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史上,“科玄之争”是怎么一回事儿

时间:发生在1923年至1924年之间

主要人物:

一、张君劢(1887年1月18日-1969年2月23日),原名嘉森,字士林,号立斋,别署“世界室主人”,笔名君房,(今属)人,中国政治家、哲学家,领袖,近现代学者,早期的代表之一。

维新派和守旧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和影响是什么 - 华夏历史

二、丁文江(1887年4月13日-1936年1月5日),江苏泰兴人,毕业于,地质学家、,中国地质事业奠基人。

主题:关于科学能否解决人生观的辩论

主张一:不能解决

张君砺主张科学于人生观无能为力

主张二:可以解决

丁文江、胡适坚持科学的方法可以解决人生观的问题。

主张三:不能完全解决

梁启超、范寿康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的全部,理智的部分可以由科学解决,情感的部分非科学所能解决;

陈独秀主张以唯物史观作指导,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1923年至1924年由张君劢、丁文江之间关于科学与人生观的关系的辩论而引发的一场论战。张君劢主张科学于人生观无能为力;丁文江、胡适坚持科学的方法可以解决人生观的问题。梁启超、范寿康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的全部,理智的部分可以由科学解决,情感的部分非科学所能解决,还有部分关于天命、四柱八卦的观点;陈独秀等人主张以唯物史观作指导,树立科学的人生观。这场论战的实质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中西方文化关系问题及传统文化与西方科学的关系等。

维新派和守旧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和影响是什么

第一,维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一是要不要变法。守旧势力坚持“祖宗之法不能变”。

二是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三是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第二,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这场论战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舆论的准备。

辛亥革命两次论战的意义

一、要不要革命,要不要推翻清政府.

二、要不要兴民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三、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平均地权”.

意义:一、进一步划清了革命派和改良派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于是纷纷脱离改良派,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二、革命派批判了封建文化思想,使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

三、在论战中,革命派充分揭露了改良派“忠君保皇”的反动实质,捍卫了民主革命的纲领和原则,夺取了当时思想战线上的领导权,从而为辛亥革命作了重要的思想和舆论准备.

第一,论证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和正确性。证明了清朝统治的不合理性,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只能走革命道路推翻清朝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第二,普及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通过论战,有效宣传了以三民主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和民本共和思想,使得中下层民众也畅谈革命。

第三,提高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地位。

中国文化史发生过哪几次转折

礼崩乐坏

春秋战国时期,周代的礼乐文化体系由于连年战乱而崩解。孔子很崇尚周公制礼作乐,很想恢复周公时代的礼乐文化,但是诸侯们都想称霸,不想实行“仁政”、恢复礼乐。所以,孔子在政治上很失败,回到民间办私学,用礼乐文化这一套教育弟子,最终创立了儒教。

独尊儒术

汉朝取代暴秦,最初使用道家学派的理念治国。到汉武帝,听了儒臣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儒教成为中国主流宗教和治国理论。

理一分殊

受道教影响,宋朝的儒者提出“理一分殊”,可以用“格物致知”的办法,去取得对“理”的认知。理学的代表人物是朱熹,他在身前并不得志,就去民间书院讲学,逐渐地,理学取得了官方地位,朱熹的代表作《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朝廷颁发的科举考试唯一的依准。

心外无物

明朝大儒王阳明创立了心学,强调“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知行合一”等等,对官方理学进行了的拨正。

“打倒孔家店”

晚清,康有为创立“孔教会”失败。1917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以北大为主要据点,以《新青年》为阵地,以钱玄同、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针对“国故”开炮,主张“把线装书扔进茅厕”,要“打倒孔家店”。在“科玄之争”中,将孔孟之道、理学、心学一概指为“玄学鬼”。在语言文字上,废除文言文,用白话文写文章(包括诗歌)。

根据本人学到浅薄的知识来回答你,也希望有更丰富完整的回答。我认为诗经的出现,那是中国古代文化形成体系的时期,应该是在周朝之前吧。

而下一个时期应该时周朝到汉朝之间,包括汉代文化在内。这个时期主要是记载各种历史,名人事迹的周文化,如左传,国语,公羊传,礼记等。还有春秋战国文化,在这个动荡的年代开始形成各种学说思想和文体,如楚辞,谋略,儒家思想,法家思想等等。汉文就更加走向成熟了,形成了统一的文化体系,文章不但追求有力的思想观点,还追求句子的完美,行文的艺术美。

还有一个转折就应该是汉末唐初了。从唐朝到宋朝,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达到鼎盛,产生了很多著名的诗、词、散文、游记等美文,代表人物太多了,比如李白,杜甫,韩愈,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等。

接下来就是元朝以后了,开始出现戏曲了,还有明清小说,在文化表现形式上出现了比较大。

直到近代五四时期,中国文化不但在表现形式上出现了白话文,而且在思想上受到西方的影响,也有了更大的进步,自由民主思想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知识份子开始觉醒,并付之行动。

如果说还有一个转折点的话,应该就是在当今2010年左右,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智能化产品的流行,目前的文化使用多媒体形式表现更加多元化,如网络文学,小视频,动漫,口语化。比如,以前记录一件事可能用几百字来表述,现在却用几张相片,加上几句生活日常用语。或者直接拍一段小视频记录一件事,配上语音解说,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文化,使得思想观点的传播更加快,更加直观,更加简洁。内容的产生也更加随意化,随时随地都在产生文化内容,表述形式也随意。

