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有能力的皇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中国历史上的有能力的皇帝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 历史上皇帝御驾亲征有哪些?胜败如何
  • 历史上皇帝御驾亲征有哪些?胜败如何

    中国历史上,皇帝御驾亲征的还是挺多的,毕竟当时皇帝的地位不同凡响,皇帝亲征,会给己方部队增加“有益属性”,增加部队战力,而且后勤保障也基本能到位,只要谋划到位,都不会在战场上吃多大的亏,但非要自己作死的除外。

    亲征的皇帝很多,这里选几个有代表性的。

    第一位御驾亲征的皇帝——刘邦必须榜上有名。

    要说刘邦离死亡最近的一次,那刘邦被匈奴围于“白登山”算一次。

    最有能力的帝王 - 华夏历史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冬季,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大军,出征匈奴,同时镇压韩王信叛乱。

    刘邦大军镇压韩王信还是很随意的, 铜鞮一战,刘邦大获全胜,韩王信的军队遭到重大伤亡,韩王信逃奔匈奴。

    初战告捷,使刘邦轻敌冒进,指挥军队乘胜追击。当时正值寒冬天气,天降大雪,刘邦不顾前哨探军刘敬的劝解阻拦,轻敌冒进,直追到大同平城,结果中了匈奴诱兵之计。

    刘邦和他的先头部队,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达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队断绝了联系。后来还是刘邦采用陈平的计谋,向冒顿单于的阏氏(冒顿妻)行贿,让阏氏对冒顿单于吹枕边风,刘邦才得脱险逃出。

    “白登之围”以后,刘邦改变了对匈奴的以武力解决的政策,采取了“和亲”政策以笼络匈奴,使两国的关系得到了暂时的缓和。

    另类亲征——曹魏高贵乡公曹髦亲率宫人讨伐司马昭。

    作为三国时期曹魏的第四位皇帝,在那个“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年代,曹髦过的很窝囊,于是那个不堪忍受做提线木偶的傀儡皇帝,准备发动宫廷政变。

    但却被手下的人跑到司马昭那里告密。

    知道自己被出卖后,他选择了拼死一击,率领了几百名由禁卫军和老弱仆人组成的队伍,杀向司马昭的大将军府,亲自讨伐司马昭。

    这场以卵击石的战斗结果是注定的。

    人生总是充满着戏剧性,你不知道身边什么时候会冒出个无知的蠢人来,在司马昭心腹贾充的忽悠下,太子舍人成济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用长矛将曹髦刺了个透心凉。

    从此,公开弑君的巨大污点,成了笼罩在司马家族头上挥之不去的阴云;当众弑君的恶劣影响,与司马家族结下了不解之缘,使司马家族受世人唾弃。

    视亲征视为儿戏的——明英宗

    明朝皇帝有个特点,“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朱元璋灭元建明,御驾亲征;朱棣亲自上战场,五次北伐,将蒙元残余势力赶到漠北极寒之地。

    朱氏子孙们,视与鞑虏作战,为建功立业的机会,但英宗这个奇葩皇帝,御驾亲征,兵败被俘,受尽侮辱,成为历史的笑料。

    明正统十四年(1449)秋,英宗朱祁镇亲征蒙古瓦剌,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南)突遭瓦剌军围攻,导致全军溃败,英宗被俘,随征将臣张辅、邝埜等50余人阵殁,太监王振则被护卫将锤杀。

    皇帝亲征,本是件大事,因为御驾亲征确实能激励士气,但决定战争的胜负有着多种因素,不是一个“士气高涨”就能解决的;而且有的皇帝也不一定能带来士气,被敌方来个“擒贼擒王”,那这场战争就注定会失败了。

    皇帝亲征,本是件大事,因为御驾亲征确实能激励士气,但决定战争的胜负有着多种因素,不是一个“士气高涨”就能解决的;而且有的皇帝也不一定能带来士气,被敌方来个“擒贼擒王”,那这场战争就注定会失败了。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

    皇帝亲征不在少数,特别是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大分裂时期,但是真正影响历史走向的列举如下。

    1、前秦皇帝苻坚亲征东晋

    永嘉南渡,司马氏在南方延续了政权,史称东晋。

    北方地区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外族纷纷建立政权,史称五胡乱华。其中氐族建立的政权前秦在苻坚的治理下空前强大,统一了北方。

