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公路历史文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公路历史文化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长城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长城是一道有效的防线,犹如马其顿防线一样,对常规的军事攻击能快速地组织起军事防御。同时,长城也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分界线,历史上凡是能进行农耕的地域都能引起统治者莫大的兴趣,这是历史的政治传统。
因而,北方的草原戈壁对历代统治者来说并没有征服的欲望。于是早早地把长城建立起来,设立烽火台,在附近驻军,以便能快速反应。对游牧民族的政策,用得最多的就是“和亲”,其次是封王,最次是赏赐。能够互不侵犯就行了。
在这一政治思路下,东方的大海显然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至于茫茫大海的那一面是什么,从不在历代统治者的思考范围内,有滨海上供的海鲜换换口味就好。
倒是南方,虽然是南蛮之地,蛇虫遍地、瘴气缭绕,但却是盛产鱼米的好地方,使得历代统治者不惜一切代价去征服。甚至为了保护南方不被倭寇袭扰,还模仿长城的样式和功能,也同样建立起一座海上长城,时间却已到了明朝。
后来,有人曾上书康熙要拨款修缮长城,康熙表示明确反对,发了篇长文来说理:”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
意思是说,修长城有什么用?修了也不能彻底解决边疆之患,还不如修德安民,使百姓心悦诚服,这才是治患的根本。
在我看来,长城的修建体现的是农耕民族的性格,不单是古代中国,凡农耕民族的征服欲望都不强,探险的精神也不强烈。因为自给自足就够了,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死于斯,有土斯有人,有人斯有财。能让百姓安守本分在土地上耕种,便是最大的政治成就和财富源泉。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000多千米,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长城等永久军事要塞在古今中外都有建造,最著名的有哈德良长城,柯林斯地峡长城,丹麦长城,萨珊波斯的中亚长城和中国北方的长城。但是相比之下中国的长城技术含量和防御意义较弱,哈德良长城在三世纪晚期之前一直把凯尔特人挡在北方,其要塞道路和营地的一体化使哈德良长城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柯林斯地峡长城虽然后来因为缺乏战略意义而被放弃,但是其技术含量和建筑工艺集希腊罗马的建筑技术为一体,水泥的使用更是让它坚不可摧。丹麦的长城用于防御法兰克人入侵,在中世纪中期带入拜占庭技术,城墙得到史诗加强但是在中世纪晚期的工程技术面前也很勉强。萨珊波斯的要塞主要是针对突厥和白匈奴,在阿拉伯帝国崛起后被放弃。中国北方长城的技术含量远逊于罗马和拜占庭。其军事意义只不过挡住了小群的草原牧民。一旦北方强大的游牧帝国形成,长城就完全起不到作用了。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长城的建筑第一个高潮期以后,历代君王几乎都加固增修长城,它因长度超过1万华里,故又称万里长城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时期长城的修筑基本上都有记载,但各朝各代在修筑长城和记载长城时,所使用的名称多有不同,这些不同的名称,有的在同一历史时期互相通用,有的仅在某个历史时期或某个地域用过。
扩展资料
长城的代表地段:
1、山海关
山海关被称为“天下第一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是万里长城的入海处。全长26千米,主要包括:老龙头长城、南翼长城关城长城、北翼长城、角山长城、三道关长城及九门口长城等地段。
老龙头长城是长城入海的端头部分。山海关是明代创建“卫所兵制”的产物,明代的“屯田制”和改革政策又对山海关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镇北台
镇北台位于历史文化名城陕西省榆林市,距城区约3千米,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是万里长城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也是万里长城上最雄伟的军事要塞和观察所,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和“天下第一台”之称。据险临下,呈方形,共4层,高30余米,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
3、嘉峪关长城
嘉峪关长城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南隅,因建于嘉峪山麓而得名,是明长城西端起点,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明长城沿线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关,河西第一隘口,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
城关由内城、外城和城壕组成的完整防御体系,黄土夯筑而成,外包城砖,坚固雄伟。关城平面呈梯形,面积3.35万余平方米,城墙总长733米,高11.7米。
4、金山岭长城
