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中国历史上令人震惊的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中国历史上令人震惊的事件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历史上有哪些细思恐极的事件
齐白石的死因?大家都知道,齐白石喜欢画画,还是个大艺术家,但他感情生活更传奇,其实就是个色鬼。57岁纳妾18岁的胡宝珠,他83岁时胡宝珠难产而死。85岁要续弦,92岁仍喜欢看漂亮美眉,93岁吵着要结婚,对普通人来说是伤风败俗,老不正经,但别人会画画呀,所以这叫雅兴,甚至成为一桩美谈。
家人给他介绍44岁女人,他说“太老了”不要,后来给他介绍了个22岁女演员,老先生很高兴,准备筹办婚礼,却突然去世,因此他的死是因为寿元到了,还是乐极生悲激动而去。
春秋五霸晋文公在棺材中发出“牛吼”,其实是被活埋?
我们学中国春秋时期历史,晋国君主晋文公是绕不过去的,不仅是他作为霸主的地位,许多民间耳熟能详的传说也与他有关系。
比如介子推为他割股充饥,还比如晋文公放火烧山烧死了介子推,于是有了寒食节、清明节的节日。
这么一位鼎鼎有名的大霸主,史籍中对他去世的记载却有些细思极恐。
晋文公的棺材里怎么会有牛叫声?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载:“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
这一年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在庚辰这一天,臣民们把他的棺椁运往曲沃停放。刚出晋国国都绛城,棺柩里竟然传出了牛的叫声。
人们也是吓坏了,尤其是在春秋时期如此重视鬼神之说、卜筮之言的时代。
不过,有人站出来稳定局面了。“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卜筮官郭偃赶紧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说:“君主告诉了我们一件大事,有一支西边的军队要经过我们的国境。若是要袭击他,我们一定会胜利。”
大夫们一听这,赶紧暂停丧礼,组织军队在崤山埋伏,还真得碰上了秦国的军队。以逸待劳,晋国军队杀得秦国军队丢盔卸甲,跑回了老家。
这一系列操作像是“奇迹”,其实以现代人的眼界看充满了不合理之处。
晋文公是假死,其实是被活埋了?
晋文公名为公子重耳,少时流亡在外十九年,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才夺回了晋国君主宝座。
此后,晋文公任贤能,赏功劳,内治理国家蒸蒸日上,外开疆辟土,一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但是,结为联盟的秦国心里不高兴了——我们一起去中原地区打仗,打下的地盘都是你的,我连口汤都喝不到?
于是,在晋文公去世前后,秦国君主秦穆公趁机发兵,越过晋国,想要攻打晋国小弟郑国。
这时候,晋国也有些犹豫,打还是不打?打呢,秦国是晋国的结盟;不打呢,秦国要去中原地区打郑国,中原是我的地盘,郑国是我的小弟呀。
也没等晋文公决定,他就去世了。《春秋公羊传》记载:“冬十有二月己卯,晋侯重耳卒。”
我们回顾一下,晋文公是在“庚辰,将殡于曲沃”。有人考证过,十二月己卯日与庚辰日其实就是前后天的关系。
也不用按照春秋时期的诸侯礼仪,就按照我们现在的丧葬礼仪,一个人去世,怎么会第二天就装在棺材里埋掉了呢?
那么,结合前因后果,我们可以这样推测:
秦国越过晋国地盘去打晋国小弟郑国时,晋国的意见分为两派:一是以晋文公为首的“不打”派,毕竟秦穆公对晋文公有大恩;二是以晋文公儿子晋襄公为首的“打”派。
两派僵持不下时,正巧晋文公重病,一时昏迷——也许是陷入了假死状态。他儿子晋襄公顺水推舟,宣布了晋文公的死亡。
不过,装到棺材里的晋文公,在路上一颠簸,正好醒过来了,在棺材里呼救。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被捂住嘴的声音,是不是和牛吼差不多。
听到棺材里有声音传来,参加丧礼的臣子大夫们很害怕,晋襄公就安排卜筮官郭偃说出了“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要不然一个卜筮官,单是听棺材里的牛叫声,就能听出这么多意思呢?实在是太多槽点了。
由此,《左传》中的这一段记载才能有比较合理的解释:“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世界上哪有什么鬼神呢,都是人们牵强附会以谋求自己的利益罢了。只是可怜晋文公一代霸主,有了个这么憋屈的死法。
解放战争中,粟裕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歼灭华东战场国军战斗力最强的整编七十四师,虽然最后取胜了,但粟裕后来回忆起来,对这一仗也是惊出了一身冷汗。因为这是险胜,稍有不慎,华东野战军就有全军被国军包了饺子的危险。
