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有关春节的习俗和故事资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有关春节的习俗和故事资料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关于中国传统春节,各地的习俗你都知道哪些呢
春节是中国人的隆重节日。过年的时候,各地的习俗是不一样的,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大家都是红红火火,团团圆圆过大年。
过年的时候,相传有一种年兽害怕红色的火光和爆炸声,而且通常在大年初一出没,所以每年的除夕这一天大家都会贴春联,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春节还要辞旧迎新,以示万象更新,生机勃勃,在北方过年的时候吃饺子是重头戏。大家围在热气腾腾的年夜饭桌前,有酒,有肉,有菜还有火锅,大家一起吃饺子,看春晚、放鞭炮、发红包,祭拜祖先除旧迎新。迎禧接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春节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在南方一般都会在年三十之前购物。大都会买些鱼类,肉类,鸡鸭,新鲜蔬菜和水果,干果,红枣,糖果,柿饼,云片糕等等。有些人家还要制作八宝饭,包汤圆,做年糕,象征着团团圆圆,高高兴兴,年年高!同样要穿新衣,贴春联,守岁,祭拜祖先祈求神灵保佑。晚辈要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大家欢天喜地吃年夜饭燃放鞭炮,迎接新春。
图片来源于网络。
谢邀。我是广西汉族人,我们的过年习俗和大部分的南方汉族人的习俗是一样的。家里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大扫除,房子里里外外擦的擦,拖的拖,年轻人的干劲似乎没有老人的干劲足,邻里邻居看到的几乎都是家里的老人在忙上忙下的搞卫生,很少看到年轻人的身影。
搞好卫生了之后就开始包粽子,煮粽叶、腌猪肉、炒芝麻、准备好糯米,然后老人们就集中在一个可以烧柴火的地方开始包粽子,煮粽子。粽子不仅是家里过年的传统食物,也是走亲戚必备的礼品。
大年三十当天,就要去市场买对联、门神等各种必需品,把旧的对联、门神撕掉,换上新的,祈求辟邪除灾,迎新纳福。中午就开始杀鸡杀鸭杀鱼,炸扣肉,准备好祭祖贡品,家人一起祭祖,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表达怀念之情,祈求祖先对后代的保佑。祭祖结束后,就开始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啦!我们家的年夜饭肯定少不了的是白切鸡,自家养的项鸡,皮爽肉滑,清淡鲜美;还有芋头扣,自家炸的金黄的五花扣肉夹上粉香的荔浦芋,连平时不吃肥肉的我都能吃上一块香喷喷的扣肉;还有些许海鲜,鱿鱼啊,青蟹啊等等,滨海城市的人过年怎么少得了海鲜呢!酒足饭饱后,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大年初一早起,晚辈第一时间要去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新年红包,把崭新的人民币装进红包皮里,红色象征好运,表示把祝福和好运带给孩子们。过年最开心的就是孩子们了,拿到长辈给的红包高兴得蹦蹦跳跳。早餐后,家人就一起上街看舞狮舞龙。各乡镇的狮龙队自行到市里,在商业区的各个店铺舞狮龙,搭人梯拿红包,寓意吉祥如意、生意兴隆。这个习俗年年传承,已经成了地方特色。
大年初二,就开始走亲戚了,嫁出去的女儿回到娘家拜年。感觉最热闹的就这个时候了,一年都见不上几次面的亲戚们聚在一起,喝酒,喝茶,聊天,总有聊不完的话。孩子们一起放烟花,做游戏,玩的不亦乐乎。
总而言之,我们这里的年味是越来越淡了,只有习俗的传承,真心希望这些习俗能代代相传。
谢谢邀请!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过春节,全国各地的习俗大概都是一样的。
就河南的习俗来说,腊八节喝“腊八粥”。过去的岁月,农村也就是在中吃顿咸米饭,条件好的家庭,把大米和小米掺在一起放到锅里熬,熬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把盐和切好的红萝卜、白萝卜和白菜放锅里,用勺子搅匀,一直熬到熟,就代替腊八粥了。腊月二十三,拜财神,积灶,认有干儿干女的,逮一只老公鸡,由父母领着去看望干爹干妈。腊月二十四,开始大扫除。腊月二十五,磨豆腐。腊月二十六,到集市割肉,或杀猪宰羊。腊月二十七,杀小鸡。腊月二十八,贴年画。年画,有春联,有福字,有钟馗像,有红色图案的窗花。腊月二十九,灌壶酒。腊月三十,就是除夕,放鞭炮,点长明灯,全家围坐一起吃饺子,喝酒聊天,守岁,家人为晚辈准备压岁钱。大年初一,放鞭炮,晚辈给长辈跪头拜年,长辈发给几毛钱或者几分钱的压岁钱。大年初二,到舅舅家去拜年。大年初三、初四,到姑家、姨家拜年,一般都是带果子。大年初五,也就是破五,放鞭炮,吃饺子,喝酒。大年初五一过,年味渐淡。正月十五,闹花灯。提前用红纸把灯笼扎糊好,正月十五傍晚开始把油灯点燃,挂在大门两侧。也有孩童聚在一起比花灯的。
