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结婚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大同人结婚的风俗流程:共分为四部分也就是四天:下茶——迎娶——回门——打当日

第一部分:下茶

大同人结婚的前一天,男方上午要去女方家里下茶,男方家人要带上好茶叶和糕点,(各两盒)叫下茶,去的目的是先把没准备好的事情都在说清楚,别到结婚那天刁难男方家人,到了晚上男、女双方家人都要给准新娘准新郎吃顿骨头和翻身饼子[馅饼]。

大同结婚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 华夏历史

第二部分:迎娶一、迎娶

1、男方家里带上车队去女方家接新娘去的时候还要带上离娘肉[猪肉肋条5-7条]两瓶红酒,葱,女方家人要准备的绿豆,带佐料的饺子,带根的青菜,返还的离娘肉!男方家要为新郎新娘准备晚饭,有带佐料的饺子,跟挂面,男方家的朋友在新房开始戏弄新娘,挂面套饺子来年生个胖小子,这就叫吃对面饭,最后才可以洞房花烛

2、男方娶亲需携带三类物品,即:红布包两个,内装红脸盆一个,洗刷用具一套,镜子一个,及红毛毯、红盖头、红鞋、红棉袄、红棉裤等;离娘肉猪肋5-7根,红纸包裹;红酒两瓶,缚带须子母葱一根,红线缠绕,不可打结。

3、男方娶亲人员到达后,女方安排茶点招待,摆足红筷、吃碟等,主要物品有:糕点、水果、茶水、香烟、糖果等。母亲可亲自现煮水饺招待新郎、新娘。

4、女方回品亦分为三类,即:带来的红脸盆、洗刷用具、镜子等原物带回;离娘肉赠五回二,赠七回三;绿豆(此绿豆到婆家后速速泼水,出芽愈早愈好)一瓶,上缚红筷两双、双胞胎带须芹菜一棵,红线缠绕,亦不可打结。

注意事项:

新郎多准备些红包,到新娘家也要拦门和端洗脸水的. 就是去接回门的一般带1--2个蛋糕 还有就是准备点红包,因为新娘走时候一般婆婆家的亲戚会把新娘的鞋或者别的什么东西藏起来。新娘着红鞋、红棉袄、红棉裤、红盖头离家,由新郎抱入婚车,座下铺红毛毯,(里面放钱)中途不可着地;至婆家后换婚纱,典礼一般在饭店进行,在新房亦可。

典礼在12点以前到达酒店,之后则不吉利。进行典礼仪式:

1、司仪宣布婚礼开始。2、由新郎或者新娘父亲带新娘入场。3、证婚人上台发言。4、新人交换戒指。5、双方父母发言,送上寄语和祝福和嘱咐的话。6、新人代表致答谢词,向双方父母献花。7、新人行礼、拥抱亲吻、开香槟倒香槟、切蛋糕、喝交杯酒。

新娘换礼服,向所有宾客一一敬酒敬烟。

婚宴结束后送走宾客新郎新娘才进餐、休息。

对面饭

吃对面饭,是大同城里人的一大婚俗,即新郎、新娘在婚礼当日夜里邀请好友聚餐,尽情娱乐,以庆良辰。因为过去的年轻人在娶亲之前都很本分,吃对面饭,也相当于给新娘、新郎上了一堂“结婚须知”课。 吃对面饭虽不像婚宴的正席那样排场,但其热闹劲却是正席无法比拟的。因为这场面长辈们一般都不参与,参与的都是新郎的平辈。

新娘子仍要给来宾依次敬酒。而这酒似乎更难敬,必须猜出客人岁数的大小,敬错就得受罚、出节目。那节目也不像正席那么文雅了,都是荒诞不经、清一色带了“荤”的。有的还需要表演,新郎、新娘要是弄不清怎么表演,就得给出题者交学费,学费一般是烟、糖之类。交了学费,出题者才会教给你怎么做,因而大部分节目都要进行半个多小时。

节目表演完,这对面饭也不会马上吃。吃饭的桌子立马会被人端走,吃对面饭的人便又开始推拥新郎、新娘。推拥新人时,难免会撞到别的人,而且一撞就是一堆人。被撞的人似乎都很快乐,撞到哪里,哪里就发出一片叫声。在大同人看来,吃对面饭不仅能增添新婚的喜庆气氛,还能使家庭兴旺发达。俗话说:“不闹不发,越闹越发。”耍笑得越红火,说明以后的日子越红火,如果没有人去耍笑,就会被人看做喜事不喜。因而闹洞房时,同学、朋友们耍笑得出了格、过了头的大有人在。 吃对面饭是大同地区特有的婚俗,没有这婚俗,显得气氛不热烈,所以结婚么就要热热闹闹的红红活活的虽说有些过火,多多配合就是了!

