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灵山包粽子的春节习俗由来
广西灵山的粽子经过历史的洗礼,继承了“枕头粽”的传统,从出现就在灵山人民日常生活重大节日(如春节、端午节、婚嫁、丧葬等)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并因此而有各种不同的意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粽文化。
不同于我国其他地方只在端午包粽子的习俗,广西灵山人民更注重的是过年包粽子,称之为“年粽”。在广西灵山当地有“无粽不成年”之说。年粽的制作方法和前面提到的粽子的制作方法是一样。除此之外,包完大粽之后,还会包几个小“枕头粽”,大概七八两左右,专门给小孩子吃的,十分方便。
根据有关历史资料显示,广西灵山包粽子的春节习俗的由来是:粽子有中彩、中状元的含义,到了每年的春节家家户户都包粽子,祈求来年生活美满幸福,中彩票,子女读书聪明,考上理想的大学。
广西灵山大排节什么意思
就是灵山农村习俗,即每个村子一年一度的节日,一般是在农历8-10月左右(每个村的日子都不一样,也有同一天的),这时候,基本家家户户都有亲戚朋友带着水果或其他食品来过节,同时,主人会以当地做的粑粑作为回礼。
广西领头节是什么意思
应该是岭头节。
岭头节是桂西南钦州一带壮族、汉族民间传统节庆习俗,又称“跳岭头”。为当地仅次于春节的节庆活动,因其活动多在村边岭上举行而得名。据民国三年《灵山县志》卷二十二《风俗志》记载:“八、九月各村多延巫师鬼童于社前,跳跃以编,始入室驱邪疫瘴,亦乃乡傩之遗意也。”这说明“跳岭头”与古代的乡傩有血亲关系。这种带有古傩特征的“跳岭头”习俗,其最早文献见于明嘉版《钦州志》卷一《风俗》中:“八月中秋,假名祭报。装扮鬼像于岭头,跳舞,谓之跳岭头。男女聚观,唱歌互答,因而淫乐,遂假夫妇,父母兄弟恬不为怪。”今已由原来的宗教酬神祭仪演变为民间娱乐活动。 “岭头节”多在中秋节前后十余天内举行,即农历八月,个别地方在农历三月或十月间。一般以自然村为单位,每条村固定在农历的某天举行,比如有一村在八月十三举行,而邻村有的在八月十二,八月十五的……一般每条村每年只有一个领头节,但有些村一年有两个。届时,各村屯竭塘捕鱼,家家户户宰鸭设筵,祭祖敬神。 同时还请“岭头队”(师公)到村边岭上进行舞祭活动。师公戴着面具,表演“抛偈”(舞蹈)和“唱格”(歌舞);一些地方还兼有武术和“斗法”(民间魔术)表演。表演程序为安坛、请神、收禁、歌舞等,歌舞过程均有鼓乐伴奏。 “岭头节”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是“跳岭头”,是一种为村屯辟邪收妖除瘟、祈求庄稼丰收、人畜平安、保护村屯清吉所进行的一种宗教活动,其多在村边缓坡岭头上举行。祭祀过程中一人击象鼓指挥全局,二人敲锣配合鼓声,老道公跟随音乐节奏,有次序地完成每一个程序。从现在还跳的几个舞蹈的特征动作一一击掌转身装山字头等舞姿看来,它与广西壮族花山壁画中的“乐舞”相同。据1983年中国舞蹈研究所的人员到钦州对该舞蹈进行录像时说:“这种舞蹈传说产生于尧舜时,现在全国已不多见。” 2006年,“跳岭头”被确定为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广西灵山县冬天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广西灵山县冬天的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