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用两千字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用两千字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请问如何客观评价康熙大帝
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首先,无论是平定三藩的战争,还是平定噶尔丹,或者是++++的战争,康熙都是以一国之力对付一个地方力量,虽然胜利也来之不易,但并没有改变宏观的历史格局;
而在雅克萨战役中击败的也只是沙俄一个具有冒险性质的团体,远不是沙俄的主力。其次,康熙的国内政策促进了国家的繁荣,但他的政策缺乏创新,基本上都是沿用前人的做法,“康熙之治”的出现,也与他所处的王朝第二代帝王的有利位置有关,具有战后恢复性发展的性质。
而且,康熙本人热爱数学、自然科学、西方技术,却没有将之向全国推广的热情,使中国丧失了一个大规模接受西方文明的良机。
康熙(农历1654年5月初4-1722年12月20)8岁登基69岁去世,在位共61年,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康熙是清朝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时,励精图治,清朝人口和耕地都有大量增加,人民生活富庶,国家强盛,开启了“康乾盛世”。
康熙亲政以后,相继铲除了权臣鳌拜,平定了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的“三藩之乱”。加强了清政府中央集权统治。他最大的成就有以下几点:(按时间顺序)
第一收台湾。
1683年康熙任命水军提督施琅为收台总指挥,同年七月,施琅率战船200多艘,水军12000多人,攻打澎湖,包围台湾,经七个昼夜的激战,打败了台湾主将刘国轩,郑克爽被迫投降,台湾正式收复。清政府设置台湾府管辖台湾岛及澎湖列岛,这是台湾属于中国领土最有力,最直接的证据。
第二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1684年、1685年,康熙帝两次御驾亲征,水陆并进攻打雅克萨,打败了沙俄侵略者。1689年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平等条约。条约规定,自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这样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在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归中国所有,有效的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不受侵犯。
第三平定准格尔叛乱
康熙帝于1690年、1696年、1697年三次御驾亲征,在西北边疆,平定了准葛尔叛乱。设置了青海办事处和伊利将军,再次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
第四派兵入藏
1720年,康熙帝派兵入藏,驱逐准格尔部,成立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和清政府派员共同管理,册封胡土克为五世班单额尔德尼,册封六世++(后称七世++),加强了对西藏的领导。
由于康熙帝一生坚决的维护中国的领土主权,使疆域保持完整。
康熙时期清朝的疆域广大,西至葱岭,东至日本海,北到外兴安岭,难到南海的曾母暗沙,西北到巴尔克什湖,东北到库页岛,陆地领土总面积超过1300万平方公里。
康熙的过失
是人就会有错,康熙帝也不例外,他最主要的错误就是兴起“文字狱”,比如,戴明士的诗里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样的句子,就被康熙帝下了大狱。
总之,康熙帝一生成就显著,尤其是在维护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方面,居功至伟,虽然他也有过失,但是他的“千古一帝”的称号,决对实至名归。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滿清本属野蛮落后下三滥民族,把堂堂世界第一的大中国,弄成一个“东亚病夫”!
“清朝”真是中国人的大不行!令人作呕。康熙祘个什么东西,一个跳樑小丑而已!