回门

俗称回娘家,新郎新娘梳洗打扮后一般新娘会穿上红色或者粉红色婚纱,坐车出发到娘家。新郎要准备些红包到新娘家后新娘家亲戚就会拦门要红包,进门之后由新娘的妹妹或者弟弟端洗脸水。之后就到酒店(在这呢酒店就不多讲了,和结婚差不多)

大同灶火习俗

以下是我的回答,大同灶火习俗是指在烧火做饭时,大同人非常讲究锅台的卫生和整洁。他们会在做完饭后擦拭家具,用白土水刷洗锅台,保持卫生和美观。

此外,大同人还会在锅台下放置一个白土碗和茅草扎成的刷子,用来清洗锅台和烟囱。

这种习俗不仅体现了大同人的勤快和讲究卫生,也寓意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

大同造灶火的习俗是:大年23要供灶王爷,在灶台上边放一些麻糖,放一点香烛。就是对赵王爷的尊敬,平时要把灶台收拾干干净净的,平时不要往灶台里扔瓜子皮,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大同风俗来源

最早的大同拢旺火起源于大同冬至的窑神节,这一天被大同人称为“二大年”,因为与煤炭有关,所以拢旺火就是大同下窑人的一种吉祥的狂欢。之后的除夕辞旧和初二的接财神,都有拢旺火的习俗,当然正月十五人们要看红火、观花灯,恰遇雪打灯,人们在街头拢上一个旺火既能取暖,又能照明,还能烘托节日的气氛,后逐渐变成一种新习俗。历史上的大同地区根本没有如此规模的旺火,只是在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之后,大同煤矿与怀仁的煤窑得以发展,有了多余的煤炭逐渐形成了一种旺火文化。过去的历史上的旺火只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

现在人们有一个说法是正月十五去怀仁看旺火,其实也是在大同看旺火的另一种说法,因为上个世纪末国家对环保的重视,大同旺火已经成了一种远去的记忆。而在大同之南的怀仁是尚未进入环保重点监控的县城,所以怀仁的旺火还在记录着大同旺火的曾经辉煌。

在历史上怀仁一直与大同有着不能分割的渊源,1954年07月,与大同县合并,称大仁县,1958年10月,大仁县合并到大同市郊区,由大同市管辖;1960年01月,改设怀仁区,由大同市管辖;1964年12月,重新设怀仁县;1965年05月,重归雁北地区。即使划归雁北,由于婚姻以及亲情的不断,地域文化背景相同,所以一直怀仁和大同难以割舍。尽管怀仁划归朔州,但文化与大同却是一种。

在怀仁早晨有村民搭乘拖拉机出发了

快乐与幸福相伴

大同人的正月十五,也叫“灯节”,每逢元宵节,大同各家、各院、各街、各巷、房上、墙上、连厕所墙上也放上“灯碗”(泥盘上围以红纸),家门前、窗前、大门外、二门里都吊着幔子、宫灯、花灯,商家也是如此,只是比户家门前多一个旺火。元宵节一般在大同是过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十三是试灯,十七、十八是收灯。

点燃了旺火

大同旺火以大取胜,一年比一年大,在大同煤矿专门有拢旺火的高手,用块煤能将旺火烧至十多米高而不倒。点燃之后,旺气冲天,一片吉祥景象,所以大同人对拢旺火乐此不疲,每年创新旺火高度纪录。

秧歌队首先开始出现

正月十五的晚上最精彩的是放焰火,各种花炮凌空飞舞,五彩缤纷;各种街头文艺活动人山人海,周边好多村里的人上午就坐着拖拉机和农用车赶到红火的广场,进行比赛活动,比如新荣区每年的热闹是要进行一天的。玩累了的人们在旺火周边围着转三圈,象征着年年旺气冲天,吉祥如意 !

现在闹红火的人们往往会聚在旺火前拍照留影,发个朋友圈,让外地的朋友看看大同的精彩旺火。传达着美好的祝愿!

