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关于人物孝敬的故事有哪些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外是礼仪之邦,对内以仁治天下,而“孝”又是诸德的根本,融会于其中。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孝经》

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不管老幼,孝在中国都是随处可见的。由此,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之高,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历史上有关人物孝敬的故事。

亲尝汤药——天子之孝

汉文帝刘恒,曾开创“文景之治”国家富强的局面,虽然日理万机,但是做为皇帝依然有自己的母亲。母亲薄姬曾经生病三年,汉文帝侍奉母亲毫不懈怠,目不交睫,不解衣带,尽心尽力,小心翼翼地服侍母亲。每当喝药的时候,汉文帝都要自己先尝一尝,感受一下凉热苦涩,再让母亲服用。一片孝心很是令人感动。

历史有多少有名人物故事呢 - 华夏历史

做为一个皇帝,大可不必做这些“小事”,但是文帝“爱敬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为天下人做出了榜样,行天子之孝,教育了百官和百姓。

百里负米——贫民之孝

子路从小家境贫寒,生活艰苦,经常挖野菜充饥度日。但是子路非常孝顺,心想自己吃苦也就罢了,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怎么能行呢。于是,子路辛苦劳作,积攒钱财,准备为父母买米来供养。

可是,买米需要到百里之外才能够得到,子路为了奉养双亲,不怕路途遥远,赶到那里,买了米再一步步背回来。寒来暑往,风雨雪霜,四季变换,年复一年,子路不辞劳苦,百里负米,孝养父母。

后来父母过世,子路做了大官,却时常感叹,伤心父母过世早,没和自己过上富足的生活,想想自己百里负米孝顺父母,再不可能了。

子路做为一个贫民,生活艰难,还心念父母,不怕辛苦,百里负米,以此孝养,实在难能可贵。

戏彩娱亲——老者之孝

老莱子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隐士,非常孝顺父母,不仅照顾好父母的饮食起居,还想尽办法让父母开心。老莱子已经七十多岁了,头发也花白了,父母看到儿子也这么大了,感叹自己时光不多。看到父母忧愁,老莱子想着法子让父母高兴。有一天,他做了一件五彩斑斓的彩衣,嬉戏玩耍,动作滑稽,言语幼稚欢快,神态天真可爱,父母看到呵呵而笑,开心不已,老莱子见此也甚欢喜。

老莱子做为一个七十古来稀的老人,没想着自己怎么安度晚年,千方百计地使父母快乐,这种孝更是至亲至爱,稀缺少有。

扇枕温席——幼子之孝

黄香出生在汉朝时期,小时候母亲早逝,对父亲十分的孝顺。夏天天气炎热,蚊子很多,傍晚,黄香早早的放下蚊帐,将蚊子都扇出去,等到席子和枕头都扇凉了,才喊父亲来休息。冬天严寒难耐,被子冰凉,黄香提前钻到父亲的被窝,用自己的体温驱除寒意,等暖和了才喊父亲来就寝。后来黄香做了魏郡的太守,黄香拿出自己的俸禄和家产救济灾民,这一切也都源于他扇枕温席的良好品质。

黄香做为一个才几岁的幼子,还不会很好的照顾自己,就心思体行去照顾自己的父亲,实在值得敬佩和赞叹

从皇帝到黎民,从老者到幼子,孝无处不在,百善孝为先,希望天下的人,不以自己为尊,不以自己为贫,不以自己为老,不以自己为幼,善待自己的父母,使父母生活有所照顾,精神有所愉悦。愿天下的父母安康长寿。

《二十四孝》是古代二十四名孝子在生活中行孝的故事集,计有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等共24个人物至孝的故事。

古人将他们的孝顺故事编写成《二十四孝》一书,成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

因版本不同,所述故事的主人公也会有所不同,节选部分主人公孝心故事如下:

1、【孝感动天】

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舜有个弟弟叫象,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

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

2、【跪父留母】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张菊花。七岁那年,母亲不幸病逝,父亲续娶。菊花没有因此而分辨生养之别,对待继母恭敬。她的继母却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继母乘机将她卖给人家作婢女。事有凑巧,菊花的父亲在回归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

