恩来的坦诚会面,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12月25日下午,张、杨一起送蒋介石去机场。蒋介石在机场对张、杨说:“如果国内再有动乱,我负责任。我答应你们的条件一定负责实现,如若不然,你们就不要拿我当领袖。”说罢登上飞机,张学良随后也上了飞机。闻讯赶到机场的周恩来“想劝阻不要去送”,但飞机已经起飞了。

    至此,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从12月13日到24日的十二天时间里,只要共产党人愿意,可以随时要求张、杨杀死或者审判蒋介石,而张、杨鉴于当时共产党是其唯一盟友,也未必不会不同意,但这并没有发生,恰恰相反,从三方谈判到最终商定和解条件,前后只花了两天时间。

    在西安事变整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力量的对比形势,以国家大局为重,毅然放下十年内战的仇恨,主动表示只要蒋介石抗日,不仅不反对他,并且还拥护他,服从他的指挥,争取蒋介石对外一致抗日,最终促成了中华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形成,改写了中国历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山西大学历史文化研究生院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山西大学历史文化研究生院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