八岁登基,十三岁丧母,他的童年历经苦难。
铲除鳌拜、削三藩、++++,与沙俄重新划定疆域,这是史书记载的功绩。
他就是圣祖仁皇帝——康熙。
康熙的功绩不可磨灭,但过错也不可抵消。
康熙推崇西学,但同时他也在禁止百姓接触西学。
为了维护统治,康熙采取愚民政策便是犯下最大的错。
康熙的狠心
史书上的康熙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一位宽仁圣明的君主。
因平定三藩,将清朝疆域扩大等功绩,清史资料更是评价康熙为圣祖仁皇帝。
但是圣明不代表完美,人无完人,康熙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
在其执政期间,曾降旨诛杀了三位表弟。生活方面,康熙也算是一位贪恋美色的君王,甚至将姑姑纳为妃子。
康熙降旨诛杀的三个表弟,即吴三桂的孙子,吴应熊之子。
诛杀表弟,软禁姑姑
皇太极去世以后,留下了两个月大的女儿阿吉格。顺治继位以后,封妹妹阿吉格为硕恪纯长公主。这位阿吉格自幼长在深宫之中,很得顺治帝的宠爱。
顺治继位后,实力并不强大的后金一直在等待着推翻大明,问鼎中原的机会。
时机不期而遇。
李自成攻占北京以后,崇祯帝的儿子带着一众大臣逃到了南方,这让多尔衮看到了入主中原的机会。
此时,山海关成为清军翘首以盼的目标,可惜吴三桂还在重兵把守,想要入关依然艰难。
就在多尔衮为此愁眉不展时,发生的一件事让事情迎来了转机:李自成攻占北京后,李自成的部下刘敏宗,因陈圆圆触怒吴三桂。
吴三桂与李自成的私仇成为后金的机遇。
如果吴三桂此时继续效忠大明,吴三桂将同时面对李自成的义军和清军。
吴三桂陷入困局使多尔衮抓住时机,多尔衮派人前去劝降吴三桂。甚至对吴三桂许下承诺,只要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大清将封吴三桂为平西王。
而在当时,吴三桂的选择无疑是明智的。
大清问鼎中原以后,吴三桂被清廷封为了平西王。但到了康熙执政时期,吴三桂积蓄的实力,已经变得相当强大,甚至已经强大到可以威胁清廷的统治。
为了维护统治,康熙决定将姑姑阿吉格,指婚给吴三桂之子吴应熊。而阿吉格和吴应熊成婚后,先后生下了三个儿子。
康熙此举是希望通过联姻来安抚吴三桂。等到实力强大以后,再剿灭吴三桂,撤销三藩。
公元1673年春,实力积蓄足够的康熙降旨撤藩。同年十一月,吴三桂于云南起兵反叛大清。
战事初期,清军接连打了几场败仗。为了振奋清军士气,康熙便降旨诛杀吴应熊父子,就这样康熙的三位表弟身死。
在诛杀吴应熊父子的同时,康熙还降旨,将姑姑阿吉格给软禁了起来。
公元1681年,因三藩之乱已经平定,康熙降旨解除了对姑姑阿吉格的软禁。当时的康熙还特意降旨安抚姑姑阿吉格。
康熙在圣旨中特别说明:姑姑和三位表弟是被吴三桂所连累。
公元1704年,六十三岁的阿吉格才在孤独中死去。丈夫和三个儿子死后,阿吉格又活了二十三年。
康熙降旨诛杀三位表弟,可以说是为了大局着想,也可以说是为了泄愤。只是可怜了阿吉格,成为了政治联姻的牺牲品。
小说中建宁公主的原型便是康熙的亲姑姑阿吉格。
康熙的荒唐之举
对姑姑阿吉格的冷酷无情可以归结为大局着想,纳姑姑为妃则只能归结于荒唐。
《清代外史》记载:皇太极死后,留下了一位幼女。这位皇太极的女儿,一直被顺治帝抚养于宫中。
顺治帝暴毙后,康熙帝登基。
康熙成年后,康熙的这位姑姑也到了出嫁的年龄。某天一位大臣上奏请求康熙,将皇太极的幼女遣嫁。而康熙看完大臣的奏折后,回复:此时还谈什么遣嫁,我早已将此女纳入了后宫。
康熙语出惊人,大臣随即说道:宫闱之事乃帝王教化百姓的根基,长公主是皇太极所留幼女,乃是陛下的同族姑母,陛下怎能纳同姓的姑姑为妃?
但此言纯属大臣一厢情愿,在康熙眼中,人们所说的同姓不婚,是指母亲与姐妹所生的女子,并非同族姑母。
如果说康熙降旨诛杀三位表弟,软禁姑姑阿吉格,是为了维护统治。那么他纳族姑为妃便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代外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用两千字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用两千字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