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一条有历史人物的歇后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一条有历史人物的歇后语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5个歇后语和汉字的故事
下雨天不打伞--吝啬(淋湿)
下雨天出太阳--假情(晴)
下雨天不戴帽--临(淋)到头上 丈二宽的褂子--大摇(腰)
大摆 上鸡窝摔筋头--笨(奔)
蛋 山上滚石头--实(石)打实(石)
山头上吹喇叭--名(鸣)声远扬 山西的胡桃--瞒人(满仁)
山沟里敲鼓--回想(响) 千年的枯庙--没声(僧) 门神里卷灶神--话(画)里有话(画) 门神老爷吃甘蔗--指教(纸嚼) 马背上打掌子--离题(蹄)太远 弓起腰杆淋大雨--背时(湿) 小豆做干饭--总闷(焖)着 小和尚头上拍苍蝇--正大(打)光明 小炉灶翻身--倒霉(煤) 小炉匠戴眼镜--找咱(碴) 小姑娘梳头--自便(辫) 小碗吃饭--靠天(添) 飞机上挂暖瓶--高水平(瓶),(尤其是一些诗作)
飞机上吹喇叭--空想(响)
飞机上放鞭炮--想(响)得高
1、守株待兔:古时候有个种田的老农,一天发现兔子撞死在了他家的树上,他想了想,认为这是个好机会,于是开始每天守在那棵树下等兔子撞死,可是几年也没有等到,最后只好放弃了。
2、打草惊蛇:有位猎人在草丛中打猎,一次不小心把手里的棍子扔向一丛杂草,结果惊动了躲在草里的蛇,导致自己失去了猎物。因此,打草惊蛇就成了一个形容不谨慎的警句。
3、卧虎藏龙:这个歇后语出自《西游记》,描述的是唐僧带领孙悟空等西天取经人前往天竺的途中,经过一处山岭,里面藏有两位极厉害的高手之一——卧虎,另一位则是藏龙。故事随后描述了孙悟空和卧虎的一番较量。
4、井底之蛙:一只青蛙从未离开过自己的井底,自认为自己观察到了世界的全貌。故事告诫人们异国他乡又或是陌生事物,不应该轻易下结论,因为可能只是小角度很大的一个部分。
5、关公战秦琼:故事出自《三国演义》,描述了关羽和秦琼间的战斗。歇后语经常被用来形容两个同等强度的对手,势均力敌。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据说八仙的故事最早出现在明代的小说《吕洞宾传》中,八仙可以各显神通,例如铁拐李可以呼风唤雨,而吕洞宾可以瞬间移动等等。这个歇后语就是以此为基础而来。
2、狗急跳墙:相传,明代的农民英雄武松在打虎过程中,由于过于兴奋,一时疏忽误把自己的刀扔了,只得“急中生智”,跳墙逃脱,从此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经典代表。
3、关羽过五关,赵云单刀赴会:两位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关羽被绑架,不过他英勇勇敢,成功地过了五关。而赵云则独自一人携带单刀前往约会,表现了他的忠诚勇士风范。这就是“关羽过五关,赵云单刀赴会”的背景故事。
4、守株待兔:这个故事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据传一个农夫在采桑时,突然看到一个兔子撞在了桑树上,落在死在了草丛里。从此以后,他每天就守在那一棵桑树旁,等待下一个兔子自己跑到桑树上来。这就是“守株待兔”的故事,被用来形容人们的愚昧和对自己聪明的自高自大。
5、画龙点睛:相传,中国著名的画家吴道子曾画一幅画龙,只是龙尾巴的颜色不对,吴道子满心遗憾。一天,他的学生提出了一个意见:“为什么不在眼角加一点儿颜色呢?”于是,吴道子在画龙的眼角点了一点儿颜色,一幅画龙就这样完美地成了。这就是“画龙点睛”的故事,被用来形容一个小细节带来的完美效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一条有历史人物的歇后语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一条有历史人物的歇后语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