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梁启超在甲午战败后还会肯定李鸿章,并为其挥笔写传记

我们来看,甲午战争失败谁来负责?

李鸿章肯定是要负责的,不管什么原因,他是北洋舰队的主帅就必须负责,这一点是毋庸置疑。

我们还要把这场战役的环境分析一下:

当时是慈禧太后执政,慈禧这个人善于玩弄权术,毫无治国能力,晚清越来越腐败。李鸿章创办洋务运动和北洋舰队,遭到朝廷中顽固派的打压,费尽了好多心血才开展起来。创建北洋舰队遭到了朝廷官员的处处掣肘。慈禧过六十大寿极其铺张浪费,克扣了北洋舰队大部分军饷,以至于后来没炮弹。再加上北洋舰队管理方面也没什么经验。

综上种种原因,造成了甲午战争的失败。所以李鸿章要负责任,清朝的执政者和官员更要负责任。

李鸿章有许多过人之处,比如善于出谋划策,善于带兵打仗,文学方面也不错,眼界开阔开展洋务运动和善于外交。所以可取之处还是非常多的,因此梁启超会为李鸿章写自传。

此时的李鸿章是可以被争取的对象。

李鸿章手下的军力消耗殆尽,早已远离权力核心,但是,李鸿章不仅在官场还有列强那里,都还有一定的“威望”。

历史人物立传 - 华夏历史

为什么梁启超提出给李鸿章立传?

那是因为震惊中外的“东南互保”案发生了,海外流亡的维新派和革命派看到了希望。李鸿章被称为“东方俾斯麦”,在人家那里,首相与总统的身份是可以转换的。

题主的这个角度是从精英的视角提出的。

第一,肯定精英不同于凡夫俗子。

第二,精英具有超前的视角。

第三,精英可以决定历史的评判标准。

可能梁启超自己也没有想到吧!后来人这么推崇他!

根据事实:第一、朝廷给钱,让李鸿章扩充淮军、发展水师。第二、甲午战争确实失败,李鸿章的军力没有了。

第三、签订“马关条约”。前半生已经结束。

正确的理解:全国都在骂他;清朝自己都练兵了――北洋军;他远离权力核心。

李鸿章重要的官职是:北洋大臣、直隶总督。之后呢?

曾任两广总督。

大家都知道:晚清汉族督抚的势力主要在湖广、两江。曾国藩曾同时节制安徽、江苏、江西浙江四省的军事。其他的总督巡抚,朝廷还能号令一二,唯独这两处地方已经做大。例如,两江总督马新贻、安徽巡抚恩铭遇刺,封疆大吏命丧当场。

李鸿章能最后接任两广总督,不是他本身的政治实力,而是处理外事的需要,仅仅一个“官吏”,而不是“实力派”。梁启超推举李鸿章,是因为,只有李鸿章才可以和列强交涉。

之后签署“辛丑条约”,命不久矣,也不可能引来同情。之前在马关挨了一枪,在当时国人那里、不仅是普通人,谁肯说一句话?

一个彻底的失败者,无论前半生有多长时间,做了什么,洋务运动的标志北洋水师已证明不堪一击了,之后的半生,没半点实力,当时的活动家却去肯定他!这是什么道理?

是否说明:五四运动后,梁启超的影响力大不如前,也是有道理的。


李鸿章是时代的错误,还是职责的失败?

大家,可以在下面评论、探讨!谢谢!@今日头条青云计划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成了人民公敌,一时间遭到几乎所有人的谩骂,但李死后梁启超很快就为他写传记。客观地评价了李鸿章的一生。梁启超和李鸿章没有什么私交,为他写传应该没有什么私利。

首先,李鸿章确实为大清做出了贡献,无论是镇压起义军还是洋务运动,甲午战败和李没有什么关系,在大清生死存亡之际,无人能解决问题的时候,自己去日本谈判,不仅受尽了屈辱还差的丢了性命,总算保住了大清王朝,可能正是基于此梁启超才为他写传记的吧。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正处于慈禧正在交权的边缘,北洋水师很大一部分成为帝党和后党争权的牺牲品了。慈禧一手提拔的李鸿章,李鸿章一手创办北洋水师。李鸿章自然是后党。

帝党翁同龢自接管户部便以国家度支艰难为由,停了北洋的水师的经费。自光绪十六年(1890)到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未得到更新设备,购买军火。

英国人曾经建议李鸿章,购买两艘快舰,以防备日本。翁同龢不断拖延,最终两艘快舰为日本买去,其中一艘“吉野号”成为击沉中国舰队最多的战舰。

另一方面,光绪因为急于用一场胜仗来摆脱慈禧亲政。隔过李鸿章直接指挥北洋水师,最终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作为北洋水师的直接领导,更清楚北洋水师内部状况。光绪因为着急证明自己,加上朝中的酸儒以日本弹丸之地不能敌天朝上国的主战派。

平心而论,北洋水师的覆灭。李鸿章的责任很小。正如梁启超先生在《李鸿章传》前言所写: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在环游欧洲之时,在德国见到其首相俾斯麦,问他说 如果一个大臣想要尽力给国家办事,但是朝廷上所有人都同他意见不合,合在一起拖他后腿,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想按自己的办法来办事,应该怎么办呢? 俾麦斯回答到 最重要是得到皇帝的支持,有他的支持就大权独揽,还有什么事办不了,李说 现在有一个大臣,他的君主无论谁的话都听,君主身边那些人狐假虎威,要是这样,这个大臣该怎么办呢? 俾麦斯想了很久才说 一个当大臣的,假如真心操劳国事,估计没有不被君主体谅的,唯独在妇人手低办事,就不好说了。李鸿章听了这话沉默不语。

中堂只是身不逢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人物立传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人物立传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历史人物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