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关于过端午节元代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关于过端午节元代习俗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元朝最重要的节日

元代流传至今的节日有:
【春节】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习俗 : 熬年守岁
【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寒食节】时间: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清明节】时间:农历三月初八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时间:九月初九 习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习俗:赏月。
【腊八节】时间:农历腊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元人熊梦祥在其文中记载:“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五更时……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眼睛。”

在之后的明代也有“二月二曰龙抬头”的记载。由此可见二月二自元代一直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重要节日。

沐兰节是端午节吗

端午节之所以又叫做浴兰节,民间主要的说法是因为在古代,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为防止生病,古人就在此时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如汉代典籍《大戴礼》中就说:“午日以兰汤沐浴”,而《荆楚岁时记》中也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古人对于五月初五的端午洗浴是十分重视的,兰是一种香草,生山野间,其叶煮汤可以治风,故古人夏初采兰成风。《诗经·镶清》就是一首采兰诗。青年们在采兰时,相会于水边,谈情说爱。诗句中“士与女,方秉兰兮”中的“兰”便是“兰”。人们将兰采来,回家煮汤,用以洗身。梁武帝《忏悔诗》说:“兰汤浴身垢,忏悔净心灵。”

  我国宋代,每到端午时皇帝还要把朝臣召来,命于宫内洗浴兰汤。大文豪苏轼有诗为证:“喜辰共喜沐兰汤,毒诊何须采艾镶。但得奉夔调鼎鼐,自然灾授变休祥。”从诗中看,苏轼对“采艾镶灾”的做法并不赞成,因为这是迷信,但他对“沐兰汤”却深以为喜,认为这是医治皮肤病等症的科学做法。

  而在其他朝代,诗词曲中也多有描写女子端午沐浴的作品,这些都反映了兰汤浴的习俗,如元代张可久《重午席间》的开头即写道:“浴兰芳荆楚风流,艾掩门眉,符映钗头。”当女子浴罢,全身香洁,再参加节日的宴席,的确令人感到神爽。

七绝端午节的译文是什么

关于端午节的七绝诗及译文有:

1、《已酉端午》

元代: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译文:己酉年的端午那天,天公不作美,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一眼望去,一片天昏地暗;整个汨罗江上,没有一处可以让人竞渡龙舟,借以凭吊远古英雄屈原的灵魂。

石榴花如火地开着,似乎正在笑话我,我只好自我解嘲道:其实,陶渊明既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今天,我虽无法凭吊屈原,我也一样仰慕他。

2、《同州端午》

唐代: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译文:白发垂到了肩膀一尺之长,我离家已经整整三十五个年头(端午节)了。小孩子见了很高兴又很惊讶,却问哪个方向是故乡?

3、《端午日》

唐代: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译文:年轻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在端阳这天,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只祈望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鬓发是一天比一天增加了银白,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可叹在岁月面前,圣贤也罢蠢人也罢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4、《和端午》

宋代: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译文:龙舟竞赛为的是深切悲念屈原的千古奇冤,忠烈之魂一去千载哪里还能回还啊?国破身死现在还能有什么呢?唉!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5、《午日观竞渡》

明代: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译文:在端午节这天,围在岸上的人们,惊怕地观看着群龙在水上嬉戏,不知道原来这是装饰成龙形的小船,船上彩旗猎猎作响震纪空中翻飞,敲响的锣鼓喧闹,清清的水流。

从古到今屈原的冤魂不散,楚国的风俗至今仍存。闲暇的日子正适合在江亭喝酒聚会,诵读《离骚》,哪觉得其中的忧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关于过端午节元代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关于过端午节元代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元朝最重要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