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拜孝风俗
1.
请故去的亲人回家团聚。 年三十下午,家中男主人带上祭品、钱纸、鞭炮,前往祖坟拜祭,并祝告祖先回家过年了。
2.
在家拜祭。 大年初一,阖家在祖先牌位或遗像前,焚香祭拜。
3.
送故世亲人回山。 年初三,全家带祭品、钱纸,上坟拜祭烧纸,送祖先回去
四川传统陋习
一是凉山州蹲地就餐,盆装肉汤陋习。这是一种不注意环境卫生的聚集性用餐方式,大家蹲在地上,既不用筷子和勺子,也没有碗和桌子,直接用手抓肉来吃,直接用自己使用的勺子在菜盆中搅来搅去喝汤,这种就餐方式极易传染疾病。
二是个别彝族地方高额彩礼。当然,还有其他一些陋习。
四川春节初一到初七的风俗
1
初一拜年“新年好”
正月初一是新年,新的一年从一句喜气洋洋的问候开始吧。
正月初一挨家挨户拜年是一种习俗,晚辈给长辈拜年,不仅是一种问候,同时也是一种祝福。拜年吉祥话后,长辈也会给晚辈红包,当做新一年的彩头。
给亲戚朋友拜完年后,左邻右舍也相互拜年,希望新的一年大家都能万事顺心。
2
初二回娘家
正月初二回娘家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古代,女儿嫁出去了一般不会轻易回娘家,兄弟姐妹间也很难团聚。
正月初二,就是姐妹团聚的日子,大家团坐在一起,陪在父母身边,交流感情。
3
初四迎接灶王爷
按照民间传说,初四灶王爷要清点人口,所以人人都要在家不出门,点燃鞭炮,焚香敬果迎接灶王爷的到来。
初四这一天,按照传统,最好不要出门。同时这一天还要把过年来吃的剩菜合在一起,做大杂烩。
4
初五“破五”迎财神
初五作为财神的诞辰,很多商家会选择在这一天开业,人们在这一天迎接财神到家,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财运亨通。
初五又称“破五”,是说过了初五,初一以来的所有禁忌都可被打破,不再遵守了。
5
初 七“人日”七宝羹
传说女娲先造出了猪牛马等牲畜,第七天才造出了人。正月初七,就是人诞生的日子,这天是所有人的生日。
在初七这天,按照传统要吃七宝羹、吃面条等,七宝羹是由七种蔬菜熬成,分别有韭菜、芹菜、蒜、芥菜、白菜等,各地多有不同。
四川叫宝宝的长辈是哪一辈的
四川人有拜“宝宝”这一习俗,表达长辈对晚辈的保护、保佑、爱护的喻意,希望小孩子健康成长,所以有拜“保保”的民间风俗。
宝宝的长辈是和父母平辈的,是父母的亲戚或者朋友
四川叫保保(不是宝宝)的长辈是父母那一辈的。
保保这个称呼有点类似于干爹干妈,但又不完全相同,可以是有血亲关系的,也可以不是。
某些地方,姨妈姨夫就可以叫保保。父母的好朋友,不管是男性女性都可以认作保保,认他们的晚辈就算是干儿子。被认了保保,还得给孩子准备礼物,以保孩子健康成长。
四川过年祭灶神习俗
1、“祭灶”和“打扬尘”。在四川,广义上的“过年”,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在中国很多地区,都有过“小年”的说法。北方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小年是腊月二十四。但四川却是个例外,大部分地区都是没有“过小年”的概念的——倒是有些地方把除夕夜称为“小年夜”,把元宵夜称为“大年夜”。
2、准备年货。打完扬尘,就要开始为过年准备年货了。在过去,不像现在买东西这么方便,准备年货的工作既繁重又快乐,虽然辛苦,但一年到头也只有这几天能敞开肚皮吃。
3、“团年”和“守岁”。在四川人看来,虽然从腊月二十三直到元宵节,都是广义的“过年”,但最重要的,无疑还是除夕和初一这两天。除夕,最重要的是“团年”和“守岁”。“团年”的范围也比较广,过年期间的各种聚会都叫“团年”,但最重要的是除夕这一天的“团年”,也就是外地人口中的“年夜饭”。
4、正月十五“过大年”。与全国很多地方不同,四川人将正月十五(元宵节)称为“过大年”。既然是过“大年”,元宵节也是四川过年期间仅次于除夕第二隆重的日子,这一天一般要再团一次年,将之前准备的年货打扫干净。
5、正月十六“游百病”。四川大部分地区过年止于正月十五,不过在四川北部巴中、广元、阆中等地区,还有正月十六“游百病”的习俗,算是过年的一种延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四川农村长辈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四川农村长辈习俗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