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目的,结果,影响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是想联合西域各国共同抗击匈奴。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就是增进汉王朝同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影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发展了和中西亚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为何汉唐要经营西域,宋代以后却放弃了
身在闹市,心向青山
宋朝之前,我国的外患常起于西北;宋朝之后,外患则来自东北。这也是我国中原王朝的首都从长安最终转移至北京的原因所在。
汉唐经营西域,首先是为了断游牧民族右臂,保持对匈奴、突厥的攻势,保障中原的安全;其次就是打通丝绸之路,连接中亚、西亚。
宋明之时,外患主要在东北,契丹、女真、后金均起于东北,东北的国防压力使本就以文抑武的宋明两朝无力经营西北。
不过对于宋元明清四朝,情况又有所不同。
1,宋朝不是放弃,是没有能力经营西域。
赵宋三百年,始终没有恢复汉唐故土,这里的故土尚不包括各个“都护府”。
以汉十三州为例,北宋之时,幽州属于辽,凉州属于西夏,交州独立成为越南。
而凉州未复便无法打通河西走廊,不占据河西走廊则不能经营西域。
北宋后期也曾力图开拓西北河湟之地,然后从侧翼包抄西夏,但最终没能实现便被金国灭了。
2,元朝和明朝之时,西域属于察合台汗国
察合台汗国是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之一,后来一分为二,西察合台汗国后来被帖木儿帝国所灭,东察合台汗国则一直存在到了明末清初,明朝称之为“亦力把里”。
明朝的外患一直是北方的蒙古和东北的后金,根本没有能力经营西北。但明朝在西北要远胜宋朝,至少河西走廊一直在大明掌控之下。
3,1757年,清朝灭准噶尔汗国,使西域从大唐后期历经千年重入中原王朝版图,所以乾隆取“故土新归”之意,命名为新疆。
因此,宋朝连西夏都搞不定,不是放弃而是无力经营西域。
明朝在西域的势力曾远至哈密,但始终没有掌控西域,原因便在于大明主要的外患在东北,且国都在北京,鞭长莫及。最终是清朝,将失去近千年的西域重归中原王朝的版图。
与汉唐相比,宋明时期丝绸之路的隔绝,使我国与西方的交流开始减少,文明间的交流少了便容易固步自封,这应当也是我国近代逐渐落后的一个原因。
与其说汉唐要经营西域,不如讲任何一个强盛的大一统中原王朝都必须经营西域,因为那是古代中国至关重要的国防要冲,古代中国的战略威胁主要来自北方草原民族,北方草原民族进攻中原王朝的路线有两个,一个是被后世称为幽云十六州的那一条中原王朝正北方的各个关口,另一个就是河西走廊,经营西域就是直接控制河西走廊及西边的入口,只有完全控制西域,才能防备中原王朝来自西边的威胁。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控制了西域,就保障了中原王朝通往西域以及更西边地区的商陆通畅,这是一笔非常大的财政收入啊。所以,包括汉唐在内的中原王朝之所以重视经营西域,一个是国防的需要,一个是财政的需要。
宋朝以后为何放弃了?
首先,更准确的讲,宋不是放弃了,而是有心无力了。一方面是西夏和吐蕃控制了河西走廊,另一方面经营西域需要骑兵,因为经营西域的第一步,就是要解除游牧民族对河西走廊及西域的军事控制,古代中国的战马牧马之地是幽云十六州及以北的地方,有宋以来,从来没拿下过幽云十六州,更别谈以北的地方了。
其次,并不是宋以后都放弃了。元明清以至现在都没有放弃,都很重视西域的,中国不管任何朝代,对西域是既有国防需要也有经济需要的,不可能主动放弃,能力不允许的情况下另说,国家有这个能力的时候,谁主动放弃西域那就是民族罪人,是大傻子。晚清国力那么不济,左宗棠抬着棺材都要去收复新疆就是这个原因,新中国后,王震将军带着部队建立农垦兵团常驻下来也要牢牢控制住新疆。如果没有西域,我们当前的一带一路都无从谈起了。
配上几张西域相关的图
自唐安史之乱安西都护府主力被调回中原后,中原王朝就失去对整个西域包括河西走廊的控制,唐后期,吐蕃战胜回纥部落控制整个西域,甚至一度占领长安。唐王朝灭亡后,中原陷于一片混乱,突厥人后裔李元昊建立西夏,控制河套及河西走廊,宋人失去战马最好的草场,与回纥人控制的西域更是隔断联系,被迫打通海上丝绸之路互通贸易
对于汉唐来说,西域就是它的驱动器,没有西域这条大道,就不会展现出强劲的实力,也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汉朝和唐朝两个王朝虽然隔了很长时间,(220年_618年)在经历漫长的历史从东汉末年分裂,再到三国,三国一完就是短暂统一的西晋,可惜没有维持多长时间又分裂了,这时北方民族汹涌而起,渐渐扮演重要角色,主要是它南下步伐加快,除了匈奴一支以外还有鲜卑,羌,羯,氐等等,所以大分裂是不可避免的。中原士族伴随晋司马家王朝南迁,也从而出现了一大波迁徙,都往未开发的江南而去,从那时起江南的经济似乎渐渐将北方给拉开。