最早的大同拢旺火起源于大同冬至的窑神节,这一天被大同人称为“二大年”,因为与煤炭有关,所以拢旺火就是大同下窑人的一种吉祥的狂欢。

之后的除夕辞旧和初二的接财神,都有拢旺火的习俗,当然正月十五人们要看红火、观花灯,恰遇雪打灯,人们在街头拢上一个旺火既能取暖,又能照明,还能烘托节日的气氛,后逐渐变成一种新习俗。

大同有哪些拜年的形式和风俗

大同春节的习俗

除夕那天,大同的人们会把门前的旧春联撕下来,贴上新的。红色的春联增添了新年的喜庆气氛。

吃团圆饭是大同过年的习俗之一,春节是团圆的日子。年三十晚上,家人会围坐一桌,吃团圆饭,气氛融洽。

燃放鞭炮也是大同庆祝新年的一种习俗。除夕夜,大人们会在家门口燃放鞭炮,寓意辞旧迎新,欢天喜地迎接新年。

大年初一早上晚辈回去给长辈百年,过了初八亲戚朋友回相互摆席请客。

山西大同现代订婚风俗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议婚:男女两家对婚事都持肯定意见。

- 定亲:男方往女方家中郑重地送去聘礼,数量多少通常视家境贫富而定。

- 定亲饭:一般选择夏历三、六、九等吉日,双方家长要在这一天分别设筵款待亲友,主食一般是面条,表示两家已经成为情深谊长的儿女亲家。

不同地区的订婚风俗可能会有所差异,具体的订婚流程可以根据当地的传统和个人的情况进行协商。

经过议婚阶段,男女两家对婚事都持肯定意见,便可正式定婚,即“许亲”、“定亲”了。男方往女方家中郑重地送去聘礼,数量多少,一般因时因地,视家境贫富而定。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纳吉”的后一部分内容和“纳征”,雁北一带称之为“下茶”,晋南一带则称之为“过大礼”。  

男女双方订婚,一般选择夏历三、六、九等吉日,双方家长要在选定的这一天分别设筵款待亲友,名为“定亲饭”。主食一般是面条,表示男女两家已经成为情深谊长的儿女亲家,所以又称为“吃面”。晋南襄汾等地,男方家筵席上必备饺子,意取“捏嘴”,表示希望不要再讨财礼了;女方家设筵则以“臊子面”回敬,取其长,表示财礼少了可不行。在翼城一带,“吃面”则仅限于女方家,称为“吃许口面”。

定亲这一天,晋东南陵川等地,男方家要送面粉给女方家。女方家用所送的面粉夹上小米煎成油饼,再送给男方家。男方以之分送亲友、乡邻,称为“通知”。在晋南的闻喜,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除各色衣料、金银首饰、酒肉糖果外,还有90个花馍。女方的回礼,除衣装鞋帽,各种文具外,也有几十个花馍。男女双方把花馍切成薄片,分送亲友、乡邻,称为“散喜馍”。

晋南襄汾一带,男方送给女方的的东西要凑足十件,表示“十全十美”。女方“回奉”给男方的东西中,还要有十包掺有盐末的麦麸。这十包麸盐要分别撒在未来的公婆和妯娌头上,表示大家都有福(麸)、有缘(盐)分。晋中祁县等地,男女双方还要互送“四色礼”。男方送给女方“定亲衣”、戒指、耳环、手镯等物,女方回送男方文房四宝、扇子、荷包、裤带一类。其中裤带尤不可少,隐喻“从今以后我把你拴住了”,或者“我将为你侍奉巾栉,脱衣解带”。

山西的许多地区,在定婚时还讲究互换“龙凤帖”,即一种印有龙、凤的大红纸贴。男方给女方的“龙帖”上写有“求吉”字样,又叫“恳帖”,大致书写内容为:“愧乏玉田,仰祈舍诺。

XXX鞠躬”。女方给男方的“凤帖”广写有“允吉”字样,又叫“允帖”,大致书写内容为:“德愧比凤,愿切乘龙。姻愚弟(兄)鞠躬”。“龙凤帖”一般以大红销金全柬制成,太原、大同等地要叠成九折,以表示婚姻天长地久(九)

。祁县、平遥一带则为对折式,男女的生年、月、日、时“八字”写在中缝左右,折起来正好合在一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山西大同新年习俗2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山西大同新年习俗2字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大同结婚有哪些风俗习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