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访谈历史文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访谈历史文化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假如司马光来到我们身边我们怎么采访
我会这样采访,司马光先生依据历史上的经验,怎样才能做一个好领导?又如何当好一个下属?
你为什么要反对王安石的变法?
你认为王安石的变法是部分的错了?还是全部都错了?
你小时候砸缸的故事,现在人人皆知,你当时怎么会想到用石头砸缸救出小孩的办法?
高晓松有什么资格谈历史
“谈”历史我想都有资格,只不过你可以选择听或者不听。
有人认为高晓松出身书香门第,有资格;也有的人说他不是历史专业的,没资格;有的人说他讲的历史很新奇,有资格;也有的人说他是搜集的稗官野史,没资格……
我大体看过几次高晓松的视频,特别是有些引发广泛争议的一些,比如高晓松谈郑成功是个大倭寇的等等。个人感觉他谈历史的确比较注重反正统反主流的,因为不这样谁还听他的呢?怎么能引发别人关注和兴趣呢?又怎么能赚到钱呢?
个人认为,历史是个很严肃的话题,如果仅仅是三五个人之间的各抒己见谈古论今,那也就罢了。但是如果是公众平台,那就需要有个严谨的态度了。比如大量的训诂考证,大量的史料支撑,大量的学术论证……否则就失之轻狂和肤浅了。
高晓松的出身书香门第,但这跟能否有资格谈历史无关。谈历史必须自身具备一定的态度,比如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去伪存真穷其究竟的求真之心,比如客观辩证的公正之心等等。有些正史未必正,有些野史也未必野。如果自己没有去做大量的研究和考据,那也可以作为自己的一些存疑性问题提出,启发公众去思考去考证去辩识。如果没有这些素质就去空谈历史,妄下结论,那只能说明他的个人修养和价值观有问题。
个人感觉现在很多这些“讲谈”类视频是借助了当今网络信息发达的优势,也顺应了某些年轻人的心理需求,但是,还不能说严格意义上的谈“历史”,大概也就跟过去的说书先生差不多吧,但他们的影响却不可忽视,尤其对年轻人的影响。
作为正统的历史教师都需要考教师资格的,更何况是一个面对全国甚至全球观众的“讲谈”类历史专业节目。但是目前这个行业却并没有所谓的准入标准,所以我的观点,法无明文规定禁止,那也就不能说他没有资格。他谈他的,听不听随你。
任何人都有资格谈历史,前提条件是他必须看过几本历史书。高晓松算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在艺人中已经难能可贵。
这个人比较爱卖弄他的才学,不过,卖弄一下也不是错误,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有时候,高晓松为了显示他什么都懂,会故意说一些吸引眼球的话,意思是我连这个东西都知道,你们快来崇拜我啊。
比如,高晓松说,你们知道不知道啊,原来这个郑成功是一个大倭寇。为什么郑成功是大倭寇呢?原来,郑成功他妈妈是日本人,郑成功他老爹做过大海盗。这不是倭寇是什么?
其实,我相信高晓松是明明知道郑成功不是倭寇的。他就是为了卖弄自身,故意博取眼球。郑成功的妈妈是日本人,但他妈妈不是倭寇,妈妈是日本人,怎么儿子就是倭寇了?那么,郑成功算是日本人吗?要知道,按照传统观念,儿子的血统要跟随父亲,郑成功的父亲是中国人,郑成功自然是中国人了。古代如果有护照,郑成功如果加入了日本籍,也许可以算是一个日本人,但古代并没有这种东西。
何况,郑成功说的是中国话,接受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文化”角度看,即使郑成功他加入了日本籍,他依然算是一个中国人 。何况,身为一个日本人,就一定是倭寇吗?我看不是。普通日本人不等于就是倭寇。倭寇的成分主要是一些在日本内战中失意的武士,而郑成功他妈妈是一介平民,她怎么可能是倭寇呢?即使郑成功的妈妈是倭寇,谁规定了妈妈是倭寇,儿子就一定是倭寇了?一位老人家(你们懂的)的父亲还是……那个……W……副……。
再谈谈郑成功的父亲,他爹叫郑芝龙,以前确实是一个大海盗,拥兵达七八万人,但是后来他爹很早就被大明朝朝廷招安了,身份已经洗白了,早就不是大海盗了,最多是有点前科而已。即使郑芝龙依然是海盗,他也没有做过与日本倭寇勾结的时期,依然不算倭寇。所以,无论从哪方面说,讲郑成功是一个“大倭寇”都是不适合的言论。
郑成功是民族英雄这是无可置疑的,对民族英雄,我们还是应该多一点尊敬,少一点调侃。@高晓松,您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呢?
