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中秋有没有佩香囊的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中秋有没有佩香囊的习俗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中秋节香囊习俗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
香囊,是中秋节传统习俗之一,中秋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辟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用。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佩香囊,是中秋传统习俗之一。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
在中秋节戴香包有驱邪的寓意。
香包又叫香袋,也叫荷包。起初是辟邪之物。到了后来,香囊的风情完全在男女情事上。通常概念中,香囊是定情之物,它所传达的情感密码,因其所绣的不同形象而多种多样,含蓄且优美。
佩戴香包有强身健体的功效。比如在香囊中放入白芷、川穹、甘草、当归、灵芝之类的中草药,长期佩戴可以增强免疫力。体虚病弱者也可以在香囊中加入一些强身健体的中草药,来预防疾病。
中秋香囊的文案
1、《满庭芳·山抹微云》宋代:秦观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译文:
悲伤之际又有柔情蜜意,心神恍惚下,解开腰间的系带,取下香囊。徒然赢得青楼中薄情的名声罢了。此一去,不知何时重逢?离别的泪水沾湿了衣襟与袖口。正是伤心悲情的时候,城已不见,万家灯火已起,天色已入黄昏。
2、《定情诗》 魏晋 繁钦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译文:用什么表达我的真诚呢?戴在我耳上的一对明珠。用什么表达我的挚诚呢?系在我肘后的香囊。
3、《水调歌头·和庞佑父》 宋代 张孝祥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
译文: 回顾历史,这一年是三国的周瑜和东晋的萧燮。当时,小乔刚刚结婚,紫色的胶囊还没有被烧毁,他的不朽成就已经确立。
4、《蕙香囊》 宋代 欧阳修
身作琵琶,调全宫羽,佳人自然用意。
译文:用心弹奏琵琶,调试琵琶的全部音准,优美自然地用心弹奏。
5、《木兰花慢 感香囊悼双文》 元代 白朴
览香囊无语,谩流泪、湿红纱。记恋恋成欢,匆匆解佩,不忍忘他。
译文:看着腰间的香包不知说什么,只能默默流泪湿衣纱。想起恋爱的快乐时光,我赶紧把香袋拿了下来。我不忍看它,以免感伤。
端午安康是怎么出现的
历史上从来没有“端午节安康”的说法,“端午节安康”是近年社交媒体新发明出来的祝语。
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的节日,所以端午节要说端午安康,而不能说端午节快乐。传说端午节这天屈原跳汨罗江自尽,后人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被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等说法。因此这一天是比较悲壮的一天,是祭祀的日子,所以不能互祝快乐,说祝福的话可以用“祥瑞和安康”等字句。
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是集++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这个节日在历史发展中被赋予了很多文化内涵。关于端午祝福是该说“快乐”还是“安康”,曾引发过不小的讨论。看似一个小小的言语之争,背后其实是民众对节日精髓、传统面目的探寻,是希望能原汁原味地还原端午节的文化意蕴。
非遗专家说,不是所有节日都能互祝快乐,如清明节、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端午节可以说:“端午安康。”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的节日,这天伍子胥被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江。五月初五是个悲壮的日子,是祭祀的日子。
为什么端午节要说“安康”而不是“快乐”,原来,端午是夏季(午月)的开端,阴历五月天气湿热多病毒疫疾,一直被古人认为是“恶月”,古人形容此间“五毒尽出”,蛇虫繁殖,易咬伤人,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所以端午节的主要民俗,包括饮雄黄酒、佩香囊、挂菖蒲和艾草、拴五色丝线、挂五毒图、挂钟馗像等都有驱除灾害、瘟疫,祈求平安、健康的寓意。端午节可谓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节点,这也是为什么端午节的祝福语是“端午安康”而不是“端午快乐”的原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秋有没有佩香囊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秋有没有佩香囊的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