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年夜饭为什么必须吃饺子

作为东北人,东北过年吃饺子是非常传统的一个习俗。首先,饺子在北方人眼里,象征着阖家团圆,幸福美满的意思。一般只有过一些节日才会包饺子吃,毕竟包一次饺子还是非常费时间麻烦的。从发面,弄饺子馅,到最后一个一个包饺子,还是挺累的。其次,俗话说,在东北的传统习俗中,有“上车饺子,下车面”一说,寓意着送行的时候给被送人吃饺子,接风时给被接的人吃面条。这样的传统习俗。东北过年的饺子还要放一些硬币,谁吃到带硬币的饺子,寓意着好运,这一年好运连连,发大财。


东北的年夜饭为什么必须吃饺子 - 华夏历史

哈哈,我就回答过几次饺子的问题,大家都邀请我😊

首先,饺子它为什么不叫包子,馅饼呢?

是因为古代的钱叫做交子,元宝!(唐宋元时期,东北民族异常活跃)

比如,契丹,女真,蒙古等,可以说是统治阶级~

当时的萨满祭司和饺子文化得以发扬!

东北过年吃饺子,也是围绕祭祀祖先活动展开的。年三十吃饺子,以前也是为了祭祀祖先!

通俗讲,杀猪菜,鸡,鱼,饺子过年是给祖先吃的。但是每家会多包一些,一边供奉着祖先,一边全家人一起吃!

有一部80年代的纪录片《八千里路云和月》有介绍东北的80年代过年习俗活动!

现在东北大多数的传统民俗已经消失,市区家庭就是单纯的包饺子吃。不再供奉祖先!有的农村家庭还保留以前的供奉祖先,

过年放鞭炮,发纸请神的传统民俗!随着老一辈人的逝去,这种民俗在不遥远的未来,会消失!

消失的原因:

人们更加唯物主义

城市化进程加速

独生子女多,亲情淡薄

有的人甚至过年都是去饭店吃一顿

有人会说这是封建迷信,要抵制?

但是有几个传统文化不是从迷信而来的呢?况且是祭祀自己家的祖先,尽孝道的习俗

没什么不好的!还能借此机会。亲属相聚唠嗑喝酒。我觉得挺好的!年味浓郁

南方和北方过春节的习俗有什么不同

虽然中国早就大一统,饮食风俗,还是有地域性的。正如“南米北面”、“南糕北饼”、“南甜北咸”之类演绎。

年夜饭说南有年糕、北有饺子,不能算错吧。大抵是南方人习惯吃年糕,北方人更讲究吃饺子。

在活动上,南方喜欢旅游,北方喜欢一家人聚在一起。

年的味道在城市越来越没有了。在发达点的农村也慢慢的失去。

小时候在边疆小城,南方大城市都生活过。最企盼的就是过年,北方一群小孩不亦乐乎家家拜年,不管熟的还是不熟的,都会敲门讨糖吃,一点压岁钱会被父母收取大头,留几分几角钱炫耀且挥霍,现在想起确实非常富足。后来在南方也就是几家亲戚好友聚聚,轮番请客吃饭。

现在春节,城市里的不是窝家就是出去旅游,连孩子都沉迷游戏或电视。农村更是春节前打到春节后的麻将。

时代进步,还是希望中国传统延续。

北方与南方在饮食方面有所区别,南方人喜欢烹制各种佳肴、美食,过年都会大吃大喝,但酒喝得不多,多是以饮料替代,喝茶是南方人的习俗,尤其是广东人,朋友聚会、宴请亲友都喜欢到饭店喝早茶或吃饭,极少在家做。北方人则习惯吃面食,过年以包饺子为主,吃菜喜欢把所有的肉菜一锅炖,简单方便,不太讲究菜式和口味,饭店里也没有多少花样。记得有年去西安,晚上去旅馆附近的饭馆吃饭,点了一只鸡,结果吃了两口就不想吃了,味道差极了,鸡好像也不新鲜,想要些别的,却发现那里的东西都是用油炸的,就连蔬菜也拿来油炸,只好作罢不吃了。还有次在吉林,要了一碟炒梅柳,肉不少,好大一碟,可惜咸过头了,吃不了,刚好碰上孩子同校的同学也在吃饭,就全送给他们了。

谢谢邀请!过年吃饭习俗:北方人初一早上吃饺子,南方人早上吃元宵。北方人过年主食一般吃面食,南方人吃大米饭。北方人肉食主要以鲜肉炒食,南方人则以腌制的腊肉、香肠为主。

