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文档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文档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人文地理的十大要素
人文地理是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领域。人文地理的十大要素包括:
1. 人口:对于人文地理来说,人口是一个重要的要素,它涵盖了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迁移和人口结构等方面。
2. 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核心,包括语言、宗教、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
3. 城市与乡村:城市与乡村是人类居住的主要方式,它们的空间结构、功能特点和相互关系对人文地理具有重要影响。
4. 经济:经济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础,包括农业、工业、交通和贸易等方面,它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和资源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5. 政治:政治活动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空间的组织与分配起着重要作用,包括政府管理、权力分配和行政区划等。
6. 技术与科技:技术与科技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活动和地理环境的转变具有重要影响,包括能源利用、通信技术和交通工具等。
7. 教育: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承和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它对人口结构、城市发展和区域差异具有重要影响。
8. 社会差异与不平等:社会差异与不平等涉及社会阶层、种族、性别和贫富差距等方面,它对人文地理的空间分布和社会组织具有重要影响。
9. 历史与记忆:历史和记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地标的认同和地方文化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10.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是人文地理研究关注的重要议题,包括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破坏和资源利用等方面,它对地理环境的变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地理与历史之间有什么联系
二者是宿体与宿主的关系。或者叫做舞台与演员的关系。任何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发生演变直至消失的过程,无一不是在具体的时空中演译的。脱离了地理的历史是不存在的。同样脫离舞台的演出也是不可能的。可能有人会说在家排练丶田头演唱或者行军途中的宣传鼓动,那有什么舞台啊?这是你把舞台做狭义理解了,广义的舞台指无所不载的广阔空间。从这个角度来看,就会更好的理解地理与历史的相互关系。
我认为地理与历史之间的联系可以大概概括为:地理风貌的不同使各地区气候产生差异,地貌气候不同生产方向自然差异化,生产方向差异化致使膳食结构不同,最终我们的民族性格呈现多样化趋势。
比较简单的举例:秦岭南北地势的不同造成汉民族性格的多样,这里暂且不讨论青藏高原地区。
秦岭以北为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这可以简略概括为我们所说的“北方人”。“北方人”在大家眼里较为趋同化的性格代表为“豪爽”“不拘小节”等特征。秦岭以南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丘陵,这可以简略概括为我们所说的“南方人”。“南方人”在大家眼里较为趋同化的性格代表为“会做生意”“性格柔和”等特征。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区别?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南北就存在差异。
从地势地貌来看,北方总体地势较为平坦,南方多山地、丘陵。北方相比南方很早就被古代中国人开发的地区。古代就有“中原乃兵家必争之地”的言论流传下来。我们追溯古代前期历史来反观南方,会发现西周、秦、汉基本上都在北方地区发展,直至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孙吴开发江南,刘备定都蜀中,南方才被真正被开发起来(不论述秦代对巴蜀地区的开发),南方不再被称为南方蛮夷之地。到隋唐、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已经开始反超北方地区,成为天下粮仓。这涉及到中国古代史“我国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在这里不再赘述。
从气候来看,华北地区多为温带季风性气候,西北地区多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南方地区多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的不同造就种植物不同,我国北方多产小麦,西北多喂养牛羊;我国南方多产水稻,喂养鸡鸭鹅等家禽;进而导致饮食结构不同。
从饮食结构来看,北方多食用面食、牛羊肉,南方人多食用水稻、鸡鸭等家禽。这就逐渐形成,北方人骨骼较大、个子较高,南方人则反之。因此,自古以来北方人更加骁勇善战(参考陇西贵族),南方人在读书、做生意上面比较厉害(参考江南士族)。
综上而述,地理风貌的不同最终导致各地区人性格有所差异,进而联系到地理与历史的联系。这只是讨论的一个大略方面,只做讨论,不涉及其他言论。
地理没有历史那就是一片荒漠,虽有变化,但不过是地壳到海洋,到陆地的变迁,毫无生机与乐趣。
同样,历史没有了地理位置的标记,那就是一出室内的肥皂剧,有情节但却始终找不到场景的回忆。
地理与历史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比如,中国的历史始于黄河流域,长安、洛阳、建康、北京……。这些地理位置就是历史。
准确来说,地理是历史的载体。就象纸、笔、字的关系一样,它们是不能分开的。
地理就是世界本身,它是最精彩的。
这个世界究竟是怎样的?
