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历史文化 审美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历史文化 审美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 古往今来,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的变迁到底是怎样的
  • 古往今来,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的变迁到底是怎样的

    简单说,古代书法艺术审美是在字体演变、书写工具与材料变迁的共同基础上,并在民族文化心理发展变化的作用下逐渐演化绵延的。以象形为基的古汉字,在甲骨文、金文阶段就确立了以标示物象轮廊为本质的线条作为汉字的基本素材。至小篆,以线条均匀对称分割字内空间,使得结体这个概念成为汉字审美的又一要素。隶变之后,隶、楷书书写时毛笔书写痕迹与笔锋天然形态的形成与规范化,使得原本的线条转化为了笔画,而行草的形成又在笔画的组合中有了使转。这个发展阶段至晋唐时到达顶点。此后,历代的书写者无非是在用笔习惯、结体偏好以及对笔画使转的应用上各有发挥,以至形成不同的风格。如晋唐时用笔简洁,结体方正、空疏,被后人目为高古。宋代则在结体、笔画等方面做了拓展,如苏字以用笔的欹侧与结体的扁平见长,宋字在用笔的提按上发挥很多,黄字对笔画线条的丰富性上进行拓展,等等,在视觉效果上比晋唐书风丰富了许多。元明以降,整体来说是推崇晋唐的简约,而在用笔技巧上更为讲究。清代碑学之兴,实际上是对以笔仿刀,试图在书写习惯上走一条新路。在这整个历程中,人们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认知也有不同的特点,但总体来说是三个方面,一是崇古的价值取向,二是对笔画体现自然书写状态的认可,三是将书法造型与自然物象和生命形式联系在一起的观念。

    唐代孙过庭在其所著书谱中已经提到当时的人对古今书法的对比,“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我还是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原因是这符合中国文字的发展规律,也符合文字发展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社会主流对当时文字的审美观。从中国文字产生开始,我们可以看到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章草,今草,楷书,行书等,每种文字都是从质朴的逐渐发展成妍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并最终更具装饰性。例如,早期金文例如商代, 浑厚而无拘束,发展到周晚期,就变得整饬而有规矩。隶书,楷书,甚至草书夜都经历了这一过程。文字的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依赖某个人的意志而转移的,更折射出当时社会主流对文字艺术的观念和认知。质朴代表着发展潜力,妍美代表着发展的尽头,最少是迟滞。当下我们不得不承认,书体目前已经很难再进行创新,楷书已经发展到极致 社会大众很难再接受一种新的书体而放弃现在我们普遍使用的楷书,尤其是电子产品的普及更是推波助澜,而且当今所有书体已经发展到了尽头。那么当下社会大众书法审美观是什么状态呢?可以说是妍而无质。社会主流喜欢的流美和整饬。欧楷变种书体的盛行就说明这个问题。只有少数人追求质朴的书风,更有个别激进者进行了颇为大胆的探索,尽管我不完全赞成,但我认可这些人的勇气,他们不怕被人斥为丑书或魔道。我认为当下大众书法审美存在问题,先人给这个时代留下了众多文字艺术遗产,傻瓜机器电子操作的时代已经大大简化了现代人的头脑,大众文字艺术审美已处于历史最低, 可以说书法在当今是小众的东西。因为大多数人并不了解书法,有多少人认识篆书,草书,甚至繁体字楷书?

    书法审美有几次大的变迁。

    历史文化审美 - 华夏历史


    从汉魏到晋,由二王引领的变迁,是从古朴,质拙到妍美的变迁!汉魏之前的书法是以古朴,质拙为标,比如钟繇的楷书,比如汉隶!其实,王羲之的楷书还是保持了汉魏的遗产,而在行草上进行了几乎翻天覆地的革新,而且这种革新,影响了中国近两千年,王羲之也因此博得书圣的书法至高荣誉!


    颜真卿的变革。杜甫有诗云,书贵瘦硬始通神!这句话绝对是书法界的经典格言!在颜真卿以前,人们都是以此格言为准绳的!随着颜真卿的出现,这个准绳的唯一性改变了,因为肥硕,雄浑同样能成为书法的经典,这都是因为有颜真卿这样一个刚正不阿,铁胆忠心的英雄存在!他把自己的伟岸形象与书法结合,为书法开创了一个暂新的篇章!


    王铎的变革。王铎的变革是在墨色上的变革,他把绘画的一些理念引入书法,致使墨色的视觉冲击更加强烈。更重要的变革是在字的结构个章法上,王铎大胆地冲破了结构的限制,更多低夹杂情绪的影响,使得字的外形及结构都尽可能地纵横宕逸,穿插扭结,章法上也是如此,所以,王铎的出现,开拓了书法一个全新的画卷。

    当然,书法历史的变迁绝不是就这几个,只是个人觉得那些变迁没有这些变迁影响大,所以没有书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文化 审美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文化 审美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历史文化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