正月十五一过,年就算过完了。
以上是河南过年的习俗。但河南各地有各地习俗,大致程序就是这样的。
各位网友,你们那里过春节有哪些习俗,能交流一下吗?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农历年春节,是我国传统而古老的节日。
五十六个兄弟民族,都以本民族不同的仪式,内涵举行庆祝活动,载歌载舞,丰富多彩。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喜度春节的活动是热烈的。南方人喜欢糕糰点心,北方人更偏爱饺子粘豆包等等。而喝酒却是一定的,南北同好、烈酒相酬。至于文娱类有舞龙灯、划旱船、二人转、踩高跷。。。应有尽有,举国同庆、欢度春节。
在全国人民致力于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今天,春节这一古老的节日更被赋以新的内涵和活性元素,也会越来越丰富、新颖。
在岭南地区,过春节是一年之中最重节日,年前有个冬至日,民间说冬大过年,是因为冬至过后白天时间渐长,接着是小年夜,灶王节,除夕夜!南方人没用上自来水时,饮水靠挖井水喝,所以喀斯特地貌的南方乡村,有很多古井,村民在除夕夜零点钟声响起时,青壮年纷纷挑起水桶到古井取上一担水,谓之为新水(通心水),意为新年心水好,万事如意,想啥有啥!现如今大部分村庄通上自来水,大家便在龙头取一杯水替代新水,这个习惯仍保留。大年初一春节,南方人早上不煮生食品,要煎粑粑或吃年夜饭的剩菜剩饭,长辈会挨家挨户给关系比较近的小孩派红包,统一的,不会偏多偏少。完了,带上年前做的炒米饼油酥果去玩,到晚上才回家,年初二,是新媳妇一定要回娘家拜年,并选定日子回夫家。这些是很传统的,有些地方聚居的人还会有自己特别的风俗,在此不多阐述。总之,中华之春节文化,有规有矩,只有假洋鬼子才啱之以鼻。
关于春节的故事有哪些
相信大家过年的时候都有收过,贺年卡的经历吧,其实早在我国宋朝时期贺年卡就有了,不过那是不叫贺年卡,在宋朝换作名刺也叫做名贴,把纸制成卡片写上自己的名字及住址,那时候一些名门望族门上都粘这一个纸袋纸袋上写着 主人名字,用于收集拜者的名刺及名贴,拜者把名贴投进去,表示拜其目的和现在的贺年卡一样。
“年”的传说
古时候,有一种凶兽叫“年”,外貌狰狞,生性比较凶残,好吃活人,还一天换一种口味,生存在海底,只有除夕的时候才会出来害人,惹得百姓们非常害怕。所以除夕当天大家都会闭紧门窗,把鸡鸭都关好,做好大餐,这天的菜都非常丰盛,大家一起躲在屋里一起吃“年夜饭”,当天先祭拜祖先,祈祷今天可以平安的度过,大家聚在一起,权当壮胆,慢慢形成了守岁的习惯。时间长了,大家还发现,“年”还怕红色,火光。因此,之后大家在新年都会燃放炮竹以及家家都贴对联。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为了民间最重要的节日了。
关于万年创建历法的传说
很早以前,有一个叫万年的小伙子,他非常聪明。因为四季以及时间都非常混乱,一直在想办法记录时间,一天,他上山砍柴,看到树影移动,给了他灵感,创造了可以记录一天时间的晷仪。还有一次,在山里,因为看到了山崖向下滴水,通过这个创造了五层的漏壶,来计算时间。时间长了,他发现过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会轮一次,发现了规律。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万年知道祖乙也为同样的问题发愁,所以就带着东西去找祖乙,并把自己所发现记录时间的仪器以及规律都告知了祖乙,祖乙非常高兴,下令建立了日月阁,筑起了日晷台和漏壶亭。希望万年可以通过此创建历法。
一天,祖乙没事去日月阁看看,发现刻了一句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园。
祖乙就知道,万年已创建好历法,万年向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求国君建个节日吧。祖乙回: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这个就是春节的来历。为了纪念万年,把历法命名为万年历。
贴春联和门神
古代神话中,有个鬼界,其中有一座覆盖三千里桃树的山,树上有一只金鸡,鸡一打鸣,出去的鬼就回来了。负责看鬼界大门的两个门神叫神茶和郁垒。他们主要是负责捉住干坏事的鬼拿去喂虎,所以鬼都怕他们。民间一般用桃木刻成他们两个的模样,放在家门口,辟邪。
宋代时,大家在桃木板刻上对联,一是镇邪,二是表达自己的祝福,三用来装饰,比较美观。还在红纸上写对联,象征着吉祥喜庆。因为国家的大门都是两边,所以对联都是贴两边,所以门神也是成双成对的。
到了唐朝,人们又把秦叔宝以及尉迟恭当作门神了,有一天,唐太宗生病了,感觉自己一直听见
了鬼魅的声音,整夜都没有休息好。于是,唐太宗让秦叔宝以及尉迟恭站到门前,之后就没有听到鬼魅的声音了。后来,唐太宗就把两位将军的画像贴在门上,这个习俗民间开始广为流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有关春节的习俗和故事资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有关春节的习俗和故事资料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