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无为历史文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无为历史文化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风灾有哪些?古人是如何抗灾的
古代的风灾
“大禹治水”是人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与洪水顽强抗争的缩影,到《管子》“度地”篇,又提到了除洪灾外的旱灾、风灾、冰雹灾等。史学家普遍认为这是先民认识自然灾害的新起点。自此,正史和各种野史记录自然灾害便成为常态。下面主要谈谈有史记载的风灾。史载,汉高祖二年三月,彭城(徐州)大风,从西北起,折木拔屋,扬砂石,昼晦。隋唐至五代,风灾发生的频率又高了一些,平均12年发生一次风灾,较两汉时期平均16年一次风灾缩短了4年,且此时风多与大雨、冰雹结伴而行,造成的死伤更加严重。如唐代宗大历十年(775年)7月,“杭州大风,海溢,溺州民五千余家,死四百人,苏(苏州)、湖(湖州)、越州(绍兴)等亦同。”
而宋、元、明时期,有关风灾的记录更为详细。宋代发生风灾76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达5次,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8月,无为军(今安徽无为县)大风雨,造成“折木、坏城门、军营、民舍,压溺者千余人。”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8月,“温州大风,海溢,漂民庐、盐场、龙朔寺,覆舟,溺死二万余人。”而元朝几乎两三年就发生一次风灾,在不足90年的时间内累计发生风灾41次。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7月,“暴风起东北,雨雹兼发,江湖泛溢,东起通、泰、崇明,西尽真州(今扬州仪征一带),民被灾死者不可胜计。”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6月,“温州飓风大作,死者万余人。”看来600多年前,“飓风”就已被国人熟知,也说明古代中国人很早便了解海洋知识了。
明谢肇浙《五杂组》卷一介绍“飓风”时,还演绎了一则凄惨的民间故事:“海风谓之飓风,以其具四方之风,即石尤风‘四面断行旅’者也。相传石氏女嫁为尤郎妇,尤出不归,妻忆之至死,曰:‘吾当作大风,为天下妇人阻商旅也。’”谢肇浙还说:“闽中亦有飓风,但一岁不一二发,发辄拔树掀瓦而止耳。”广东、海南沿海的飓风,虽三五年发作一次,但一旦发作,数百里的村落房屋树木,便荡然无存,“舟楫漂荡,尽成齑粉。”所以,明代广东、海南沿海的居民,在飓风到来的数日前,就“预避之”——“巨室皆以铁楞木为柱,铜铁为瓦,防其患也。”
明代发生风灾42次,清代95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各两次。可见,明清时期,人们防范风灾等的能力明显强于前朝。明神宗万历九年(1581年)8月,“扬州泰兴、海门、如皋等处,狂风大作,屋瓦皆飞,骤雨如注。漂没官民庐舍数千间,男妇死者不计其数。”第二年,万历十年7月,“苏、松六州县潮溢,坏田禾十万顷,溺死者二万人。”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7月,苏州、松江府所属崇明、上海、常熟等19个州县飓风大作,大雨倾盆、田禾被淹、房屋漂没,仅崇明就淹毙1.2万余人。
从文献记载中可以发现,风灾发生的频率是随人口规模的扩大逐渐提高的,且主要集中爆发于东部沿海农业比较发达地区的夏季,这是否揭示了农耕时代的风灾也跟自然环境恶化有关?不过,明代人对自然灾害的认知比以往科学了。谢肇浙《五杂组》的一则“龙卷风”记载,就让人看到,当时人们对风灾等自然灾害的恐惧程度大为降低:“国初(明初)山东历城王氏方鳏居,一日天大风,晦冥良久。既霁,于尘坌(尘埃)中得一女子,年十八九,云外国人也,乘车遇风,欻(迅速)然飘坠。遂为夫妇。今王氏百年科名,贵盛无比。”明代发生“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事件还说明,当时人们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已上升到一个新高度:“风之微也,一纸之隔不能过;及其怒也,拔木折屋,掀海摇山,天地为之震动,日月为之蔽亏。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者耶?”
