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历史文化文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历史文化文献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 史料的四种基本形式
  • 西方有没有类似《汉书》和《战国策》这样的官方历史记载书籍?有的话是什么
  • 有没有什么比较好比较全的中国历史类书籍,最好是能跟世界历史匹配起来一起阅读的
  • 史料的四种基本形式

    史料分为书报、文件、实物、口碑四类。

    1、书报,包括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文献汇编和史部以外的群籍。

    2、文件,包括政府文件、团体文件和私人文件。

    3、实物,包括生产工具、生活资料和历史事件的遗迹。

    4、口碑,包括回忆录、调查记录、群众传说和文艺作品。

    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以及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但二者的界限经常并不明确。一般中文所称史料,主要是指第一手史料而言。

    通常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

    一 编年体, 首先编年体即按照年代记录每个阶段的历史大事件的记述方式,是最早出现的基本记事方式。

    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竹书纪年》《春秋》就是典型代表中极为重要的参考文献,除此之外左丘明的《左传》也不能忽视。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秦汉之后多采用纪传体。

    不过编年体其中最大的代表却是北宋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而有趣的是资治通鉴很大程度上参考了由东汉时期的荀悦由《汉书》抄改而成的《汉纪》。

    二纪传体,中国古代史成熟时期最主要的记史方式,以人物为主体,通过记录历史人物的方式记史,最典型的就是被后世所奉行的正史系统二十四史,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即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史记》开创了中国纪传体的基本模式,

    三,纪事本末体,纪传体史书的缺陷在于以人物视角可能会有重复记事与人物视角无法完全还原事件的记事问题,而编年体又无法面面俱到,纪事本末体就是将两者综合的一种记事方式,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书体例。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四,国别体,以一国为单位进行记史,是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手法,如《国语》还有《战国策》为代表,国别体最初的记录者为春秋时代的各国史官,这种体例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独特的历史现象。二十四史中陈寿的《三国志》也属于这个类别。

    西方有没有类似《汉书》和《战国策》这样的官方历史记载书籍?有的话是什么

    我看的书不多,不敢妄言有没有。我只能说中国从古到今是文化融合,所以能留下很多早先的历史文献。国外更多是掠夺文明,没有完整连贯的文化传承。可能不会有这种官方的历史记录。

    你的问题有错误,《战国策》和《汉书》都是私修史书,不是“官方历史记载书籍”。二十四史里的《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新五代史》都不是官方组织编写的。

    至于西方有没有官修史书,答案是有的。一个典型例子是中世纪法兰克王国的《王室法兰克年代记》。

    史料的四种基本形式 - 华夏历史



    由于中国和西方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文化背景殊异且二者长期不通声息,所以,古代中国和西方在史学的发展模式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如古代中国的史学是一种官、私双轨并驰的发展模式,而古代西方的史学则大多由私人为之,与国家政权之官僚体系的关系较为疏远。

    不过,事事均无绝对,在中世纪西欧早期的查理曼时代,加洛林王朝的宫廷也曾短暂地出现过与古代中国官方史学颇为类似的修史活动――宫廷编纂年代记的活动。《王室法兰克年代记》(Annalesregni Francorum)这部史书就是这种官方修史活动的结果。

    《王室法兰克年代记》是一部带有官方属性的史书,这在私家史作占主导地位的古代西方颇为罕见,它的出现乃查理曼扶植宫廷文化的结果。在政治立场上,这部史作完全倒向了加洛林王(皇)室,文本内容多为正面宣传查理曼等封建帝王,鲜有总结历史得失之语。

    《王室法兰克年代记》的编纂机制存在着一定官僚组织化的倾向,不过,支撑其编纂的官方组织体系却颇为脆弱,不仅时间短暂,而且史官、史馆、史制的建制皆不完备。

    此外还有《弗利德伽编年史》的第二续集,同样是法兰克王国的官修史书。

    早在墨洛温、加洛林两朝鼎革易代之际,加洛林家族就已开始注重运用修史的方式制造社会舆论,以巩固和加强本家族的权力和利益。如矮子丕平的叔父希尔德布兰德伯爵及其子尼伯龙根伯爵曾授意一位匿名的续编者,为《弗利德伽编年史》补写了第二部续书,以此为加洛林家族篡权夺位的行径进行美化。

    《弗利德伽编年史·续编》《王室法兰克年代记》这两部部诞生于加洛林王朝鼎盛时节的当代史,由于与加洛林王/皇室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在叙述墨洛温王朝覆灭、加洛林王朝崛起这一重大史事时,均持有一种拥护当今、敌视前朝的政治倾向,因而当代西方历史学界对它们的评价并不高。

    有没有什么比较好比较全的中国历史类书籍,最好是能跟世界历史匹配起来一起阅读的

    问题中两个关键词“好而全的中国历史类书籍”,“能跟世界史匹配”,从这两点出发,我推荐一本中国通史类书籍,柏杨的《中国人史纲》。

    柏杨的通史类著作《中国人史纲》,把历史写得精彩好看,而又不乏深刻洞见。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体例创新。

    1、本书以公元纪年的世纪分章和以问题分节,不以帝王年号而以普遍的公历算法来纪年,和将一个世纪分成十个年代来分别表示,使得全书脉络清晰,重点主题一目了然,这个独树一帜的做法,便于今天的读者按照公元纪年的习惯来阅读历史。

    2、每章最后的“东西方世界”一节,别具匠心和视野。在公元纪年的章节中,该世纪西方世界发生了那些大事,作者做了提要记录。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进行拓展阅读,以便东西方历史的对比分析。

    以上两点正是我按照题主问题做重点推荐的原因。

    除此之外,《中国人史纲》还有其他一些特点。

    作者常常直击历史中最重要的事件和最关键的人物,以此展开分析,寥寥数笔,便能使历史中那些尘封的事件和人物顿生神采,也能使隐藏在事件背后的规则与真相昭然若揭。

    书中还大量地以统计数据表格来代替冗长叙事,既简洁明了,也大大地增加了阅读的愉悦感。尤其适合今日习惯读图的读者。

    书中还喜欢直接称呼皇帝的姓名,如不是用唐太宗、康熙等谥号年号之类,而是用李世民大帝、玄烨大帝之类,也很有趣。

    点评历史人物和事件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绪。有愤怒、有惋惜、有惊叹,其用语也别具一格。

    概而言之,如果想要与世界史匹配起来读,那么《中国人史纲》按世纪分章的体例是最方便的。

    当然它是通史类书籍,如果想要研究历史的细节,那就需要读二十四史,更细的则需要研读相关实录、各类札记等。

    (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文化文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文化文献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史料的四种基本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