华夏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贯通南北,所以北方与南方过春节的习俗大同小异。但在除夕夜的餐桌上区别较大,菜品上北方较粗放不精致菜名也不雅,因主食北方以小麦为主,凡过节都吃餃子。

南方餐桌上的菜做的很精致,菜名也与节日气氛帖切,(如"鸿运当头""狮子头"……)南方主食以大米为主,除夕夜必有年糕、(年糕_年年高)汤圆(团团圆圆)……

东北人待客习俗

东北人待客是讲究基本礼仪,在得知有客人来访都要提前做些准备工作,家中不够干净整齐,显得凌乱,要做些必要的整理,以免客人到来时,手忙脚乱。

客人突然来访,室内来不及清扫,都主动向客人致歉。

客人在约定时间到达,主人基本提前到门口迎接,热情打招呼,以示欢迎。

客人进门及时请客人就坐,对长者、上级或平辈请其坐上座;晚辈或下属则请随便坐。

第一次来访或接待现场有家人、亲朋好友或同事,给予介绍,以制造友好的气氛,并互致问候。

客人来要敬茶,将茶杯放在托盘上,用双手奉上,茶杯放在客人右手的上方,如果客人不止一位时,第一杯茶敬给德高望重的长者,当然,熟人可以不必过于讲究。

来客坐下后马上递烟,尤其是男士。

客人不吸烟,不强行递送。

客人坐下,递烟敬茶后,与客人交谈,交谈的内容根据来访者的目的、身份、职业、兴趣而定,不谈对方不太熟悉或不感兴趣的话题,不让客人独坐一隅,有冷清之感。

到了进餐的时候,要请客人一起进餐,客人同意后,主人及其家属要进行合作陪客、准备饭菜。

客人告辞婉言相留,家中成员一起送客人出门。

分手时热情地招呼客人“慢走”、“走好”、“再见”、“欢迎再来等等。

东北三省春节有哪些习俗

小时候在吉林的一个山沟子里过春节,那是一个军队的一个团级编制的一个连队。还记得春节前几天,兵哥哥们上山砍来一汽车的松树枝和松树树干,在部队大院门口用松树树枝搭建起来一个翠绿的大门,大门上沿挂了四个手工制作的大红灯笼,特别有节日气氛,我们这些军队家的小孩在附近老乡家的小朋友面前特别自豪,感觉特有面。

东北山区和农村过年有挂红灯笼的习俗。现在冬天会农村过年,一般家庭会把灯笼挂在院子里或者高门大院大门门框上,也有标新立异的家庭,会竖起一根三五米高的高杆,顶端挂着一个大红灯笼随风飘荡,远远望去,有种孤零零的感觉。城市里一般也会挂灯笼,一般挂在阳台上。随着时间的变迁,有些人家不挂灯笼了,一串串的彩灯五颜六色的也很烘托节日气氛。

东北春节的风俗,总体来说体现一个“闹”字。比如踩高跷扭秧歌,高跷讲究的是高,踩着一人高的高跷,还要做出各种惊险动作来。大秧歌要扭出浪劲来,手里面手帕上下翻飞,很是热闹。前几年我供职的单位,春节过后第一天,附近农村的秧歌队会组团来闹新春。公司办公室提前要准备数条香烟,加上几百块钱。每到一个村子的秧歌队,结束后会送上两条香烟和二百块钱,这时候领头的汉子会高喊:东家赏香烟二十条,人民币两千元。其实这些人戗风可冷的,中午都是自己带的饭,不是图这几个钱,就是喜欢热闹爱玩。现在这些活动在十年前左右已经不允许了,这些秧歌队还存在,只不过不到国企大公司了,而是到一些私企民企去玩去了。

剩下就是窜门子,农村由于是农闲,正愁没事干,过年家家都要年嚼(零食),所以就东家走西家窜,叫窜门子。我家虽然是在市里,由于有小长假,正月十五之前也会会农村去闹闹,逢人拜个年,送点糕点果子之类的礼品。不过这些习俗由于城镇化建设的需要,慢慢的农村的这些亲戚都搬进楼房了,窜门子的也越来越少了。

东北(黑龙江)过年有什么习俗

,二十一熬糖稀,二十二熬糖块,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二十四写打字,二十五扫房土,二十六烀猪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熬油,初一磕头,这才是过去的年磕。懂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东北人讲春节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东北人讲春节的习俗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东北的年夜饭为什么必须吃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