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北宋张择端作的<清明上河图> 是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经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历经劫难,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简记它的经历如下:
明嘉靖三年(1524年),《清明上河图》转到长洲人陆完的手里(陆完字全卿,成化年间(1465年~1488年)中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名重一时)。陆完死后,其儿子急等钱用,便将《清明上河图》卖至昆山顾鼎臣家,后被明权臣严嵩父子强行索去
隆庆时,严嵩父子被御史邹应龙弹劾,终于官场失势,严世蕃被斩,严府被抄,《清明上河图》再度收入皇宫。
《清明上河图》到清朝后先由陆费墀(安徽相乡人)收藏。陆费墀是乾隆时进士,他得图后也在上面钤印题跋。后被毕沅购得。毕沅(1730年~1797年),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进士。毕沅生平喜爱金石书画,家中收藏颇为丰富。他得《清明上河图》以后,与其弟毕泷(清代收藏鉴赏家)同赏,现今画上有二人印记。
北宋年间,首都汴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据说,当时汴京的人口已达100多万人,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是全国的交通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中心。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和各种各样的店铺。逢年节日期间,京城便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为了歌颂太平盛世,张择端以汴京清明时期的景象为题材,创作了《清明上河图》。
享誉古今中外的《清明上河图》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演绎了许多传奇故事。此画完成之初,张择端将他献给了宋徽宗。宋徽宗是当时著名的书画大家之一,他对此画爱不释手,还用他独特的“瘦金体”书法在画卷的前半部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印上了双龙小印。
靖康之难后,此画流落民间。几经辗转,南宋贾似道得到了这幅画。南宋灭亡之后,《清明上河图》为元朝统治者所得,再次进入皇宫。但在至正年间,被宫中的太监调包,此画再次流落民间。明朝初年,此画又先后被大理寺卿朱文徽、大学士徐溥、大学士李东阳等人收藏。
明嘉靖三年,《清明上河图》辗转来到兵部尚书陆完的手里。陆完死后,他的夫人便将此画缝入枕中珍藏,视如身家性命,谁也不让观赏。后来,陆夫人的外甥王彪,以巧言辞色讨得她的欢心,得到了观赏《清明上河图》的机会。王彪擅长绘画,他看了十余次以后,就根据记忆临摹出了一幅有几分相像的赝品。都御使王忬得知此画在王彪手上,便花重金购得,先给了奸相严嵩。严嵩的家臣中有一个叫汤臣的装裱匠,鉴定出此画是赝品,便以此要挟王忬,要寻求贿赂。王忬没有理会汤臣。汤臣便在严嵩举行宴会的时候,故意装作不小心打翻了水杯,将图上的旧色用水冲掉了。严嵩失了面子,便寻机整死了王忬。王彪也因此受到牵连,被抓去饿死狱中。此时,陆完的儿子已将此画卖给了昆山的顾鼎臣。严嵩父子得知后,便强行索取。严嵩倒台后,《清明上河图》被收入皇宫。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文化图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文化图案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