谁都有资格谈历史,但不是谁都可以把历史谈好。
高晓松的节目,过去是在头条里偶尔看看别人推送的视频剪辑,有些说得还是有深意,后来看多了,就觉得一般般,要坚持下去不容易。
但他不容易的地方,就是坚持。
长相不敢恭维,吐词也不很清晰,但述说一件事还是能说清楚,表达风格独特是一个特点,不是谈整朝整代,而是抓住某个历史片刻,撒豆子似的零零散散,类似于油灯火苗,又像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有些闪出了光芒,有些就很暗淡,有些没光。
谁也无法保证每句话都说得深刻动人,敢说,在一大堆废话里,也许能蹦出一两句精彩。
谈历史的资格其实不靠学问和专业,而是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不实事求是胡侃乱谈,偏离史实,或者加上了想象,那不是谈历史,说故事也算不上。
实事求是和客观公正谁更容易实现?实事求是容易些,历史上发生的事,原本原样说出来不难,难的是正确评价,在正确评价里,最难的是推翻别人已有定论的评价,说出令人信服。
有人说高晓松是美籍华人,这个身份不是谈历史的限制,中国历史外国人谈起来也头头是道,从另一个视角看中国的过去,这是本土中人难以达到的。
历史是说旧,在说旧中聊出新意,谈何容易。
关于谈历史,不但高晓松有资格,你也有资格,我也有资格。说白了,谁都有资格谈历史!至于有没有人愿意听,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因为,首先,国家并没有一个关于谈历史的职业资格要求。不但中国没有,外国也没有。谁都可以在那儿嘚吧嘚嘚吧嘚地大谈一通,不犯法。其次,也没有规定说只有最懂历史的人,才可以谈历史。如果真这样的话,那大概也没有几个人可以谈历史了。第三,谈历史和研究历史是两个概念,对专业素养也没有很高的要求。所以,个人觉得本题的问题改成这样会更好:高晓松的历史谈的怎么样?
在传统观念里,历史都是枯燥无聊的,跟背课文似的要记一大堆时间、人物、事件,还要背这些事件的历史意义……所以,我读书的时候是很不喜欢历史课的,嗯,历史老师还是一个老头,普通话很是普通,每次听课都昏昏欲睡。
但是,自从易中天品三国之后,国人突然发现,原来历史也可以如此有趣。此后出现了一大批用轻松的方式谈历史的人和书,包括高晓松在内。这显然是一件好事,一个民族必须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此处省略一千字)。
但另一方面,这也未必是好事。因为这些看似轻松的讲述历史的方式,作者(讲述者)会尽量选择有意思的时间,去迎合读者(或者观众),以期吸引他们的兴趣。这样的历史多数是片段式的,不完整的,有的时候这样的断章取义甚至有可能得出相反的结论。
这些讲述者,很多不是科班出身的。比如易中天的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学,《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是法律专业,高晓松的专业就更不用说了。所以,高晓松绝非历史研究专业人员,无非是他的阅读面比较广,讲故事能力又比大多数人强,于是讲出来显得又有知识又很风趣。把他所谈的,当时历史故事听听可以,如果全部当成是历史真实,那就要吃大亏了。
一句话,如果想要多一些谈资,hold住某一些局的,或者想逗乐女朋友让她膜拜你的,看看高晓松之类的节目或书,还是很有用的。但如果是真正对历史感兴趣,想要弄清楚古代某些事情的,建议还是去翻那些无聊的大部头史书,或者现代史学家的历史研究专著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访谈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访谈历史文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