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家过年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包饺子,吃灶糖。二十四,贴福字。二十五,把面煮。二十六,吃猪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三十准备年夜饭。大年初一去串门拜年,晚辈拜年过后领红包。

我们家是山东枣庄的,论过年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大年初一的时候一群人齐刷刷去拜年磕头,首先是自己家族的直系长辈家在然后稍微远点的,比方说和爸爸一个爷爷奶奶的长辈家,磕的时候也是按照年龄大小排好跪下,每年如此,以前只要过了大年三十凌晨12点就可以出去了,现在都偷懒了,初一早上七八点才有人[捂脸][捂脸][捂脸]


每个地方的春节都有不同的风俗和特点 - 华夏历史

山东人过年多数遵循老传统,所以年味较浓。家家户户贴春联和上坟祭祖那是必须的,在部分山区农村还有杀猪、做豆腐和蒸年糕的习俗。大年三十全家人团聚吃年夜饭是最大的事,所以山东人不管千里万里都尽量赶回家过年。小时候的农村没有那么多好东西吃,像炸肉炸蘑菇包水饺这就算传统美食了。对孩子来说最开心的事是穿新衣服拜年。八十年代的山东农村拜年也是一件大事。晚上吃了年夜饭看春晚,看完春晚正好是午夜十二点,爆竹声就会铺天盖地响起来。放完鞭接着就是拜年,通常都是自己家族的老大带着到全村拜年,从本家到邻居都要去拜年问好,几乎是一直拜年到天亮。现在拜年的少了,也不再半夜出来拜年,一般都是初一早上开始拜年,感觉年味也淡了很多。过完年就开始走亲戚了。正月初二看姥姥或者老丈人,然后就是七大姑八大姨走一个遍。小时候正月里最有趣的事就是大路上看醉汉,要是赶上下了雪,一定会看到不少连人带自行车醉倒雪地的笑话。现在这种情形几乎是看不见了,文明过春节已经成为新习惯,所以在农村很少看到喝醉酒的人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农村文娱活动的高潮日子,县城有烟花龙灯表演,大街小巷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部分条件好的农村会邀请龙灯队进村表演,家家户户放鞭炮迎龙灯,那场面真叫一个热闹。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农村老习俗逐渐消失了,所以大家感觉年味越来越淡。但是过年仍然是让所有人向往的大事,毕竟一年一度的亲人团聚是最弥足珍贵的。

我们这里过年还是有意思的,三十早上请家神,也就是故去的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中午一大家子在一起吃个团员饭,放鞭炮烟花那就不说了,初一早晨五点钟起来煮饺子,然后吃完饭,就去给亲戚还有院里的长辈磕头,初二一大早天萌萌亮就去祭祖,总之觉得特别有意思,不知道你们哪里怎么过年,评论区给我回复,谢谢

过年我们这里讲究出门子闺女不能回娘家过三十,如果特殊情况在娘家也得在12点前躲在外面,等到12点炮响了煮了元宝饺子以后才能回来。尤其是家里有兄弟的。不过现在就一个孩子了也没有那么多讲究了。

临近春节,大家来说说全国各个地方春节得习俗

老北京的春节庙会、甘肃的新年社火、东北吃硬币饺子、江苏除夕喝“元宝茶”、陕西吃”五豆”、福建贴“门蔗“、广东年二十四到初七都有庆祝活动等等,总之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习俗,都是一种喜庆、祥和、团圆、和美的新年祝贺方式。

临近春节,全国各地春节习俗各有不同,这体现了中国年丰富多彩,热闹不凡,隆重庆祝,精神文化,物质生活,十分繁荣。

我的家乡年,人们从腊月初就要开始杀“年猪",腌制年肉,从前几乎一家要杀一头猪,过年腊肉要吃到次年端午节时间才吃光,少数人家没年猪杀的,就不但光买猪肉,还要猪肠猪肝猪肚猪脚,猪油,过年家家户户还要杀鸡杀鱼与年肉同腌制成腊鱼腊鸡。杀猪从腊月到腊月二十就基本结束杀猪的事情。到了腊月二十四就开始有过年的地方,腊月二十四是我们这里的小年,点香烧纸钱,放绝竹迎接祖先回家过年,从今日起每家每天都要在家里神位牌前点香烧纸到正月十五元宵日。

我们这里的地方年从腊月二十五开始起到腊月二十九为止,村与村,姓与姓不同的过地方年也不同,有地方年开始每人先吃一碗或半碗菜饭,过这种年的人的祖先是讨饭,还有的地方过贼年,开始不点灯,坐在桌旁拿起筷子乱夹一口菜吃,叫偷吃,再就点灯过年,我们这里还有的人过年很晚很晚,这种年叫“望夫"年,听说是妻子的丈夫在京城做官犯错要处斩,妻子在家不相信,过年夜坐在桌傍就逞等逞等,结果把丈夫回家过年了,我们这地方是都是有传说的故事,不是胡乱的地方年,腊月三十是我们这里统都过的年,叫天下年。