而这时西域呢?经历了两汉和魏晋,管辖政体变了又变,从西域都护府变成西域长史府,在前秦短暂的统一北方之际,这个有野心的皇帝苻坚于383年将西域纳入版图之列,正等待他一统北方之际,江南却和西域一样成了他最重要的目标,可江南却成了他绊脚石,淝水之战打响,由于他不听王猛临终告诫,执意出兵,草木皆兵,贸然轻敌,最后败北,顿时帝国四分五裂,江南没有得到手反而也把西域给丢了。
从此西域因中原分裂也被分隔了出去,因为中原王朝已无力维持通往西方的商贸路线,但欧亚大陆陆上丝绸之路仍未终结,长安一直是通往东方最东端的终点,佛教也因此大规模从印度通过这条路线向长安,洛阳传播,也传到了当时梁朝建康,一直是互通有无,佛经和学识成了两国交往的重要途径。所以西域虽然从河西走廊被斩断了,可是它一直是以丝绸之路为载体通往东西方的主要贸易途径,因此西域对于中原来说相当重要,它从西汉就开始意识到,张骞打通了通往东方屏障后,地位逐渐提升,所以汉朝有必要掌握西域。
但它经历漫长的四百年后,魏晋南北朝,隋时期很快成了草原民族的乐园,鲜卑,柔然,突厥先后向西域挺近,尤其是突厥达到了极盛,一度伸向里海。唐朝继承了隋的天下,实则承继秦汉,再创辉煌,它建都原有的长安,开始向西域迈进,唐朝主要耀眼的也就是这一点,它之所以被记住,也通过西域这条路让西方更多了解它有多伟大!唐朝延续了陆上丝绸之路贸易,主要体现在对西域的控制,敦煌莫高窟和一些沿线的唐文化遗迹正是展现那时的辉煌瞬间。
有人也问宋代以后为什么放弃了西域,这也和上题所说一样,主要是政治格局的变迁,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开始了,接着就是进入三四百年以宋为代表的各国争雄时期,在当时根本就伸不出拳脚向西域迈进。由于政治中心东移,长安的衰落,西北渐渐成为防御重点,西域也别提连边都沾不上,它成了草原民族的天下,回鹘和契丹,蒙古先后出现,就连这样的一统的元明疆域止在西域,主要体现在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也正是它被放弃的原因。
汉唐经营西域是因为西域地区对汉唐两代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汉唐两代都是经济军事极为强大的王朝,当时国家都城在长安,向西就是少数民族聚集的西域地区,从国防的角度来讲,当时国家的主要威胁就来自西方和北方,以汉朝为例,当时雄居北方的匈奴,控制着汉朝向北向西发展的道路,他们经常南下袭扰汉朝,并阻断汉朝和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为了打破被匈奴压迫的局面,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对匈奴用兵,一直保持进攻态势。后来为了保证西域同中央政府的正常交往,同时保持在西域各国的军事、政治存在,设置了西域都护府。
唐朝初年,当时对唐朝威胁最大的是突厥和吐蕃,他们控制了西域,经过隋朝末年的动乱,唐朝中央政府无力同他们进行抗争,颉利可汗曾经率军打到长安附近,鉴于实力的差距,唐太宗只好向他们求和,签订了《渭水之盟》。后来,随着国力的恢复,唐太宗命李靖率军出击,一举击败突厥,解除了突厥对唐朝的威胁,后来唐朝在西域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负责管理西域的事务,唐朝的影响力在西域一直持续到安史之乱后很长时间,最终由于国力的衰退,唐朝政府势力无奈撤出西域,虽然没有了行政管辖权,但是经济文化影响一直就没有断绝。
以上是我们分析的汉唐两代经营西域的情况,而到了宋朝建立后,却放弃了在西域的存在,当时的宋朝政府为什么会做这样的决定,这是由当时的形势所决定的。
第一、宋朝自建立后就没有彻底统一中国,宋朝主要面对的威胁是来自北方强大的契丹,由于幽云十六州的丢失,北方没有一个安全的屏障,所以宋朝不得不在北方屯住大量军队,以抵御契丹的南下,此时无足够的精力和能力去经营西域。
第二、西夏的建立,阻碍了宋朝向西扩张,北宋并没有压倒性的优势解决西夏,所以北宋和西域地区的交流被阻断了。
第三、宋朝科技、经济、文化发达,对外交往频繁,航海业发展迅速,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相对来说比陆地上更为稳妥,西域地区对他们不再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所以说,宋朝不再关注西域是由当时特殊的局势决定的,从另一方面说,是宋朝没有那个实力,不过还好,勤劳的古代人民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保证了同西域各国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
我是大飞哥,欢迎关注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西域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西域历史文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