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去世了,大家有什么感受
季羡林先生去世是知识界的一大损失,可能今后再也找不到精通梵语吐火罗语的专家了,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北大两位老先生季羡林任继愈前后脚去世也就差一个星期吧,季羡林先生追悼会在北大隆重举行,任继愈先生的追悼会在国图低调举行,当时我在甘家口上班,骑车路过北大和国图唏嘘不已
季先生走了,我们失去了一位长者,一位资深学者,一位有着广泛影响的文化人士。
但季先生并不是一位国学大师。他少年上过私孰,后又经清华赴德国深造,为期长达十年,受国学浸润时间短,且在国学方面并无建树,文、史、哲诸方皆泛泛,既沒有开山立派,也沒有荟集大成,何来国学大师之称?!
季先生走了,我们失去了一位长者,一位资深学者,一位有着广泛影响的文化人士。
但季先生并不是一位国学大师。他少年上过私塾,后又经清华赴德国深造,为期长达十余年,受国学浸润时间短,且在国学方面并无建树,文、史、哲诸方皆泛泛,既沒有开山立派,也沒有荟集大成,何来国学大师之称?!
季羡林先生是研究吐火罗语的大专家。
吐火罗语非常重要,是上个世纪初在塔里木盆地发现的另一种中亚死语言,在库车、焉耆和吐鲁番等地的古城和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了大批用吐火罗语言书写的宗教、文学和医药文献。(来自于百度百科)
吐火罗语使用的时代,正是中国和西域各国交往开始的年代,研究吐火罗语有助于搞清楚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也有助于研究印度、中亚、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怎么相互影响。
那也是佛教东来的年代,吐火罗语传播的地区正好处于古印度通往中国的道路上,现在发现的吐火罗语文献,大量用于记载佛教,说明吐火罗语地区在佛教东渐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所以,请不要说季先生是国学大师,这个称号在骗子横行的时代,并不是什么光彩的词。
《中华大典》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中华大典》,即中华大典---“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是一项伟大的文化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国家的名义和力量,来组织编写的一部全面的中华古籍大型系列类书,是一部可以和明朝《永乐大典》相媲美的中国古典文化的集成。
《中华大典》,该工程于1989年1月21日在成都中医学院(今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2楼会议室正式启动,开始试点,1991年4月在成都中医学院学术报告大厅召开了有中科院、中国社科院和全国部分高校、科研院所著名学者以及四川省党、政、人大、政协领导参加的《中华大典》试点工程《医药卫生典》的试点编纂方案、引用书目、编纂样稿论证会,1992年在北京京西宾馆会议大厅正式启动编撰,全面铺开,投入总经费4亿元人民币。《中华大典》参照现代图书分类方法,对先秦至1911年中国优秀文化典籍进行梳理汇编,涵纳了儒家、诸子百家、佛道诸教以及志书等优秀文献资料,是一部中国历代汉文字古籍的新型类书。预计该典全部完成时收书达2万多部,总字数达8亿多,规模是中国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的两倍,2015年完成后将成为中国最大的“类书”,同时也是国家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科学研究项目之一,必将为人类文化的继承、发展、创新发挥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具有盛世修典的文化传统。正在编纂之中的《中华大典》,全书类分为24个典,包含110多个分典,收入两万多种古籍,共约8亿多字,是《永乐大典》的两倍多,是《古今图书集成》的4倍多,将超过中国所有古代类书字数的总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最大的项目《中华大典》的编纂工作将在2015年基本完成,2018年全部出齐。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创造了悠久而绵延不绝的历史文化,积累了大量文献典籍。由中国著名专家学者钱学森、任继愈、季羡林、胡绳等300多人倡议、经国务院批准编纂的《中华大典》,是从前人积累的文献典籍中,选录最有价值、最具代表性的整部、整篇或整段原始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汇编。截至目前,已先后启动9个典(即《文学典》、《医药卫生典》、《历史地理典》、《历史典》、《法律典》、《语言文字典》、《教育体育典》、《哲学典》和《林业典》)总计3亿多字的编纂工作,陆续成书并出版的有近100册,约数亿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任继愈中国历史百科全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任继愈中国历史百科全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