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追随曹操一生,许攸帮曹操打败袁绍,为何下场都很凄惨
曹操身边的人才很多,这与他独特的用人观是分不开的,只要是人才,唯其才用,唯我所用,用人的气量非常大,可是如果他发现谁入仕不效忠自己,就一定会想办法除掉。所以讲,曹操发现了很多人才,使用了很多人才,但杀的人才也多,其中就有荀彧和许攸。
先讲荀彧,荀彧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为曹操规划军事战略方针,包括有『迎奉天子』『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同时也为曹操举荐了大量的人才,被曹操亲切的称为『吾之子房』,可就是这样一位追随终身的铁杆心腹,却因为自己忠汉不忠魏的政治立场,与晚年野心勃勃的曹操发生了矛盾 ,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先是调离中枢,后终被曹迫害,自杀。
许攸本来是袁绍帐下的谋士,原本就是个好利的小人,因不满袁绍转投曹操,他最主要的成就,是在官渡之战最紧要的关头,为曹操设下偷袭袁军屯粮之所乌巢的计策,一把火烧了乌巢,从而彻底扭转了整个战局,一举赢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为曹操北方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后来又在曹操平定冀州中献计立功,自此,自恃其功而屡屡口出狂言,轻慢曹操,每次出席竟然不分场合,直呼曹操小名,真是不作不死啊!曹操表面一笑置之 ,实则内心已暗藏杀机,许攸之死,死在了摆不正自己的位置上。
曹操用人,信奉的是实用主义的方针,为了建立自己统一天下的大业,他有英雄慧眼识才的恢宏大度,而在维护个人绝对权威的的立场上,他又有枭雄手段血腥的一面。
苟彧忠于汉而非忠于曹。老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汉室已衰,老曹势大之际,苟彧却不识时务,反对老曹进封魏王,老曹当然不会让他好过。
许攸居功不谦反而自傲。官渡之战中,许攸立了大功,这不假。但是,一个叛节之人,竟居功而自傲,大庭广众之下呼叫老曹的小名,老曹没把他砍了喂狗,已经算是记着他的好了。
老陈说的对吧?
我是生活问道。
《三国演义》中荀彧字文若,在少年时南阳何顒就曾对他做出了相当高的评价,说他有“王佐之才。”
荀彧:大汉情节
荀彧最早时在袁绍帐下效力,虽然袁绍知道荀彧的才能,待他以上宾礼,但是荀彧知道袁绍不是能做大事的人,因此,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荀彧带着他的侄子荀攸离开袁绍转投曹操。曹操对于荀彧的到来非常高兴,称荀彧是他的“子房”。
曹操在董卓乱政时就有刺杀董卓的举动,事败后又第一个举起忠义大旗联合天下诸侯发动讨伐董卓的义举。董卓被铲除后,朝廷并没有从动乱中平息下来,伴随着朝廷乱政的还有黄巾军的起义,曹操又在青州大破黄巾军,并建立了第一支属于自己的真正的武装“青州军”。
这一切,都让荀彧感觉到了匡扶汉室非曹操莫属,并且,面对天下乱局只有曹操才可以力挽狂澜,因此,荀彧才会做出弃高就低的决定(曹操当时只是东郡太守)。
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时,针对是不是拯救天子的事情,曹操的阵营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绝大多数人是反对迎奉天子的,此时汉室势微,皇帝在众人心目中已经是可有可无的存在了。
当时只有少数几个人坚决要求去迎奉(救援)天子,荀彧是这里面态度最坚决的,并且给出了他的理由。
荀彧先是总结了曹操多年来奋斗的过程,然后,为曹操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
奉主上以从民望;这是件顺应民意的大义。
秉至公以服雄杰;用行动让诸侯归顺。
扶弘义以致英俊;以天子名字招募天下英雄。
这几句话说到了曹操的心坎里,曹操毕生目标就是实现统一,反对分裂。而维护现任皇帝,在荀彧看来是臣子的本分,在曹操看来是施展抱负的王牌。
奉天子以令天下的曹操走上了发展壮大的快车道,在荀彧的帮助下逐一消灭了盘踞在北方的诸多势力。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北方终于迎来了袁绍和曹操最后的决战。袁绍兵强马壮,曹操运筹帷幄,双方僵持在官渡谁也无法一口吃掉对方。但是曹操所面对的情况更糟糕一些,为了保证战争胜利,他特意安排荀彧坐镇许都负责粮草转运,但是依旧无法解决日益难以为继的庞大开销,甚至写信给荀彧透露了想要退兵的想法。
荀彧在回信中坚决反对曹操退兵的想法,并告诉曹操“毕其功于一役……袁绍久必生变……”。受到鼓励的曹操听从荀彧的建议固守,果然迎来了许攸的投诚。许攸的到来直接导致袁绍乌巢重地被催毁,袁绍手下大将张郃、高缆投降。
许攸投降、乌巢被烧、张郃高缆投降,袁绍终于被曹操一举击败。
实现了北方统一的曹操志得意满,不臣之心日甚,这也激化了荀彧与他的矛盾。
荀彧当初投靠他,建议他奉天子以令天下,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匡扶汉室。终于在曹操准备受魏公之位时,两人之间的矛盾爆发。
时任侍中的荀彧说道:“……丞相本兴义兵,匡扶汉室,当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在无力劝阻曹操时,也发出了对自己当时选择的懊悔“吾不想今日见此事!”
对于荀彧的死,一说是病死,一说是曹操责令自尽。做为“王佐之才”的荀彧死时年仅五十,曹操在荀彧死后封谥号“敬候”,也是对荀彧一生的总结吧!
许攸:逐利而争
许攸与荀彧有几点相似之处。
首先荀彧建议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的同时,许攸也建议袁绍去迎取天子。只是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建议,而袁绍对许攸的建议嗤之以鼻;他们二人都是先事袁绍,后事曹操;两个人都是打败袁绍的关键人物。荀彧鼓励曹操坚守待变,许攸献计火烧乌巢;两个人都是博学多才之人,也都被曹操或曹操暗示处死。
所不同的是,荀彧有自己的抱负,他为曹操制订的“大顺至尊,大略至公,大德至义”的三大纲领为曹操明确了发展方向。而许攸才智不在荀彧之下,却只是将自己的才智做为飞黄腾达的工具,他更看重的是个“利”字。
虽然二人最终难免都死在曹操手里,但荀彧死后封谥号“敬候”,而许攸死后则只是厚葬而已,对于杀他的许褚,是连责罚都舍不得的。真的是应了“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人物 彧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人物 彧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