春节即将到来,人们逐渐的开始计划过年的事,怎样收拾家里,添置什么家具,买什么样的衣服,去哪里走亲戚等等。我们这里过年也是很讲究,很隆重的。每年从腊八开始就忙碌起来,特别是妇女,要打扫家里卫生,腊月二十三要祭灶神爷,这是一家之主,为了来年的吉祥可不能慢待。接着就是蒸馍馍,蒸出各种馅的包子,花儿馍。再就是祭土地爷,祭门神,把蒸好的馍献给土地爷和门神,除夕上午挂好家谱,摆好神烛,献果,献饭,然后上坟,请先祖回来过年。下午贴对联,放炮迎财神,晚上全家吃团员饭,看电视守夜。初一早上要拜祖先,然后给孩子发压岁钱。我们这里春节的习俗很多,过初五,十五,一直过到正月完,还有二月二,在这期间,正月初八开始耍龙灯耍狮子,跑竹马,扭央歌,玩到正月十六才结束。整个一个正月走亲戚,送灯篓,你来我往又热闹又劳累,春节就是这样过下来的。

视频加载中...

陕西关中过年习俗,过年基本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这一天贴灶爷、点香,烙灶坨坨,二十四陆续开始扫灰、杀猪、挂粉条、挂面,二十六七开始蒸年馍,这个最重要,馍是那种很小很精致的倒倒馍,还会蒸包子,一般量比较大,蒸六七锅,一直吃到十五,出嫁闺女的人家还要蒸花馍,正月十六女儿回婆家要用,二十八烂肉、炖鸡、烂臊子,鸡汤和臊子是过年待客早餐旗花面的主要用料,也是谁家媳妇做饭水平的体现,二十九备凉菜,冻肉、肉丝、肉丁、耳丝是主打,三十早上吃长面,俗称扯钱串子,下午扫院贴对联,上坟请先人,晚上族上互访,每家会备有凉菜和酒,初一一大早放炮,吃饺子,给长辈拜年,会发压岁钱和核桃枣糖,初二肯定外爷家拜年,然后一直走亲戚,吃两顿饭,早晨旗花面中午炒菜,破五放炮,初八后基本不走亲戚了,开始准备热闹了,打灯笼,敲锣鼓,练习社火。


“春节”是全球华人全年共同的最盛大、最热闹、最红火的节日,各种风俗民情,都会在这个时候集中地反映出来。

在连云港地区,春节通常从腊月二十四日祭灶开始作准备,正月初一进入高潮,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本地俗叫“过小年”。

本地过春节,忙年,是先从“祭灶”开始的,在方方面面紧张地为过年作筹备,叫“忙年”。一方面说话做事十分谨慎,谨小慎微,图个吉利。有的人家唯恐孩子说错话做错事,冲了好运气,开始严格管教孩子,甚至连续打几次,这叫“打打好过年”;若打也不见效,则在年三十晚上,用草纸把孩子的嘴擦一擦,意谓小孩子说了错话坏话也不做数的。另一方面,开始操办过年时所需之物,白米白面,杀猪宰羊,油盐酱醋等,统称“办年货”。腊月二十八早晨要吃“腊八粥”,就开始“争(蒸)年”,又叫“争春”,家家要蒸很多馒头和年糕,作为过春节时干粮。此时所蒸熟食多少,是衡量人家穷富的标志。传说正月初十前不能生粮下锅,更不能吃干糊的食物,否则有碍当年庄稼。忙年直到年三十半夜才能结束。

再者就是做好扫尘工作。因为过年时对灰尘是很忌讳的。因“灰”与“毁”“晦”谐音,“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扫陈”,一般在腊月二十八、二十九两天进行、最迟不得超过大年三十。因为当天中午就要祭祖,过年扫尘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叫“四四(事事)如意”:

一是“扫除”。将庭院内外及所有家具用具,全部打扫洗刷干净,使整个家庭面貌焕然一新;二是“换衣”,内衣外衣部都要换洗一次;三是“理发”, 男子则都要剃头理发,而妇女则要洗头; 四“洗澡”,人人都要洗一次澡。所有理发店、洗澡堂年三十夜子时以前不关门。

再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事就是贴春联。贴春联十分讲究,不同的门和用具,要贴不同内容的春联,绝对不能贴错。一般情况下,本地春联有四种形式,一是门对子。字数不限,内容要吉利吉祥,讲究平仄对仗。二是“福”字或“斗方”,把“黄金万两”、“日进斗金”、“一本万利”等吉利语言,组成方块,贴在家具或工具上;或只写一个“福”字贴在门上。三是“竖条”,也叫“单条”、“单贴”,即在一张纸上竖写一行字,贴在有关的地方,如“抬头见喜”、“指日高升”、“开门大吉”等。四是“门神”,有的不贴对联贴门神,有的则又贴对联又贴门神,情况不一。

另外还有,年三十中午祭祖吃团圆饭,除夕守岁,初一开大门接财神,散财神,跳财神,拜年,喝年酒,闹元宵等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一个地方春节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一个地方春节的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每个地方的春节都有不同的风俗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