没有多少人能够说得清楚这个问题。
于是道家说:这里是人间;佛家说:这里是六道之一;玉皇大帝说:这里是天堂和地狱之间的战场;哲学大师说:这里充满无穷争论的辩证秘雾;物理说:这里是无穷粒子堆砌出来的聚合体;人文说:这里是存在;历史说:这里是时间的累积。所有解释都在这里。
其实,地理就是历史的舞台,历史如何在这个舞台上表演呢?真的是一丝不挂的将真相呈现在时间面前吗?真的是没有一丝感情的色彩进行丰富多姿的表现吗?
地理和历史都在演变,它们彼此的探索就是为了了解对方的真相。
1.案例一,都江堰水利的初衷是战争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举兵灭蜀,公元前280秋,大将司马错从岷江上游出发顺水进入长江,南下攻楚,但是,军队粮草供应不上,陷在重庆等地。当时的后方粮草、军工都在成都,但是“物流中心”却在岷江上游,要经历50多公里的陆路,所以造成后勤保障的困难。
公元前272年,李冰奉秦王命令将岷江改道,历经八年时间,将岷江边的玉垒山劈开了一条宽20米,长80米的水路,于是岷江水进入了成都平原,所有粮草都可以直接通过岷江进入长江,公元前223年,秦国百万大军从成都顺流而下,一举灭掉楚国,两年后统一全国。
地理位置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了条件,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统一大剧。
地理位置的变迁,揭秘历史真相
2.案例二,现在的杨州城当年却是“一片汪洋都不见“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因为新婚而无法与孟浩然去扬州游瘦西湖和体验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景色,却留下这首经典的七绝唐诗。
大唐时的杨州是超一流的一线城市,“安史之乱”江淮一带未受到影响,杨州因此成为政治和经济中心,大都督府和淮南节度使都设在此处,当时官衙云集的“子城”(又称“牙城”,即“衙城”,由内城、外城、和附郭东城组合而成),即在今天的杨州之北蜀岗上的丘陵地带,七十年代尚有土城墙存在。而城东跨过二十四桥和大明寺,即是唐代墓葬区,
(图片摄于巜文物》)
而在上图“古唐城”的南面,现在杨州城以南的地方,除了唐文化层,以下均为黄沙土㚒砂礓石,并无任何文物。
所以从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来看,淮南平原远古为浅海滩涂,黄、淮河泥沙经海流搬运南下,而长江泥沙被海流搬运北上,逐渐变成一个封闭的浅湖,经过长时间发育成为沼泽地,成为今天的浅碟形平原,所以蜀岗的地形地貌是十万年前形成的,而以南则形成于约一万年。
考古发掘的汉代文物均在城北的蜀岗,以南则只有唐代的文化层。
这就是地理与历史的相互关系。
3.案例三,特殊的经历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产生了空前绝后的伟大诗篇
1935年5月,+++主席夜宿贡嗄山下磨西镇上的一间普通民房内,站在这座巨大的冰川遗址上,可以看到海拨七千多米高的雄伟冰山,而去小金县的途中已经领略了四姑娘山的冰雪世界,其实早在冲过沪定桥进入阿坝时就见到了㚒金山,而+++主席也向期诺透露,红军翻越了一千多座山。但是,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四川的雪山。
主席留下了《七律.长征》和《念奴娇.昆仑》。
特殊的地理位置没有使主席对雪山有负面的描写,而是“三军过后尽开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眺望左边的巴颜哈拉山脉,《念奴娇.昆仑》写得豪放,大气磅礴。
进入陕北后,1936年春二月,极目陕北的大雪,主席的目光越过秦晋高原,想起了莽莽雪山,他仍难以忘怀,挥笔写下巜沁园春.雪》,主席的雪山情结使他的诗词意境超越古人而空前绝后。
这非凡意义的雪山组诗,为冰天雪地的世界赋于历史的意义,这就是历史与地理之间的关系。
关注我;为你解开历史幕后的问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文档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文档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