古代一路刮来的“暴风”,给人类带来严重灾难的同时,或多或少也给现代人一些启示,只有认识自然规律并保护自然环境,才能有效防范和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作者 赵柒斤
西安晚报> > 文化纵横
裕溪河龙舟赛历史
裕溪河龙舟赛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活动之一,也是芜湖市无为县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裕溪河龙舟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具体的起源时间已经无法考证。
据传统记载,裕溪河龙舟赛起源于古代的屈原纪念活动。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在楚国时期为了抗议腐败和外敌侵略,投江自尽。为了避免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人们纷纷划船下去打捞,并在江面上撒下米粽,以防止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这就是后来发展成为龙舟赛的起源之一。
裕溪河龙舟赛作为一项传统体育竞技活动,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每年端午节期间,无为县的各个乡村都会组织龙舟赛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参赛者。参赛队伍会划着装饰华丽的龙舟,在裕溪河上竞渡,争夺胜利。龙舟赛不仅是一项体育竞技活动,也是一种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裕溪河龙舟赛逐渐发展壮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和观众。如今,裕溪河龙舟赛已经成为无为县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也是当地人民热爱的传统节日。通过龙舟赛这一形式,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还能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裕溪河龙舟赛是中国安徽省芜湖市的传统体育赛事,历史悠久。据传,裕溪河龙舟赛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420-589年),当时的芜湖城内有一条名为裕溪的河流,作为交通要道,河上的龙舟竞渡成为当时的一种娱乐和体育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裕溪河龙舟赛成为芜湖市乃至整个安徽省的传统节日,每年端午节期间都会举行。裕溪河龙舟赛以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竞争激烈、观赏性强等特点,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龙舟爱好者前来观赛和参赛。
龙舟赛的来历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为流传的是纪念屈原的说法。据所述,相传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此外,还有纪念伍子胥和曹娥的说法。
题墨纱灯的历史
墨纱灯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历史悠久,起源于唐代。最早的墨纱灯是由纱和墨汁手工制作而成,用于庆祝节日和祭祀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墨纱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综合了绘画、雕刻、剪纸等多种技艺的艺术作品。今天,墨纱灯已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广泛应用于室内装饰、婚庆礼仪和旅游纪念等领域。
又名“宫灯”,具有300余年历史,是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的传统工艺品。清乾隆年间,手工艺者对传统“彩灯”工艺进行革新,选用丝质娟纱代替色纸和玻璃作画,独创了“剔墨”工艺,形成了剔墨纱灯。剔墨纱灯集木工、雕工、漆工和绘画艺术为一体,经过加工、成型、油漆、绘画等工艺制作而成。其中绘画部分就包括了帐纱、描稿、剔墨、上胶、描线、打底色、染色和整理几个步骤,每一步都要求均匀准确,工艺要求精细。作为古老灯艺的一种,剔墨纱灯被列为皖地八大特产之一,并于2006年入选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名“宫灯”,具有300余年历史,是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的传统工艺品。清乾隆年间,手工艺者对传统“彩灯”工艺进行革新,选用丝质娟纱代替色纸和玻璃作画,独创了“剔墨”工艺,形成了剔墨纱灯。剔墨纱灯集木工、雕工、漆工和绘画艺术为一体,经过加工、成型、油漆、绘画等工艺制作而成。其中绘画部分就包括了帐纱、描稿、剔墨、上胶、描线、打底色、染色和整理几个步骤,每一步都要求均匀准确,工艺要求精细。作为古老灯艺的一种,剔墨纱灯被列为皖地八大特产之一,并于2006年入选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庄子主张无为避世的思想七篇庄子人间世的句子也展现了这种思想是什么
庄子主张无为避世的思想是:顺应天道,以“有为”入世,以“无为”修心,方有身处红尘的清静。
庄子主张“无为”“避世”的思想,其名篇《庄子·人间世》的名句也展现了这种:《人间世》的中心是讨论处世之道,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庄子的处世思想主张淡然旷达,要从容地面对一切祸福哀乐,不为万物及自身的变化而欣喜悲伤。
无为县的历史有多久
1.夏朝末年,成汤将桀流放到古巢国,也就是今天的无为境内。所以无为县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2.无为县,隶属于安徽省芜湖市,地处安徽省中南部,长江北岸,北依巢湖,南与芜湖市、铜陵市隔江相望。始建制于隋朝,县名取“思天下安于无事,无为而治”之意,宋代曾与临安、扬州、寿春并称“全国四大名城”;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无为是皖江抗日根据地中心区和“渡江第一船”始发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无为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无为历史文化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