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一鼓作气来自哪些历史故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一鼓作气来自哪些历史故事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得陇望蜀”指的谁?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岑彭率领部队攻占了天水,公孙述派李育带领人马援救,驻守在上邽的刘秀留下盖延、耿弇在上邽县围攻李育,自己带领车驾往东回洛阳去了。

刘秀在给岑彭的诏书中说:“西城、上邽两座城池如果攻克,就可以带兵向南去进攻四川的公孙述贼众。

刘秀总是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炼为“得陇望蜀”。

得陇望蜀通常来说是指光武帝刘秀。

一鼓作气来自哪个历史故事 - 华夏历史


光武帝刘秀刚称帝时,天下尚未完全统一,隗嚣在陇右,公孙述在蜀中成都称帝。

建武五年四月,刘秀亲自率兵攻打隗嚣,在略阳大败隗嚣,刘秀的部将岑彭也攻下了天水郡,将隗嚣围困在西城。

不久,刘秀回到洛阳,临行前写信给岑彭,信中有这样一句“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曹操同样也有得陇望蜀的典故。

建安二十年,曹操占领了汉中。司马懿向对曹操进言道:“刘备以欺诈的手段占领了益州,蜀人尚未归附就出兵远方去争夺江陵,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果现在我们趁胜出兵,益州就会惊慌势必土崩瓦解。”

曹操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就没有听从司马懿的意见。

不过后来,曹操后悔了,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后汉书·岑彭传》八年,彭引兵从车驾破天水,与吴汉围隗嚣于西城。时公孙述将李育将兵救嚣,守上邽,帝留盖延、耿弇围之,而车驾东归。来彭书曰:“两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须为白。”

建武八年的时候刘秀亲征隗嚣,因为颍川盗贼导致京师不稳,刘秀紧急回洛阳,而岑彭继续在陇右作战,刘秀跟他说,你拿下这两个城,就可以率军继续往南打蜀地,人心不足,已经平了陇右,又想要蜀地,每次发兵,头发都白了——这里刘秀是让岑彭继续进兵,“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有些自嘲的意思,表达的是他平了陇右,继续进兵蜀地的战略思想。

三国时期说这话的不是刘备而是曹操《晋书·帝纪第一》于是,使与太子游处,迁黄门侍郎,转议郎、丞相东曹属,寻转主簿。从讨张鲁,言于魏武曰:“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魏武曰:“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言竟不从。

当时曹操打下汉中,司马懿谏言一鼓作气打下刘备的蜀地,而曹操的意思是人总是这么不知足,拿下了陇右,又想要蜀地,这是说司马懿太贪心了,刚拿下汉中就迫不及待想去打蜀地,曹操当时并不想打,和刘秀当时的战略考量是相反的。

喜欢就关注我哦!

  • 故事的主角是曹操和司马懿。

  • 宣帝司马懿跟随曹操去讨伐张鲁,对魏武帝曹操进言道:“刘备以欺诈和武力俘虏了刘璋,蜀人尚未归附就出兵远方去争夺江陵,这个机会不能错过。现在我们如果出兵到汉中显威,益州就会惊慌,趁机进兵、兵临城下,势必土崩瓦解。由此之势很容易建立功业。圣人不能违逆天时,也不能丧失时机。”魏武帝曹操说:“人就是苦于没有满足,已经得到了陇西,还想得到蜀。”最终没有听从宣帝司马懿的意见。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启示

    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衰落,第三次击鼓,士气竭尽。这个成语中的“鼓”指敲战鼓;“作”振作;“气”勇气。在原文中它是指作战时第一次敲鼓最能激起士兵们的锐气,多敲几次鼓锐气也就慢慢减弱了。现在我们经常用这个成语故事中的“一鼓作气”来形容作事时要鼓起劲头,勇往直前。

    关于两个历史故事的成语。

    1、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 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卧薪尝胆 完璧归赵

    卧薪尝胆出自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卧薪尝胆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最后果真可以苦尽甘来。

    完璧归赵,发生于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邯郸(现河北省城市),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历史故事的成语指有史料记载,有据可考的真人真事。第一个成语三顾茅庐,在《三国演义》中记载,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请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出山,一共去了三次。

    第二个成语负荆请罪。《将相和》中蔺相如因完璧归赵立了功,职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先。不与廉颇计较,后廉颇知晓就背上荆条上门请罪。