当时的华东战场的基本态势是,原本由粟裕率领在苏中作战的华中野战军已经退到山东根据地,与山东野战军会和,改称华东野战军,下辖十个纵队,由陈毅、粟裕统一指挥,全军总计约有二十七万人,在山东仍然处于内线作战的态势。而在华东战场的国军总计三个兵团24个整编师(军),总计约45万人。
在华东战场上的国军中,整编七十四师和第五军、第十八军是国军五大主力,黄百韬的整编25师和李天霞的整编83师也都是装备比较好、战斗力比较强的部队。加上王耀武在济南的部队,在华东地区对华东野战军进行重点进攻,解放军不断后撤,解放区日渐缩小,只剩下方圆不到一百公里的狭小区域。
这时候,解放军急需打一仗来打破国军的重点进攻。但战场态势对解放军非常不利,国军在发起进攻之后,逐步对解放军形成了弧形包围圈,而且一改之前主力部队孤军冒进的打法,改为稳扎稳打,哪怕每天只前进五公里、十公里,战线也要保持得非常紧凑,友邻部队之间联系始终比较紧密。
一开始,粟裕计划歼灭王耀武手下的军队中的一部,但王耀武反应很快,发现形势不对,立刻命令部队后撤了。粟裕分析战场态势之后,认为围攻解放区的部队中,只有整编74师比较突出,有可能分割出来,包围歼灭。整编74师是围攻解放区的尖刀部队,位置居中,略微靠前,与两翼的整编25师和整编83师之间只有二十多公里的距离。
决心先打整编74师之后,粟裕将华东野战军十个纵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穿插分割,承担阻援任务,一部分包围和歼灭整编74师。只要能够先打掉整编74师,国军的弧形包围圈就会被打破,山东战场的局面就可以得到有效缓解。但如果在包围之后不能迅速歼灭,国军其余部队迅速救援,就会将华东野战军全部包围起来,态势是非常危险的。
虽然国军此时拥有坦克、飞机、轻重火炮等重型武器,装备上的优势比较明显,但解放军最大的优势在于,各部队相互之间比较团结,执行任务比较坚决。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是委员长爱将,恃宠而骄,一直不把其他友邻部队放在眼里,尤其是和他的上级汤恩伯、和他同属汤恩伯指挥的李天霞,他都非常反感。只有黄百韬的整编25师和他关系相对好一些。
国家的另一个缺陷在于,虽然他们拥有坦克、飞机、轻重火炮等现代化装备,但军队素质本身仍然是比较低劣的,对这些武器也不太会使用,装备优势经常发挥不出来,而且会变成他们的累赘。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国军只会把坦克当成会移动的火炮使用,而无法把它的威力最大化的发挥出来。
尤其是这些武器都需要汽油才能运转,因此一旦离开后勤基地,物资补给被切断,这些武器就会变成彻彻底底的累赘。而且,当时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比较低,道路、桥梁都难以承载这些武器的大规模运动,一旦陷入湖泊、沼泽比较密集的地区,道路泥泞,国军就只能放弃这些重武器,才能继续前进和作战。
巧合的是,整编74师刚好碰到了连续下雨,道路泥泞,张灵甫于是下令放弃重武器,基本上只携带了轻武器。而在发现自己已经被华野包围之后,张灵甫并没有向后撤退突围,而是且战且进,转移到了孟良崮,企图占领高点后固守待援,等待援军。但他到了孟良崮之后才发现,孟良崮的条件完全不具备固守的可能,连水源都无法解决。
国军也曾试图空投物资给张灵甫,但因为张灵甫的部队没有重武器,所以阵地很快就被压缩到一个很小的区域,飞机空投也不准,大多数直接空投到解放军阵地上去了。张灵甫指望的援军是离他最近的整编二十五师和整编八十三师,只要其中任何一个方向能够突破解放军的阻援阵地,就可以把张灵甫解救出来。但前提是他能够坚持到他们攻破解放军的阻援。
黄百韬得到救援张灵甫的命令后,进攻是非常积极的,全力攻击,一度打到离被包围的整编74师只有五公里的地方。李天霞因为和张灵甫有争夺整编七十四师师长的宿怨,之前与张灵甫关系也比较紧张,所以进攻并不积极,只是应付差事。所以,虽然国军统帅部命令华东战场的国军全力救援,但实际上比较卖力的只有整编二十五师。
更重要的是,整编二十五师还未突破解放军的阻援阵地,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就已经被全歼了,张灵甫本人也死了。因为整编七十四师当时轻装转移,所以缺乏固守阵地的重武器,物资也很快就断了,粮弹皆绝,士气瓦解,解放军发起总攻之后,很快就解决了战斗,没有给国军其它部队救援争取到足够的时间。
而到了豫东战役的后半段,粟裕一度包围了黄百韬的整编二十五师,前面进展也是比较顺利的,但周围的国军救援比较积极,尤其是胡琏,杀了个回马枪,华野猝不及防,兵力不足,最后只能撤离战场,没有在豫东战役中消灭黄百韬。黄百韬之所以能逃出生天,除了胡琏救援积极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黄百韬并没有丢掉重武器,能够在解放军的包围圈中固守待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上令人震惊的事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上令人震惊的事件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