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的历史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文化及其所蕴含的礼治精神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礼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物质交换,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正是礼的初始涵义。礼的发展与远古时代的宗教典礼仪式密不可分。前人所考证过的“奉神人之事谓之礼”,即是明证。周代文王制礼,形成系统的典章制度和各种繁文缛节,确立起亲亲尊尊的原则,礼从而发展成一种政教与人道相结合的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对礼正名,不仅承继了礼作为人道的功能,而还看到了其内在的道德++意义。并且阐发了礼的精神价值,从而奠定了礼的人伦本体基础。由此,礼文化得到了很大的拓殿。
将礼升华为一种社会理想,并予以实施和推行,就是所谓的礼治精神。其实质是强调社会的有序,坚持社会的秩序。
礼文化及礼治精神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讲究亲和政策和++亲情。人际++,社会秩序,来自于人的自身,又返利于人的自身,最易为人接受和执行,也最易深入人心。在历史上,对促进当时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曾起过巨大的作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经济至上的金融时代。金钱万能,物欲横流;精神日益粗鄙,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面临并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因而,大力弘扬礼文化及礼治精神,对于提高个人修养,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就显得尤为重要。
礼仪,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统治工具,上至政治制度、法律思想,下至贫民百姓的吃饭穿衣,无不在礼仪的规范与约束之下,可以说古代社会就是一个礼仪社会。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 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源远流长
我国历史上人物的文明礼仪事迹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文明礼仪的意义
首先,文明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是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的条条框框。礼仪的约束靠道德修养的自律。
其次,文明礼仪的直接目的是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尊重是礼仪的本质。人都有被尊重的高级精神需要,当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按照礼仪的要求去做,就会使人获得尊重的满足,从而获得愉悦,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文明礼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没有它,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就会遭到破坏,在这方面,它和法律、纪律共同起作用。
再次,文明礼仪要求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活动中遵守。这是它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礼仪规范就不一定适用了。
对一个人来说,文明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文明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文化礼仪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文化礼仪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