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重要转折点:

先秦时期:

春秋战国之时,官学散于民间,百家学术萌发,人文理性精神日进。

这一时期被称为“诸子百家”,儒家主张崇尚++道德,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法家主张法治等等……

这一时期百家争鸣,传统的神权观念和神权思想受到了“德”、“仁”、“礼”、“法”等思想的猛烈冲击、批判。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也为中国奠定了疆域和思想的基础。秦始皇焚书坑儒,在政治上统一了中国之后,又统一度量衡。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

隋唐时期:

从东汉后期到隋代五百多年的时间,是一个乱世的时代,也是中原文化和周边胡族交流最密切的时代。

玄学开始盛行,富于思想的知识分子致力摆脱两汉以来经学传统的束缚,转而注重内在人格的觉醒与追求。

宋元明清:

宋朝理学的形成是传统儒学的一次复兴。儒家思想形成于先秦,盛行于两汉,然又中衰于魏晋隋唐时期,后复兴于宋、元、明、清。宋代对儒学的复兴并不是如两汉时期的经学,而是转向于对经典的思想内涵的探讨与解析。

谢谢邀请。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四次民族大融合,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上四次大的转折。

第一次是幽王之乱后,夏商时期建立了世袭制度,中国从此产生了贵族,而同时,中国也摆脱了原始社会的蒙昧。建立了封建制度,渐渐国力强大,取代了商的领导地位,并分封子弟为诸侯,从此中国建立了封建分封制,开辟了辉煌的文明史。

第二次是汉武大帝统一,在经历了秦始皇焚书坑儒、项羽火烧阿房宫后,中国的文化典籍遭受重创,对于而当时的汉武帝雄心勃勃,力图建立史无前例的强大王朝,于是董仲舒应运而生,他的外儒内法、天人合一、春秋决狱等等,让文化又成为统治者的工具。

第三次是元明两朝,北方蛮蒙灭我中华,宋人成为鄙贱的“第五等人”,中国人在蒙古人的高压统治下,只有写写散曲为乐。而明朝又试图建立一个绵羊世界,大兴理学,中国文人进入变态的犬儒时代。最终,明朝建立的听话的国家在满族的进攻下,一触即溃,中国又忘于外族。

第四次是“五四运动”,它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是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是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是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纵观中国历史上有四次民族大融合,代表着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上四次大的转折。第一次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使中国成为一个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封建国家,一直持续了2000多年(也就是到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傅仪退位),到近代“五四运动”。

总之,在中国文学化发生了四次转折中,从秦朝起,中国的语言就开始割裂了,写字用文言文,说话用白话文,经过漫长的历史进化,到明清两朝,开始出现白话文的文学作品,而满清灭亡后,中国人急于摆脱这种耻辱,中国的激进文人开始发起新文化运动,以及后来的“五四运动”,中国的教育制度开始变革,而白话文也开始大规模的进入书籍;现代诗进入诗坛;老式学堂退出历史舞台。

“五四运动”后,中国进入东西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文化 繁荣和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文字大变化,由繁体汉字简化成目前这种文字,中国经济之繁荣,文化之灿烂,应该说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


现今笔者把文化转折分为7个阶段,按照历史演变过程的方式来分化,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思维的变化,如下:

原始部落,奴隶制度,封建制度,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阶段,科技全球化阶段

原始部落:我们这个时代,没有人亲眼见到过,只是利用一些文字和文物历史来推断当时发生过什么,笔者认为在当时的部落文化的形成是一种集体求生欲望集合体,无论是语言还肢体的沟通都是一次重要的变革经历。

奴隶制度:当人们有了基本的生存保障,就会萌生其他的欲望,现有人类的思考是人类贪欲和占有欲望的形成也是大脑不断进化的标志,但我认为在这场变革中恰恰是个人文化的极端表达,这场变革中是很多人为一个人的想法而服务

封建制度:很多人开始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不限于服务一个人的时候,一个人得不到完成欲望的条件时,就会把自己得到的东西分发给能帮助自己的获得更多欲望的人,从而控制更多的人。思维多元化能做的事和能思考的问题就越来越多,同时烦恼也随之跟来,多少种的思维就要有多少种的烦恼,文化就有多元化的进展,最终就是怎么来控制人的思维,所以又有了无尽的答案来解释这些萌生的烦恼。

半封建半殖民地:笔者认为这个时期是一个思维变动最大的时候,思维固化时间过长,导致思维变化小,探索的事物道路越来越小,突然这种思维得到了很大的冲击,很多人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改变了文化发展方向,由固有的多人多元化保护一个人的利益思维,变成个人无组织思维方式,起初就像风筝断了线不知道去向何方,所以个人又会回到个人生存出现危机的思维。表面上文化没有继续前进,但这无意间打破了文化思想的不良的延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新融合文化思想,新的,旧的,外来的,自生的看起来很杂乱,但又是一次碰撞的组合,可以分裂出更多的思想文化,但都是不成熟的融合

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听起来都是社会主义文化思潮,但在这个短短的时间开始不断成功融合,产生新的思维方式,并不断的探索。

科技全球化:一些思维文化被探索成功后,就要被宣传出去,宣传广泛了反馈的思维就会更多,就像代数中学习的排列一样

总而言之,文化发展就是以思想变革为前提,一次思想的变革就会产生文化转折,笔者浅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四次思想论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四次思想论战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维新派和守旧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和影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