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有多少人写三国历史人物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有多少人写三国历史人物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 于和伟演了多少三国人物
  • 为什么西汉到三国,甚至南朝事情,历史名人大多是单名
  • 于和伟演了多少三国人物

    最近大热的《军师联盟》中,饰演曹操的于和伟圈粉无数。其实在2010年,新版电视剧《三国》中,于和伟已经饰演过刘备。

    于和伟在饰演曹操之前,不但曾经出演过刘备,还曾经饰演过曹操麾下谋士荀彧,以及吴国的鲁肃……

    第一个是99年的电视剧《曹操》,他在里面饰演首席谋士荀彧!这一版是很老的电视剧了,网上不好找了!曹操是一位老演员姚鲁饰演的!

    第二个角色是01年的电视剧《卧龙小诸葛》,他在里面饰演东吴第二任军师鲁肃!不过这一版是以三国民间故事为主,并不是历史剧,姑且当成同仁剧来看吧!

    为什么西汉到三国,甚至南朝事情,历史名人大多是单名

    谢谢!中国人的名、字、号,历史上是有一个演进过程的。夏商周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賤,贵者有氏,賤者有名无氏。大致从汉以后,人们不再使用‘’氏‘’的概念了,而只注重姓的不同。概括地讲,一般名人中的单名多是带有分别于贵与賤所不同的含义吧。谢谢!

    汉晋时期,历史上名人大多为单名,阿逸认为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避讳原因导致,二是自夏商周秦以来几千年历史有此习惯,三是王莽篡汉实施新政影响。

    一,避讳为什么导致单名盛行呢?

    中国古代盛行避讳,避讳起源于西周,说的是君王和长辈的名字不能直接书写和直接说,要用其他方法回避。

    而周代刚开始的时候,只避讳死人的名字,所以当时需要避讳的字少,对起名字并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

    “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左传》

    于和伟演了多少三国人物 - 华夏历史

    到了汉代就不同了,汉朝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和封建统治,只要皇帝一即位,就必须避讳,不光皇帝的名字,后宫嫔妃的名字等等,都要避讳,而且有了触讳犯法的规定。

    如秦始皇名政,便改“正月”为“端月”,或读作“征月”。汉高祖名邦,改“邦”为 “国”。东汉光武帝名秀,以“茂”代“秀”,改“秀才”为“茂才”。汉安帝之父名庆,改“庆”为“贺”,于是姓庆的都改成为姓贺。

    随着秦汉以来,避讳制度越来越严密,就会造成一个很大的社会现象,那就是需要避讳的字越来越多,这就会造成很多人名、地名、官名、书名等等许多常识类的混乱。

    比如,汉文帝时,我起名叫李启彻,这时候没有任何问题,可景帝即位后,我就犯了讳制,必须改名。那好吧,我就把启字去掉,叫李彻算了。可等到武帝即位,完了有犯了讳制了,怎么办,又得改名。

    这个时候,为了避免这种混乱的出现,汉晋的许多皇帝就采取了两个约定俗成的方法,一是起单名,二是多用生僻字。

    据统计从西汉至东晋(前206-420年)626年之间,54个帝王之中,仅有4人是复名,单名约占94%。由此可见当时的单名之盛。

    “其为难讳也,一字为名,今难言而易讳。”——《春秋公羊解沽》

    所以,不管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还是为了自家的后世子孙考虑,单名开始盛行。

    二,之前的文化传承的影响。

    商周时期,社会上存在起单名的潜意识。《公羊传》所谓“二名非礼也”、“《春秋》讥二名”的说法。商周时期,贵族子弟以单名为尊,这是一种文化传统,不断的在传承。

    东汉、三国、西晋三百余年间之所以盛行单名,究其根源,乃是一种文化传承现象。

    三,王莽篡汉实行的新政也有一定的影响。

    王莽篡汉时,实行了很多不同于当时历史背景的新政,这也是他得罪所有阶层,被所有人反对的原因。当时,这里不讨论这些。

    在王莽的新政中就有一条是“令中国不得有二名”,并且有明确的诏令。

    “匈奴单于,顺制作,去二名”——《汉书·王莽传》

    并且王莽在他孙子王宗因谋反自杀后,仍然因为他名字的事情,给与他罪责。

    有“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并贬官爵,改封号。这又表示去二名,是示朝廷的宠遇,恢复二名,则以示贬辱。这么地一抑一扬,一褒一贬,对社会的影响便大了,至少造成人们对二名存在着低贱的观念。

    虽然,王莽的新朝只持续的十五年,但按照古人结婚生孩子的年龄算,起码影响了两代人,而这两代人,必然形成一定的固有思维模式。

    所以,王莽的“去二名”政策,也是对其后的社会造成了一定影响。

    综上可知,古往已有的取名习惯,加上王莽新政的一定影响,再加上古代中国特有的避讳制度在汉晋时期的严密化规范化,导致了汉晋时期,单名的盛行。

    而东晋后期,由于“五胡乱华”,大量少数民族进入中国中原腹地,生活建国等,对当时已经很正规的避讳制度,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加上,少数民族对北方汉族的屠戮,和“衣冠南渡”时大量文化典籍失散,对文化传承造成断代。

    还有,大量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

    所以东晋以后,双字名也开始流行,并不再是单字名为主了。

    简答之,王莽夺权后下令,取名只得取单字名,还附加,单字名为良民,作奸犯科后必须改双字名。而且王莽还以身作则,王族也不例外,王莽有个长孙叫王宗,因为违法,被强制改名为王会宗。东汉后取名逐渐自由化。

    简单来说,西汉时期主要只是承接先秦时期的习惯,自然而然,东汉魏晋南北朝则是因为王莽篡汉期间,推行的“二名之禁”。

    西汉时期其实并没有对名字字数的明确要求或法令,所以复名也很常见,比如周亚夫、董仲舒、霍去病、司马相如等都是知名人物,先秦时期也有晋成公黑臀、郑庄公寤生这样的名字。只不过在先秦时期人们用单名多过复名,所以作为日常常生活习惯,直接就顺承了下来。另外为了减少避讳带来的不方便,导致很多皇帝都使用单名以减少需要避讳的字。然后“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单名也就逐渐流行于士族和民间。

    坏就坏在东西汉交接这段时间,也就是王莽篡汉的时候。王莽这位疑似穿越分子揣着两千年后的改革思想,干着几百年前的“托古改制”。因为汉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碰巧又有记载孔夫子在《春秋》里面把复名(仲孙何忌)写成了单名(仲孙忌),而《春秋公羊传》里解释为“二名非礼也”,所以托古改制的王莽就一刀切,以法令的形式强制推行了单名。

    另外王莽掌政期间发生了他的孙子王会宗(王莽将其更名为王宗)背后捅他刀子的事儿,王莽一怒之下砍了这个孙子还特意把他名字改回“王会宗”。这个举动对于单名复名有很明显的倾向性,搞得大家都不敢再取复名。后来虽然王莽被削掉了,但是单名的趋势一发不停,延续到三国时期依然如此。直到东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单名造成的重名情况太多,给统计人丁等工作带来了很多麻烦,这才慢慢又恢复了复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有多少人写三国历史人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有多少人写三国历史人物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于和伟演了多少三国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