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复旦历史文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复旦历史文化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复旦是浙大下的蛋语录
从历史渊源上看,浙江大学是民国四大名校,复旦大学只是一所并不突出的私立大学。但是在五二年院系调整中,复旦是最大的赢家,一跃而称为一所中外驰名的综合性重点大学,被誉为南方的小北大。当年浙大就有很多专业被合并到复旦,所以浙大之前的副校长郑强讲,复旦是浙大下的蛋。
学界也有一句笑话,浙大一开校庆,复旦就要停课,这讲的是复旦和浙大的历史渊源。
复旦历史
学校始创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1917年定名为复旦大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上海医科大学前身是1927年创办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2000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2021年,学校20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比首轮增加3个入选学科。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共有邯郸、枫林、张江、江湾四个校区,占地总面积约243.7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42.53万平方米。有直属院(系)35个,附属医院18家(其中2家筹建)。设有本科专业80个,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3个(含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7个。在校普通本科生15164人,研究生34618人(含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大陆港澳台生),学历留学生2535人。在校教学科研人员3602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59人。
复旦大学历史校训
复旦大学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含义是让学生从各方面广博的去学习,以开拓知识的范围,要立一个伟大的志向,立了志向,就要坚定不移,脚踏实地地去追求。复旦校训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复旦大学的复旦两字有什么来历
重新拥戴马相伯创立了复旦公学,校名"复旦"便是于右任所取,表示不忘"震旦"之旧,更含复兴中华的意义。
复旦"二字出自《尚书大传》中的一篇《虞夏传》。《尚书大传》的作者是公元前二世纪的大学者伏生。
结论:复旦两字来源于《易经》中“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为天之卦,元为始,大哉为尊者之语,故合称为“复旦”。
解释原因:复旦两字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时任浙江巡抚的朱载堉在镇江建立了一座私塾,名为“复旦书院”。朱载堉取名“复旦”是因为当时他的一个朋友在南京“旦复书院”创办了一所学校,朱念及其功德,故借用其名。而“复旦”二字的用意也是为了表达学校肩负“复始兴学”的使命,既要起到培养学生、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也要带动中国教育事业的繁荣。
内容延伸:复旦学校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曾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西式高等学府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的复旦大学已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支柱之一。
具体步骤:了解“复旦”两字的来历,可以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和相关文化书籍,也可以通过了解复旦大学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路径,深入理解“复旦”一词所蕴含的学术思想和文化内涵。另外,对于复旦大学的师生和校友来说,也可通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和学术交流等形式,更深刻地理解和传承这一文化符号的内涵和意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复旦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复旦历史文化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