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潘仁美,其实是忠君爱国之人,那他是为谁背锅?什么原因

说起潘仁美或许大家脑中都会想到在《杨家将》中大奸臣,在艺术作品中潘仁美不但以权某私害死杨继业,甚至暗中残害了杨七郎和杨三郎,更是导致《杨家将》七子去六子回的悲剧。可是历史之中并没有潘仁美这一号人物,其原型叫做潘美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而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更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名将,甚至是一位三朝元老的名臣。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时 - 华夏历史

在了解完潘仁美的原型也许大家都会惊奇,如此一个忠君爱国的名臣为何会成为《杨家将》中的反面人物,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潘仁美被冤枉千年之久。

《杨家将》是一部艺术作品主角乃是杨家将,在一贯的艺术作品中为了突出主角的正义必定要安排一个反面人物,很不幸潘仁美成了这个反面人物。为了突出主角的杨家将的惨烈把潘仁美杜撰成了一个与辽国勾结,处心积虑的谋害杨家将的人物,并且为了剧情更加精彩,其中穿插了很多潘仁美和杨家的各种纠葛。

只所以让潘仁美做这个反面人物无非是历史对潘美的不公平所致,当年杨继业兵败自杀确实有潘美的责任,只不过是一小部分责任。潘美虽然在宋朝是一代名臣,功劳巨大可是其是一位与世无争的臣子,潘美倘若与其他臣子立下功劳一般都是十分低调,从不与其他臣子抢夺首功,坏就坏在这里,潘美的性格注定潘美不会与其他同僚发生争执也不会去否定同僚的意见。

当时宋太宗赵光义分三路大军北伐辽朝,大有一举灭掉辽朝之心,可是三路大军遇到的辽军也不相同,两路大军打的异常顺利,可一路大军却节节败退。这样的情况世让宋朝始料未及的,如此下去两路大军一直进攻有可能成为孤军深入之状,面对如此赵光义和将领选择回撤。

我们都知道两军交战除了武力强弱还有就是智谋决定身负,辽兵之中也不乏谋士如云,辽兵谋士见宋军如此肯定看出了当时的局势,随即举全国之力趁势追击。

在回撤宋军之中的监军想以回撤之兵战胜辽军,随即让杨继业率军与辽军交战,可是此时的潘美看出来兵差不多是辽朝的全部精锐不应该力战,而是退守到城池之中以防守之势消耗辽军,可是此时的监军根本没有看出此道执意要杨继业率军交战辽兵。

潘美的性格让潘美不在与同僚发生争执选择了沉默,最终杨继业惨败不甘被俘自杀而亡。可以说潘美没有采取强硬的态度反对宋朝监军导致杨继业兵败身死,于是乎就出现了无限放大潘美的过错,最终成为《杨家将》中的潘仁美。

主要还是潘美乃是宋朝名臣,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名将却因为性格致使杨继业兵败惨死,就如同我们普通人一样,认为一个完美的人不应该有任何过错。倘若我们心中的完美之人有一丁点过错势必被我们牢牢抓住不放,甚至无限夸大,潘美也是如此。

只能说潘美在当时人们心中太过完美,因为自己的沉默导致了杨继业兵败自杀成为人们心中难以抹去的过错,被无限放大也是必然,只不过被后世口口相传最终潘美从一个忠君爱国的名将成为一个以权谋私十恶不赦的佞臣。

从小看《杨家将》的都知道杨门满门忠烈,只是被潘仁美所害,他不仅公报私仇,未予以接应,致使杨继业撞死在李陵碑前,还暗中杀害了杨七郎和杨三郎。这个大奸大恶的小人潘仁美在历史上和杨业一样确有其人,但名字少了中间那个仁字,叫做潘美。只不过历史上的潘美,不仅不是小人,反而是一员值得敬仰的名将。

潘美和杨业一样生于五代时期,他少有大志,曾和同乡说:

“汉代(后汉)将终,凶臣肆虐,四海有改卜之兆。大丈夫不以此时立功名、取富贵,碌碌与万物共尽,可羞也。”

而潘美也并不是眼高手低、志大才疏之人,他的军事才能相当出色。他从高平之战开始,先后平定叛乱,攻灭南汉,征伐北汉,都可看出此人的运筹帷幄。况且从潘美所任忠武军节度、韩国公、检校太师、同平章事等职务来看,他亦有文韬,是个不可多得的帅才。

宋太宗雍熙三年,赵光义为了彻底解决契丹对边境的骚扰,派三路大军北伐,会师幽州,一举歼灭契丹主力。可是东路军大败而归,中路军和西路军只好分别退守定州和代州。而此时契丹十万大军压境,赵光义连忙命西路军的主将潘美、副将杨业将朔、寰、云、应四州百姓立即迁往内地。

此时寰州已沦陷,杨业建议先派人密告云、朔等州守将,待宋军离开代州北上时,命云州民众先出,宋军到达应州时,契丹必定迎战。此时让朔州民众再出城,宋军主力派骑兵迎战,再派一千弓箭手在谷口阻挡契丹。如此一来,三州百姓可以安全内迁。

可是这个时候有人出来坏事了,监军王侁却嘲笑杨业怯懦,认为宋军应大张旗鼓出雁门关与契丹大战,将来犯之敌击退。甚至还讥讽杨业:“你不是叫杨无敌吗,现在敌人当前,你干嘛不冲上去呀,难道你有什么不可告人的打算吗?”

此话一出,杨业受不了了,他本来是北汉降将,虽然战功赫赫受到赵光义的信任,但毕竟不是正经出身,在军中多受排挤。于是杨业就和主将潘美商议,他带少量士兵去迎击辽军,潘美则带援军在陈家谷接应。可是当杨业撤退到陈家谷时,却一个人也没有。最后兵尽伤重的杨业被俘,绝食三日而死。

这样一看潘美确实是害死了杨业,可其实潘美带人来了,在陈家谷埋伏好了。可是当杨业兵败往这来的时候,邀功心切的监军王侁这时候却怂了,非要带着兵撤退。潘美拗不过他之后也只好跟着走了,于是让杨业失去了后援。

总之杨业的死让赵光义很痛心,将主要责任人王侁免职,将次要责任人潘美连降三级。显然杨业的兵败最大原因是因为王侁,主将临阵保持沉默虽有责任,却也为此扶持了代价。在当时,不管是《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还是《东都事略》等著作都看不到关于潘美和杨业的个人恩怨,也没有将其当做反面人物来写。

不过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却写了一首诗叫《过杨无敌庙》:

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

这首诗意在缅怀杨业,前六句都在夸杨业怎么勇猛,但是最后尾联用了晋代周处典故,将潘美视为害死杨业的元凶,开启了潘美丑化的过程。

不过在宋朝潘美的形象还是可以的,直到元明时期,随着《杨家将演义》的出现,将潘美化名潘仁美,用杨业父子的口气将其贴上了奸贼的标签。而随着民间艺术作品的刻画,终将潘仁美或者说是潘美刻画成了心胸狭隘、贪图名利的奸臣形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战后世界历史长编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战后世界历史长编时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