    林汉达历史故事集好词

    是中国历史故事的经典之作,深受读者喜爱。以下是从该书中摘取的一些经典好词:

    - 千金一笑

    - 兄弟相残

    - 暗箭伤人

    - 管鲍之交

    - 一鼓作气

    - 老马识途

    - 仙鹤坐车

    - 唇亡齿寒

    - 五张羊皮

    - “仁义”大旗

    - 饱不忘饥

    - 退避三舍

    - 犒军救国

    - 放虎回山

    - 桃园打鸟

    - 一鸣惊人

    - 搜孤救孤

    - 晏子使楚

    - 混出昭关

    - 鱼肚藏剑

    - 掘墓鞭尸

    - 夹谷之会

    - 石屋养马

    - 卧薪尝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

    作气:振作士气。古时进军作战,第 一次击鼓,士气最旺;再次击鼓,士气便

    衰退;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竭尽了。 指凡事要趁着旺盛的气势奋进,不可懈 怠。这句话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 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 我盈,故克之。”

    作气:振作士气。古时进军作战,第 一次击鼓,士气最旺;再次击鼓,士气便

    衰退;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竭尽了。 指凡事要趁着旺盛的气势奋进,不可懈 怠。这句话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 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 我盈,故克之。”

    展开全部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是敲第一遍战鼓时,将士们都精神振作、求战心切;敲第二遍战鼓时,将士们的斗志开始衰减;等到敲第三遍时,将士们就无心战事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现在用这句话表示:做事要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做完,不然一旦劲头过去了,就无法继续做了。

    作者及简介: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出处: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中的《曹刿论战》。

    典故: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在商量这事,你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 :“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可以使士兵们的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失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才去追击齐军。”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请说说他的典故

    吴三桂垂杨李思思美色李自成约定帮助他攻打北京 ,等城破要李思思 ,李自成进北京,看李思思貌美自己独占,吴三桂的到消息,大怒于是投靠清,引清兵入关,这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大致意思

    吴三桂为了陈圆圆,攻打李自成。

    冲冠一怒为红颜出自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字骏公 号梅村)的《圆圆曲》,写于1651年顺治八年辛卯初,原文是:“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陈圆圆是明末名满天下的“秦淮八艳”之一,一出道便被名士争相攀求,一时名气盖过温婉可人的董小宛。红颜薄命,先被田弘遇所掠,献给了崇祯皇帝,岂料没有得到崇祯的宠幸,后被吴三桂纳为妾。

    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正月,闯王李自成在长安正式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随后,他亲率大军渡河东征,杀向明朝的都城北京。

    三月初,李自成兵临宣府(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城下,京城危在旦夕。崇祯万般无奈之下,诏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其放弃关卡,入关勤王。此时吴三桂是辽东总兵,驻守山海关。吴三桂接到勤王旨令,统兵入关,当到达出山海关不远的河北丰润(今河北唐山市内)突闻噩耗,京城失陷,崇祯自缢身亡,遂带兵返回山海关。

    四月初,吴三桂亲率所部进京谒见新皇帝李自成。但途中又听闻大顺军在北京捉拿大批勋贵高官,拷掠追银,他父亲吴襄也在其中。而更刺激他的是,他的爱妾陈圆圆也被抢走了。相传吴三桂当时勃然大怒,厉声喊到:“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人耶?”当即挥师第二次返回山海关,降而复叛,上演了一幕绝世的“冲冠一怒为红颜”,为清廷定鼎中原立下了汗马之功。

    陈圆圆曾入宫,后为崇祯帝田贵妃之父田弘遇所得,又转赠给辽东总兵、平西伯吴三桂为妾。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陈圆圆被俘。吴三桂出于私恨,遂引清兵入关,反攻北京,复得陈圆圆。

    吴三桂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因为他投降清朝导致刚进北京皇位还没坐稳的李自成就率大军到山海关与吴三桂展开了决战,而清朝大军在吴三桂快坚持不住时出兵一举打败了李自成,清军一鼓作气拿下北京城,自此大清开始了一统天下

    我国历史上的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是明末清初吴三桂救陈圆圆的故事。由于明军兵败,李自成闯军攻入北京。然而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却在此时霸占吴三桂小妾陈圆圆,结果惹怒吴三桂放弃与李自成合作,转而引清军入关,造闯军迅速败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一鼓作气来自哪些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一鼓作气来自哪些历史故事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一鼓作气来自哪个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