金山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区与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交界的燕山山脉中。西起龙峪口,东止望京楼,全线10.5千米。沿线有建筑各异的敌楼67座,烽火台2座,大小关隘5处,这里长城上敌楼密集,一般50—100米一座,墙体以巨石为基,高5—8米,并设有拦马墙、垛墙和障墙,形式多样,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城
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自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诞生到2019年,中国的电影已走过了整整114年的历程。在这百年的中国电影历史长河中,中国电影的发展史离不开中国武术的熔入。
中国电影第一个产业时期是1922年—1937年。上世纪20年代,已经开始向私营化的产业发展,当时社会的资本环境与行业内的准备日渐成熟,民族工商业获得了空前的机遇得以迅猛发展,个人/社会资本,更准确地说是“游资”的逐渐充盈,使得很多资本家们投资的目标开始瞄准电影这一新兴行业。在这个行业里,人才和技术上的储备正在丰满,张石川、郑正秋、罗明佑、黎民伟和后来的邵氏兄弟等一批电影人都是从摇篮期走过来的先驱者,他们各自不同程度地涉猎了电影行当中创作、制片甚至发行、放映几个方面,所积攒下来的经验使之成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电影中坚。在技术上,初期设备使用和摄制过程都要依靠外国技术人员,但有了像罗永祥、董克毅、吴蔚云等最早的一批技术人才的加盟,这一局面很快就被打破。具备了上述条件,以1922年明星公司成立为标志,电影公司迅速增长,到1924—1926年达到了高峰,据统计中国共开设有175家电影公司,仅上海一地就有141家。
1937年后,上海电影业因时局波动而变化,以“明星”消亡、“联华”解体、“天一”南迁为标志,老影业逐步消亡。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黄金岁月和产业蓬勃时期在抗战炮火声中戛然而止。1945年抗战胜利,憋了一肚子劲儿的电影人拍出了一批以《小城之春》为代表的杰作。1949年2月,经过短期的筹备,在建国前夕的4月上旬,电影管理局在北平成立,隶属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袁牧之任局长。电影局成立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建立国家电影制片厂。1950年,列宁和斯大林同志说着一口东北味儿普通话的苏联片《列宁在十月》上映。从此配音译制片变成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21世纪后,对于电影业市场化的确定和认知,已经在全行业达成了思想的统一,但客观上讲这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1993年,10部“分账大片”的引进和1999年中美谈判结束,中国加入WTO开始进入倒计时,这两大事件都着实给尚处于懵懂之中的中国电影业上了“市场”的一课。与狼共舞,是中国电影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在与国际接轨的不断磨合中,才能渐渐地触摸到市场的脉搏。“打破横向的区域界限,打破行业割裂状态,在大市场、大规模、全方位和全行业的基础上,进行纵向资产联营,进而重组市场,实现符合电影发展规律的新格局。”2001年,随着市场观念的深入人心,“院线制”的建设规划被提上议程,12月18日出台了《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经过2002、2003两年的强力推动,到了2004年,“中国已建成的36条电影院线,加入影院已经达到1188家,银幕数为2396块,比院线成立初期增加了316家影院和815块银幕。票房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影院有5家,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达到了15家以上。”
中国电影又称华语电影,它包括中国大陆内地电影、++++和台湾电影。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定军山》片段,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 虽然中国电影发展前景可观,但这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创新力不强;电影人才培养;对电影本身的认识不足。中国电影已经有了超越欧美市场的势头,中国电影的整体质量位居世界榜首已经不再是一场遥不可及的梦。从最初的露天电影,黑白电影,到现在的时事影片,科幻大片,中国电影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
洛阳最早的时候,不叫洛阳,叫做中国!对吗?有什么历史依据吗
位于洛河与伊河之间的洛阳,古代称为河洛地区,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四千多年的城市史,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起点。夏、商、周、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等时期洛阳都是都城。出土于陕西宝鸡贾村镇的国宝青铜器“何尊”证明了洛阳的历史地位,何尊的铭文中出现了最早的“中国”二字。而何尊上的“宅兹中国”指的就是洛阳,何尊是一位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铸造的祭祀用的青铜器,上面十二行、一百二十二个字的铭文记载了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成周的事迹,成周就是今天的洛阳,当时西周王朝已经把都城迁到了洛阳,因此,当时的洛阳就是国家的中心。此后的唐朝虽然定都长安,但是洛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第二都城。尤其在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以及后面多位继承者执政时期,洛阳都是陪都或都城,地位甚至是高于长安的,因位于长安以东,又叫东都,武则天还将洛阳改为神都,在洛阳修建了奢华宫殿紫微宫以及明堂等宏伟建筑。
