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之裂变美化商鞅了吗?历史上商鞅真的谋反了吗
商鞅是秦国的大工臣!
商鞅变法是秦国强大的根本基础!
但商鞅必须死!
商鞅变法有三个方面的成就。
一是让秦国进入了法制,让一切都依法进行,依法处置。这样的制度让百姓更加信任朝廷。极大的调动了百姓的积极性。
比如开荒,律法规定一家人需要交多少税粮。开荒多了,自己剩下的就多。
二是将权力集中在了君王手中。打压了贵族的权力。这也是商鞅必须死的原因。
三是法制让秦国百姓踊跃参军,让秦国有了强大的军队。
商鞅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触动了秦国很多贵族的利益。
这些贵族都恨商鞅恨的入骨。
而新君继位必须有贵族的支持。那就必须拿商鞅开刀。
这也就是商鞅的悲哀之处。他不懂得急流勇退的道理。
老君主在的时候,他有大功。没有人敢动他。一但老君主死了。新君为了得到贵族的支持必然杀他。
所以商鞅的谋反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
无论借口是什么,他都必须死!
说《大秦帝国之裂变》美化商鞅的,对商鞅的认知,大多来源于《史记》。
就关于孝公死后商鞅的记载:离秦去魏,魏国不收,然后回封地造反,造反失败被抓车裂。诸位细细品其中疑点:
疑点一:商鞅逃离秦国,去魏国不成,魏国不收。以魏惠王之心胸,杀商鞅的心都有,那会收留商鞅,商鞅如此精明怎么会不明白这个道理,若是去齐、楚我倒是相信,如果商鞅这点都想不明白,那商鞅也就那水平了。就算魏国有心收留商鞅,也会迫于秦国的压力交出商鞅,去魏死路一条,商鞅会看不出来?
疑点二:商鞅回封地起兵造反。
首先:纵观春秋战国,以贵族窃得国家神器(造反)的只有四家,一是齐之田代姜,二是三家分晋,皆需历时几代人之功。商鞅即便再有人望,也不可能敢造反,其一民众之心在王室,赢氏统治秦地已几百年之久岂是商鞅二十多年之功可比?
其二:卫鞅实封商地,只有经济之权,却无兵权,退一万步封地之民听从商鞅跟随他造反,商鞅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训练出一只强大的军队,手中无领兵大将,如何对抗秦国新军?诸位见过有几个朝堂重臣临时想起要造反,那个造反的不准备好几年?认为商鞅回封地造反的,是商鞅智商不够,还是自以为造反如小孩过家家?
其三:商鞅统领国政,不管兵权,手中无兵符,根本不可能调动得了军队,即便有虎符,在孝公死后新君继位之际,朝堂政局不稳,试问有几个大将敢如此走险,更何况是经历深刻变法的秦国?
其四:商鞅是战国初期有名的士子,那个年代的士子重名重功业,根本不可能把自己二十多年的努力付之一炬。如果商鞅是如此之人,雄才大略的孝公岂会举国交与商鞅力行变法?何况在国势濒危之时。
因此无论是人心、军队、自我诉求,商鞅根本不会造反。《史记》如此记载,无非要把商鞅塑造成一个卑鄙、弱智的小人。
疑点三:史书记载,魏国丞相公叔痤有识人之能,对卫鞅评价极高。卫鞅在公叔痤幕府三年之久,真如《史记》如此记载商鞅,恐怕公叔痤根本不会留卫鞅在幕府三年,也不会将卫鞅如此推荐给魏惠王。那个年代士子有才很重要,有节操更重要,不然国君敢将国家交给一个素昧平生的士子?这里就公叔痤识人之能,和关于商鞅死前的记载就明显前后矛盾。
相比来说,我觉得《大秦帝国》这部小说对商鞅后期的艺术加工,如果抛开爱情部分,更符合现实。
读史、研史,是好事,切不可能尽信史书。研究历史,不以当时历史背景为基础,基本会被史书带偏,毕竟史书是为统治者服务的。
能不能写自己设计的虚构历史作品
完全可以!所谓的虚构历史也被称为架空历史,指的是凭借一部分真实的历史资料或者某个真实存在的人物原型,融合进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进行二次加工,最终造就一条完整的故事链,形成一个全新的历史世界,通常这类作品以小说的形式发表。下面笔者就为大家具体说说创作虚构(架空)历史小说,需要注意的地方。
虽然是虚构历史,可以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但必须在内容上有所注意。首先要大致符合人们的社会道德和++价值,小说中尽量不要出现黄色低俗或反动的言论。其次,要尽可能的完善小说中的历史世界,从细节处入手,比如详细展现出该世界中的货币、粮食、衣服、出行状态,国家形式等,以便给读者全新的体验,最后在人物选择上可以是虚构的也可以是穿越的,尽量通过各种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将主角刻画的有血有肉。同时若非必要,不要刻意去丑化或者美化历史上知名人物的脸谱形象。
最后再推荐几本架空历史小说的代表作,比如《寻秦记》《琅琊榜》《唐砖》《新宋》《回到明朝当王爷》等,我是一个喜欢看历史书的小人物,希望与大家多多探讨历史知识,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人物美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人物美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