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一我们老家是给逝者上坟(送寒衣),哪些地方也有这种风俗呢?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农历十月初一,老百姓称之谓“十月朝”、“祭祖节”,也叫冥阴节,寒衣节。是祭奠已故亲人的日子,意思就是农历十月份了,天冷了,要给已故亲人送御寒的衣服。

十月初一祭祖节与春季的清明节和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

十月初一祭祖节,是人们担心已故亲人在阴朝地府挨冷受冻,人们要上坟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给孤魂野鬼送温暖。寒衣节,寄托着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死者的悲悯。

农历十月初一祭祖节、送寒衣节风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孟姜女哭长城之说演变而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修长城,新婚不久的孟姜女老公范杞梁被抓壮丁去修长城,北国天寒地冻,孟姜女带着棉衣去找老公,她哪里知道老公在何处?只知道修长城在北方。她日夜兼程,干粮吃完了,泪水流干了,沿街乞讨赶在农历十月初一到了长城,可是眼前除了修好的长城就是荒草中累累的白骨,哪有半个人影?此情此景,可怜的孟姜女心灰意冷,自己的丈夫十有八九已经死了,她瘫坐在地,对着长城大哭起来,她的哭声感天动地,竟把长城哭倒了一大段,哭倒的长城中,赫然有成堆的白骨,孟姜女认定,自己丈夫的尸首就在这些白骨中,孟姜女就把给丈夫带的棉衣焚烧了祭奠丈夫。

还有一种说法是“十月一,烧寒衣”起源于东汉时期,与我国四大发明其一的造纸发明人——蔡伦有关。

历史浩瀚无垠,能传承下来的肯定有它不可淹没的生命力。

十月一给逝者送寒衣,在我们老家是家家户户很重视的一件事,如果有人不去的话,就认为你不孝敬,不懂事。我们老家人认为逝者是在另一个世界生活,每年十月是气温转冷的时候,也需要关照,所以积极的送上纸衣,棉帽,鞋子等用品。这个节日叫冥节。这一天,当地的人很忌讳,是鬼的节日,在世的人不能订婚,买衣服,办喜事,认为不吉祥。

历史上七月十五鬼节,需要注意什么?为什么又叫中元节

据说从农历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农历七月被称为鬼月是因为中元节,中元节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僧道俗三流合一。

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民间在中元节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动,拯救那些孤魂野鬼,应当与地官的赦罪有关。

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据说释迦牟尼有个叫目连的弟子,其母虽然年轻漂亮,却无嘉言懿行,爱财小气,尤其仇视僧人,死后被打入恶鬼行列,目连按佛组指点,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准备百味五果,各种用具,装入盆中,供养十方僧众,其母才脱离恶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鉴于此,推而广之,要求佛门弟子尽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恩情。佛家盂兰盆会的意义与儒家的孝道合拍,这一天则成为民间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纸衣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纸衣历史文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纸衣历史文化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