洛阳是我国的四大古都之一
地处洛水之阳,洛河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十三朝的古都。
其中在西周出年,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上铭文有记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意思就是武王铲除殷纣,告祭于天,武王表示要在中原建都,施行自己的统治。
最早出现“中国”这个词。铭文中的“中国”确切地指出后西周所营建的新邑即洛邑,即洛邑所在的所现所说的洛阳盆地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即“中国”。对于当时的西周王朝来说,新都洛邑是天下之中,四方诸侯朝贡所走的道路均等。
纵观历史先后有十几个王朝在此建都,因此最早称呼此地中国。
叫中国 这个估计有点扯啦 我知道的 西毫 洛京 京洛 洛邑 中州 神都 成周 其它的就不太了解啦 至于洛阳是因为它在洛河之南 邙山之北 (古人把山之南水之北称为阳)而得名洛阳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下游,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洛阳因地处洛河之北而得名。洛阳中的“洛”指的是“洛河”,“阳”指水的北面,洛阳的意思是“洛河之北”。
洛阳古称斟鄩(zhēn xún)、西亳、洛邑、雒阳、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斟鄩是夏朝古都,位置在今洛阳偃师二里头村。公元前1046年,西周取代殷后,为控制东方地区,开始在洛阳营建国都成周。
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史称成王“初迁宅于成周”,当时的洛阳称洛邑、新邑、大邑、成周、天室、中国等,亦称周南。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从此,有23个国王都居洛阳,前后历经500余年之久。
公元前206年,项羽封申阳为河南王,居住在洛阳。公元前202年,刘邦建汉,初次定都洛阳。西汉末年,王莽篡政,改洛阳为宜阳,设“新室东都”和“中市”。汉光武建武元年(25年),刘秀定都洛阳,史称东汉,改洛阳为雒阳,建武十五年(39年),更河南郡为河南尹。
黄初元年(220年)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阳,变雒阳为洛阳,称曹魏,设司隶校尉部,洛阳称呼沿用至今。
周朝初年,“中国”确实是指洛阳地区,证据是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的何尊。但是“中国”不是洛阳最早的名字。
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其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记载了周成王亲政五年时,在新营建的东都成周(今洛阳)对其下属“宗小子”的训诰。铭文其中有一句,“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意思就是武王铲除殷纣,告祭于天,武王表示要在中原建都,施行自己的统治。
铭文上的 “宅兹中国”,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中国”在这里的含义,就是指西周王朝的成周地区,即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但是,“中国”不是洛阳最早的名字。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历史上被称为斟鄩、西亳、洛邑、雒阳、洛京、京洛、神都等。夏朝君主太康迁都于斟鄩,即现在的洛阳,可见“斟鄩”这个名字比周朝的“中国”还要更早一些。
对鲁迅人生道路选择的看法和启示
把个人理想上升到整个民族的需要上去,这要根据具体的特定历史环境,在鲁迅先生那个时代,他能悟出,整个国民需要医治的不光是身体而更重要的是国民的精神层面,于是他选择了弃医从文,想从根本上治疗国民的精神,唤醒麻木的群众。
特定的时代环境造就所需要的时代英雄,个人的人生道路怎么选择也要遵从于特定历史环境下整个民族的需要,当国家和民族有难时,个人就需要把自己融入集体中,为我们的同胞为我们的民族倾尽自己的所有。现在是和平年代,我们都在为自己的美好明天做奋斗,很少能体会到鲁迅先生当年的心境,我们现在的人生选择上都是个人的理想选择,而如果有特定的情况,就应该从国家民族更高层面去思考做出无悔的人生选择。我自己就是这样的。鲁迅将自己的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 他为苦难深重的中华构筑起了一条精神上的万里长城 极大地鼓舞和激励着后来者 我们当代人 面对自己的人生选择这一个人的重大课题 应当谨慎、严肃、冷静、前瞻 血雨腥风的上个世纪的黑暗时代需要鲁迅先生那样豪迈的斗士 此时和平的年代迫切需要的是建设者和创造者 不论是从哪一个方面 只要是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都算是继承和发扬了先生的那种伟大的人格精神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公路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公路历史文化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