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拜什么意思

“祭拜”,汉语词汇,拼音jì baì,指在特定的时候朝拜一些人物神明,目的是弭灾、求福、报谢。出自于《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吐蕃又迫令所有唐人改换服装,只许每岁元旦日用唐衣冠祭拜祖先,祭毕收藏。”

“祭”的解释:对死者表示追悼、敬意的仪式;供奉鬼神或祖先。

“拜”的解释:表示敬意的礼节,如:拜手(古代男子跪拜礼的一种);恭敬地。

近义词:祭祀。

造句:

1、虽然祭++明有许多繁文缛节,但是++的信徒们丝毫不以为苦。

2、清明时节,这位老人来到父母墓前祭拜道:“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子欲养而亲不待,孩儿不孝了!”

3、每年端午节的龙舟竞渡,都先由年高德劭者带领祭拜点睛,然后才开始精采的划船比赛。

清明国祭的历史

在古代,清明节之前还有上巳节和寒食节。由于上巳、寒食、清明三个节日相近,彼此的习俗便互相渗透、重叠,渐渐地变成不再有明显的划分,从而形成了现在的清明节。

从历史上来看,清明节祭亡活动源于古代上巳节的招魂续魄以及寒食节的扫墓祭亡,并逐渐从民间的清明扫墓增加了正式的宗教祭祀活动。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汉族的节日,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文化祭奠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文化祭奠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历史文化祭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