当父亲问她为何落此地步时,菊花含泪不语,生怕连累继母,在父亲追问下,不得已才告之。父亲听后大吃一惊,当即将菊花赎了回来。三日后父女回到家。其父见到后妻,十分恼怒,欲将其休掉。菊花见状,当即下跪为继母求情,父亲终被其孝心感动,方才罢休。继母没有生子。其父去世后,菊花对待继母和父亲在世时一样孝敬。

3、【闻雷泣墓】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亲特别孝道。他母亲在世的时候,生性胆小,惧怕雷声,王裒经常在打雷的时候,到母亲身边给其壮胆。

母亲去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静的地方。一到刮风下雨听到震耳的雷声,王裒就奔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并且低声哭着告诉道:“儿王裒在这里陪着您,母亲不要害怕。”

4、【卧冰求鲤】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王祥

历史上有什么奇人异事的故事,哪些是你认为最为真实的

中国历史上的帝王们都有一个对风水天象都非常痴谜的重视。

所以历史上记载了不少奇人异事,这也应了那句老话,世界千奇百怪,无奇不有。

一,相传,春秋战国末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在母亲肚子赖到80岁才生下来,生下来就什么话都会说,还能言善辨,白头发,白胡须,耳朵又传奇的大,所以叫“老子”“李耳”。

二,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六年,(211年)发生了一起让秦始皇弄心的事,秦给皇东巡至东郡,从天上掉下个陨石,更要命的是陨石上刻有7个字,“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得到这个消息后就象吃了个苍蝇要多恶心有多恶心,这7个字代表了上天的旨意,预示着秦始皇将死,大秦帝国将亡,不知道这场恶作剧是那位高人的杰作,真是绝了。

三,“三国”诸葛亮借东风助周瑜火烧赤壁,随然书里把诸葛亮有点神话了,什么添油加醋的建七星坛,装模作样的作法借东风,瞒天过海那些都是作者精彩装饰杰作。

其实,这说明诸葛亮确实善于预测天气实况的,掌握了气相云图,预知了未来的天气变化。

这一点,我认为是真的,在古代没有天预报的时代,农民根据自己掌握的土法子,总结出了观察天气的颜语,早看东南,晚看西北,就知道未来两天的天气变化,施时调整农业生产,我自己认为诸葛亮借东风是真实的故事。

常听爷爷辈的老一代人说的事,那是明时朱元璋洪武时期的事了,当时朱元璋还在艰苦创业,有次作战路过淮河边一个镇上,事物缺少,人困马乏,天气炎热。大部队都好久没吃喝了,都口渴厉害,距离淮河还有几十里地,但快坚持不下去了。

有前哨兵发现了一口水井,因天气炎热很久没有下雨了,井水水位很深,也没有很好的办法打水上来,不一会儿这事就传到朱元璋那里了,朱元璋很快就和其他大将来到水井边,都在想办法,急得焦头烂额,也没想到好办法。眼看大家口渴的坚持不了了。

朱元璋也是急得来回踱步,嘴里念叨着:“要是井口斜一点倒一些水不就可以往下游些了吗。这样打水就很方便了”。只见朱元璋话刚落音,井口真的斜了倒了。众人都惊呆了,此时也可以看见水了。这就是所谓的皇帝真言吧!

此事是个传说,也可能是有其事肯定没有那么神奇。不过在我们这一代流传很久了。

鲁迅先生说过:“一个朝代立的久了,他的历史上好人变会多一点,一个朝代存在的时间短,那他的历史上好人就会少一点。因为朝代时间长,写史的人是本朝人,写的自然好,朝代短了,则写史的非本朝人,当然坏人坏事坏话就多了。”

就像刘邦斩白蛇起义,母梦见雷电与神遇而生,唐高祖李渊有三个乳房,宋太祖赵匡胤出生时体有金色异香,几日不变。都是为了神话开国皇帝本就有天命当皇帝,让人更相信天命所归。崇拜而已。

就像现在某人事业有成,就会把他以前的事情传到神乎其神仿佛本就如此。“人家就是那命,我们就是平民百姓”。这种认命的状态。不思进取,不去努力奋斗,也许就那命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有多少有名人物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有多少有名人物故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历史有多少有名人物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