    公元383年,苻坚亲率百万大军(实际参战约30万)进攻东晋,欲统一全国,却在淝水被谢玄八万北府军击败。

    此战改变了历史走向,将外族大一统王朝出现的时间向后推迟了千年,东晋得以偏安一隅,也保留了汉文化的火种。

    2、隋炀帝杨广亲征高句丽

    隋文帝杨坚交给杨广的是一个非常强大的隋帝国,比之后世的唐朝也不遑多让,然而全部被杨广败光了,影响最深的不是挖掘大运河,而是杨广三次亲征高句丽。

    从大业八年到大业十年,连续三次兴师动众发百万大军,征用数百万农夫征讨高句丽,第一次惨败,其他两次无功而返。

    三征高句丽丧师数十万,资源民力耗用无数,民不聊生,直接动摇了隋朝国本。第一次失败后国内便陆续出现农民起义,最终演变为遍地烽火,隋朝二世而亡。

    3、后周世宗柴荣亲征契丹

    如果说五代时期还有明君,那就是后周世宗柴荣,他以郭威义子的身份继承皇位,立下了“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壮志。

    在击败后蜀、南唐后,柴荣目光投向北方,被契丹人侵占的燕云十六州。公元959年,柴荣亲征契丹,一路摧枯拉朽,仅用42天便拿下三关三州,推进到燕云十六州中心幽州城下,正当柴荣要一鼓作气拿下幽州时,突然生了重病,紧急返回开封后病逝,北伐戛然而止。柴荣驾崩时年仅39岁,在位才6年。

    此战是燕云十六州落入契丹之手后与中原王朝最近的一次,可惜天妒英才,否则柴荣有望再续隋唐辉煌。

    4、宋太宗赵光义亲征契丹

    柴荣未竟事业本来可以由赵光义完成,可惜他无柴荣之能。

    赵匡胤陈桥驿兵变,建立宋朝,灭了南汉、后蜀、南唐之后,宋朝空前强大,敌人只剩北方的契丹和北汉,正当他准备统一全国时突然驾崩,赵光义继位。

    公元986年,赵光义趁辽国新君初立,政治不稳,发三路大军亲征燕云十六州,史称“雍煕北伐”。战役之初,三路大军作战顺利,然而由于指挥不当,三路大军接连出现配合失误,赵光义本人屁股上也中了一箭,匆忙下令撤军,撤退途中再次由于配合失误,导致杨业被围,被俘虏后绝食而死。

    雍煕北伐彻底改变了宋辽两国的军事态势,宋朝由攻转守,整个北宋时期都无力对契丹发动有效军事行动,史称"终宋不振"。

    5、蒙古大汗蒙哥亲征南宋

    蒙哥是蒙古帝国第四任大汗,在位期间远征西亚,蒙古铁骑已经进入北非了,一旁的欧洲人瑟瑟发抖,惊呼其为“上帝之鞭”。

    除了西征大军外,蒙哥还亲率大军征讨南宋,意图灭亡南宋,然而无往而不利的蒙古铁骑却受阻于四川钓鱼城下。

    钓鱼城虽小,地形却极为险要,城头上装有火炮。蒙哥见久久无法攻克,便登上楼车观察,恰好被城头火炮击中,伤重而亡。(《神雕侠侣》中杨过借用了这一历史事实)

    此战影响了世界史!蒙哥驾崩后,蒙古大军撤退,蒙古内部争夺皇位,弟弟忽必烈争得汗位,众人不服,庞大的蒙古帝国遂分为五大汗国,忽必烈统治的区域就是元朝。

    6、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剌

    明初太祖、成祖两位皇帝多次对蒙古用兵,朱棣更是五次亲征蒙古,终于将蒙古势力限制在北方大漠,然而这一切努力到了明英宗时期全部化为泡影。

    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亲征瓦剌,他带着满朝文武,京师三大营以及精锐边军共计20余万,浩浩荡荡杀向瓦剌,却因为临阵进退失据,被瓦剌骑兵各个击破,二十余万精锐全军覆没,满朝文武损失殆尽,明英宗本人也被俘虏,史称“土木之变”。

    此战将大明精锐损失殆尽,成了大明与蒙古军事优势转折点,此后大明只得被动防守,任由蒙古人来去自有。

    综上案例显示,皇帝亲征有风险,败多胜少,切不可尝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上的有能力的皇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上的有能力的皇帝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有能力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