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在实施变法前,为何要‘’立木取信‘’

商鞅变法对秦国的改革达到了空前的地步,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它的结果,而商鞅刚开始时是谋划它的未来。为什么要“立木取信”?这里有秦孝公和商鞅的综合考虑。

首先,要确立商鞅的威性,“立木取信”是在试水,同时也是在宣言。说明秦孝公委任商鞅变法的决心很大。

其次,商鞅变法是途径是用法家采取非正常手段推动秦国短期内实现强大的目标,“立木取信”就是树立法家治国的标杆。

其三,商鞅变法是推动秦国从奴隶制加速向封建制转变的变革,需要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按军功论赏,就必须取得老百姓的支持,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其中。

立木取信其实就是立法家言必行,行必果的政治规矩。

商鞅在实施变法之前,秦国无法久矣,秦人对于律法有四不:不知法、不懂法、不遵法、不守法,在这样的环境下实施变法困难重重,变法是从上到下的体制变革,是要打破旧秩序建立新体系的过程。商鞅仅仅说服了秦孝公还远远不够,反对变法的旧贵族势力,对秦法没信心的人比比皆是。

商鞅在实施变法前,为何要‘’立木取信‘’ - 华夏历史


面对这一局面,商鞅在制定了全套法令之后,最先考虑的就是如何让秦人知法、信法,而后才能达到自己懂法、遵法的目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商鞅利用了人逐利的本性,采取了“立木取信”的办法,让秦人认同秦法。

所谓“立木取信”就是不论身份地位,只要能按照要求将木头搬到指定的地点,就可以获得对应的赏赐。这里对于搬运木头人的身份没有做任何限定,其目的就是要挣得秦人尤其是底层民众的支持。因为对于贵族来讲,那点赏赐并不能对他们有什么吸引力,而且变法最大的阻力并不来源于秦人,而来源于旧贵族,对他们只能打压,不可能拉拢,因为其利益根本对立。

通过“立木取信”,商鞅让秦人认识到了秦法“言出必行”,一改旧体制无法可依的局面,让秦法深入人心。在此之后,商鞅又将反对新法的太子放逐,将太子傅赢虔和公孙贾处以刑罚。这一招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第一打击了旧贵族反对变法的势力,第二让秦人看到了秦变法的决心和秦孝公对于商鞅变法的绝对支持。

有人说商鞅其人刻薄寡恩、不近人情,弱民、贫民、愚民、辱民,但是我看到了另一面,正是商鞅变法让一个西北边陲的贫弱之国变得强大起来,成为了天下人畏惧的虎狼之国。没有商鞅变法,哪来始皇帝一统华夏。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谢谢邀请!商鞅从魏国到了秦国,秦孝公与商鞅谈了很久,终于决定重用商鞅,让他推行变法。于是商鞅开始推行新法,可是他起草一个新法令,老百姓没有人相信。他就想了一个办法,叫人在城南门树立一根木头,并下令说,谁能把木头扛到北门,赏黄金十两。人们围过来,纷纷议论,这大概是开玩笑吧?没有相信这是真的。商鞅知道秦朝朝廷自始都不讲信用,老百姓还是不会相信自己的法令,就下令赏金五十两。正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忽然走出一个人说,我开试试,商鞅同意了。结果那人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果然赏了他五十两黄金。这一举动迅速在秦国引起反响。商鞅也迅速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他就把自己改革的新法令颁布出来,老百姓开始拥护他的新法,使得他的变法在秦国得以推广开来,秦国开始壮大起来了!

谢谢邀请,

我是品历史春秋,头条历史领域创作者,喜欢和大家一起品读历史的人与事,欢迎关注和交流。

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法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成名高光之作就是在秦国推行了两次政治改革,史称“商鞅变法”,秦国经过这次自上而下的变法,使得秦国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经济也得到较好的发展,在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国力大增,而后秦国开始了兼并六国的统一战争。

但是变法初期并没有那么顺利,曾一致遭到秦国旧贵族的反对,但是秦孝公却立志决心要变革并授权商鞅大胆去搞,待一切法令就绪后,商鞅明白老百姓可能一时半会,不会相信自己,于是就在咸阳城南门立了一根木头,并在旁边贴出告示:“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周围的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都在那里窃窃私语,但就是没有人去试一试,于是商鞅把赏金提高到五十两,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时一个人站起来将木头一下子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两,此后,咸阳的百姓都对商鞅变法故目相看,商鞅自己也树立起了威信。

其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做事一定要诚信,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也就是这个道理。

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准备在秦国实行变法,变法涉及秦国的生产、生活和从军作战。具体内容有:

一、以地租代替井田制;

二、鼓励开垦荒地,谁开垦谁所有;

三、废除爵位世袭,无论何人都只能以军功获得爵位;

四、打击商人,凡经商者罚为官奴;

五、实行连坐法,一人犯罪,四邻受罚;

六、外出必须持有官方发给的证明文书,否则不能住旅社;

七、国家的法律只能执行,不许妄议;

八、轻罪重罚。

变法涉及千家万户以至每一个人,只有让百姓了解朝廷变法的决心,树立政府的公信力才能让百姓知法守法,才能让变法得以顺利实施。为此,商鞅想了一个办法——立木取信。

他命人在城南立一木柱并张帖告示;谁将木柱移到北门,谁就会得到十两黄金。

围观者很多,但没人动手,谁也不相信会是真的。

第二天赏格提高到三十两黄金,依然无人动手。

第三天赏格提高到五十两黄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一个人抱着碰运气的心理,将木柱移到了城北,他果然得到了五十两黄金!这在百姓中引起很大的轰动。从此,百姓对朝廷颁布的法令都深信不疑,使变法得以顺利推行。

商鞅‘’立木取信‘’的做法为历朝历代当政者以深刻启示,政府必须取信于民,法律不能只停留在纸上,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在法制轨道上运行,政府推出的改革举措才能得到民众的配合与支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讲历史故事之前要先干什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讲历史故事之前要先干什么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商鞅在实施变法前 为何要‘’立木取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