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文化成就如何?有哪些代表人物呢
隋朝的时候,由于政教的关系,因此绘画受到重视。隋朝绘画仍以人物或神仙故事为主,但山水画已发展成独立的画科。展子虔与董伯仁齐名,与东晋顾恺之、南朝齐陆探微及南朝梁张僧繇并称前唐四大画家。展子虔历经北齐、北周与隋朝,曾在隋朝任朝散大夫,后任帐内都督。画过佛教画《法华经变》,风俗画《长安车马人物图》,但均没有传世。其山水画《游春图》,用勾勒刷法,著大青绿。空间透视安排合理,注意远近关系和山树人物的比例,能够于咫尺之中,具备千里之趣。这证明了隋朝的山水画已经彻底解决“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空间处理问题,成为卷轴山水画兴起的代表作,元代《画鉴》认为
游春图》是山水画正式的始祖。于阗画家尉迟跋质那,善画西域人物,时人称“大尉迟”。他擅长阴影晕染,即“凹凸法”。对后世绘画很有影响。
隋朝的文化成就如何?有哪些代表人物呢?
【我认为隋朝最大的文化成就在于促进了南北朝不同文化的整合交流,为唐朝的文化盛世奠定了基础。著名代表人物有隋朝重要思想家、教育家王通王仲淹。】
隋朝以前,南北朝时期,汉族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以长江为界,逐渐发展出“关陇”、“山东”、“江左”三大政治文化集团。
随着国家统一,各地政权的疆域壁垒被打破,人员开始全国范围流动,长安很快成为文化交流中心。
《隋书》记载:
“辞人才士,总萃京师。”
多元的文化汇聚长安,隋朝立刻发生了文化的整合交融。
隋朝统治者尤为重视在文化思想上实现真正的大一统。
公元602年,文帝下令修订国家大典,其中就包括了对“五礼”的修订。
隋文帝杨坚
这项重要的文化建设工程由七人负责主持,分别是杨素、苏伟、牛弘、薛道衡、许善心、虞世基、王勋。
《隋书》对他们的评价是:
“或任居端揆,博达古今;或器推今望,学综经史。”
七人中,杨素、苏威、牛弘出自关陇集团,薛道衡、王勋出自山东集团、许善心、虞世基出自江左集团。
与南北朝时期集团彼此攻击对立不同,这次修订为三地文化学识提供了最为全面直接的交流机会。
在此基础上,三大集团文化迅速整合,吸收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精华,使得自身发展更为全面。
隋朝自上而下对文化交流的推崇和重视也影响到了民间。
不同地方的文人、官员围绕经学、史学、声韵、律诗等领域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我认为在只强调文化领域的前提下,隋朝教育家、思想家王通更适合作为隋朝的文化代表人物。
关于代表人物的问题,我觉得并不是隋朝缺乏在文化上有杰出表现的人物,而是那个年代的文学集团大多与政治关系密切。
许多官员本身就有极高的文化素养,例如上文提到的七人。
但他们身居高位,参与了隋朝最高的政治管理,因此在文化上取得的成就,相比之下就显得不如政治成就耀眼。
因此,我认为在政治领域成就相对不高,但在教育和思想领域有着突出贡献的王通更适合做文化代表人物。
《三字经》中说: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文中子,就是王通的道号。
王通是隋朝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在“续六经”(史料记载王通有六部著作,《续书》、《续诗》、《元经》、《礼经》、《乐论》、《赞易》,被世人称为“王氏六经”,但在唐代就已经失传。)以后,名声大噪,许多人从远处赶来跟他求学,知名学者也和他交流密切。
这些人中,包括温彦博、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隋唐时代重要角色。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就是王通的孙儿。
王通的弟子仿照《论语》,在王通去世后整理了他的言论和授课内容,编为《中说》。
其中包含了王通的许多理念,包括王通对“儒释道”的理解,认为“三教于是乎可一矣”;对教育的重视,认为教育才能使人达到完全的人格;注重因材施教和对教材的考证与改造等。
当然,隋朝还有许多在文化领域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比如杨广身边的文学集团,他们大多来自后梁、南陈,有着《文选》的底子,随着杨广登基,逐渐成了当时最大的文化圈子。
现在我们看隋朝文化,更多的是和唐朝联系在一起。
隋朝实现了大一统,但是它的存在时间太短,很多事开了头就结束了。
当然,这种结束仅是隋朝政权的结束。
无论是隋朝的政治还是文化,都在唐代得到了延续。
隋朝存在于南北朝和唐朝之间,既吸收整合了南北朝的不同地域文化,又为唐朝留下了大一统的文化基础。
即使被唐朝的文化盛况所掩盖,隋朝对于我们国家的文化历史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意义。
汉服是中国文化的的象征,为什么被一些长辈说成奇装异服
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飘逸非凡,然而却被一些长辈说成奇装异服,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随着历史的演变,衣服也在演变。长辈们认为穿汉服是一种复古,在现代好象不伦不类。
在古代,人们的服装随着改朝换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从那时起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善;殷商时期建立了“冠服制度”;春秋时期人们多穿深衣和胡服;秦汉时期人们继续沿袭深衣形式;魏晋南北朝时,男子穿衫,妇女上袄下裙;唐代人穿法服和常服;宋代服饰崇尚简朴含蓄,妇女的裙子比唐代的窄一些,衫是对襟,覆在裙外;元朝衣服变化不大,但材料悬殊;到了明朝,棉布普及,还是承袭传统服饰;清朝规定汉人必须“剃发易服”,所以男子以穿旗装为主,女子可以穿旗装,也可以穿传统汉服。
到了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国力日渐强盛,人们都开始审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一些人又推崇汉服运动,一时间汉服又蔚然成风。
然而,这种穿衣风格的圈子较少,一般是文艺人士或青少年一族,于是一些长辈认为,身穿汉服在人群中显得很另类。
二、汉服的结构特点是交领右衽,褒衣广袖,长辈们认为不适合现在的生活节奏。
汉服的“交领右衽”体现中国的“天人合一”。交领就是衣领与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交叉,交领代表的是“人道”,就是“天圆地方”中的“地”,代表做人要公正,要不偏不倚。袖子是圆袂,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前襟掩向右腋系带,称右衽,体现中国“右者为尊”的传统思想。
“褒衣宽袖”是汉服的另一个特点。自古以来汉服的礼服都是宽衣博带,放任身体自由舒展;日常衣服短衣宽袖,袖子宽显得人既大度又灵动飘逸。
但是,请试想一个画面,一位现代的厨师身穿宽袍广袖的汉服,在后厨忙忙碌碌地做菜,肯定会让人笑掉大牙。
其实,现代人穿汉服无可厚非,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场合。所以,穿汉服时请做到到以下几点:
一、婚庆典礼时穿,显得雍容典雅。
二、去旅游时穿,古风美美哒。
三、拍艺术照可以穿,让你找到古代儒雅君子或明眸美女的感觉。
四、符合自身气质,不要出现东施效颦的效果。
五、注意和发型的完美搭配,体态举止要平和典雅。
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只要你找对了感觉,长辈们也不好说什么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魏征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魏征历史文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