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手足情深的例子

和珅和琳兄弟二人关系就非常好。

初一历史小故事300字 - 华夏历史

和珅与和琳兄弟二人父母早亡,险些被赶出家门,幸亏有忠心耿耿的家人和远房的亲戚才得以继续生活。

后来和珅考入咸安宫官学,他非常照顾自己的弟弟,和珅自己比较擅长语言文字等内容,而和琳尚武,所以兄弟二人一文一武都非常有才能。

和琳的性格同和珅有非常大的区别,和珅贪财尽人皆知,可是和琳为人很正直,在和珅的对头阿桂手下任职也一直做得非常好,甚至得到了阿桂的认可和赞赏。后来福康安在军中去世,和珅就保举和琳暂代军务,和琳在作战中一直表现优异,镇压苗民起义也屡立战功。

可惜后来和琳受瘴气染病身亡,时年四十二岁,后来和珅被查办,和琳也受到影响,排位被撤出太庙,祠堂也被毁坏。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在谈到中国工业发展时说过: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为官48年,头上一直闪耀着成功的光环。

同治二年(1862年),26岁的张之洞参加科考时高中探花,其实他在几年前就中了顺天府的解元,中间错过了两次科考。原因是这两次科考的主考官是张之洞的堂兄张之万,为了避讳,张之洞放弃了这两次科举的机会。

比起堂弟,张之万在名气上虽颇有不如,但他的实力和能力,丝毫不亚于中兴四大名臣。

道光21年(1847年),张之万中了状元,和他同一期中举的还有李鸿章。

张之万文武全才,太平天国的北伐军,以及遍及北方数省的捻军起义,都是在他的主持下平定的。

1861年,咸丰皇帝去世,留下八个顾命大臣把持朝政,慈禧发动辛酉政变,铲除了肃顺等八人。背后的智囊,倚仗的就是张之万。

张之洞中举后能够平步青云,张之万起了不小的作用。张之洞中举后做了言官,年轻气盛,总是针对时弊仗义执言,得罪了不少人。总是受到别人的排挤打击,心里委屈,去找堂兄诉苦。

张之万没有直接指责兄弟,而是问他:你看我牙齿还好吧。

张之洞说:都已经掉光了。

张之万又说:你看我的舌头呢。

张之洞恍然大悟,明白了为官之道要善于以柔克刚。

后来张之洞出任两广总督,殖民越南的法军进攻镇南关,时任兵部尚书的张之万力主开战,并向张之洞举荐了老将冯子材,在镇南关大败法军。

葡萄牙曾经派兵直接进驻澳门,又是张之万亲自找到堂弟面授机宜:现在朝廷没有战意,需要张之洞亲自带兵驱逐葡军,获胜后再和谈。

张之洞依计行事,大获全胜,时至今日,澳门的土地祠还供奉着张王爷(张之洞)。

中日甲午战争前,已经告老还乡的张之万通过堂弟向朝廷陈情:切不可与日本开战,北洋水师外强中干,战则必败。

后来甲午战争失利,逼清政府签署《马关条约》,又是张之万通过张之洞上书陈情,坚决反对与日本和谈,割地赔款,否则祸患无穷。

可惜忠言逆耳,张之万的建议如石沉大海。

义愤之余,张之万倾其所有,捐助白银三万两给张之洞,建立汉阳枪炮厂。在这一点上,兄弟俩的看法是一致的,要想富国强兵,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重工业。

在明清两朝的历史上,兄弟二人同朝入阁拜相的现象绝无仅有。演绎了一对儿兄弟手足情深的历史大戏。

历史上手足情深的例子,我想首推汉孝惠帝刘盈和赵王刘如意。刘盈对刘如意的兄弟情,放在任何时代都无可挑剔,而在当时更是难能可贵。

不被喜欢的太子

刘盈作为太子储君,非常的不受刘邦的喜欢。“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这里刘盈和刘如意存在竞争关系。

深受刘邦宠幸的戚姬,经常在刘邦那里撒娇,哭哭啼啼的要求刘邦废刘盈,立刘如意。刘盈是在大臣们力保,以及张良出谋划策的情况下,才勉强保住了太子之位。

按理说,刘盈最应该记恨戚姬和弟弟刘如意,因为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威胁着自己的前途,惦记着自己的储君之位。

模范哥哥孝惠帝

刘邦死后,太子刘盈顺利即位,就是历史上的孝惠帝。此时的刘如意已经被封为赵王,离开了都城。

吕后嫉恨戚姬,因为她的行为确实给吕后和太子惹来不少麻烦,刘盈也很能体会母亲的愤怒。当吕后要招赵王回京,他就敏感的体察到其中的不妙,深为刘如意感到担忧。

刘如意被招,先是拖病,实在抵不过了,才来京城。孝惠帝早早的打听到弟弟的形成,提前在霸上就接到了弟弟,害怕母亲害他,就寸步不离的带在身边。

弟弟被杀 放纵自我

孝惠帝元年十二月,某天,孝惠帝早早的起来去练习骑射。赵王刘如意还小,起不来。吕后知道刘如意落单了,就派人毒死了他。等到孝惠帝回来,发现弟弟已经死了,内心的悔恨无以言表。

赵王被杀,吕后仍然不解恨,还把赵王的母亲戚姬,做成“人彘”,刘盈见到以后深受刺激,大哭,还害了一场病,使人请太后说道:“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从此以后,孝惠帝纵情声色,再不理朝政,几年后就死了。

这是一出帝王家的人伦惨剧,在权力的驱使下,扭曲的皇室成员关系,也没能改变刘盈对弟弟的情义,孝惠帝是一个了不起的好哥哥。

历史上有哪些兄弟阋墙的故事

兄弟阋墙,是指兄弟之间的纠纷,也比喻内部斗争。出自《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在古代历史上兄弟阋墙的故事简直是多不胜数,这里圆圆给您说说几个比较有名的“兄弟阋墙”的故事。

一、煮豆燃萁

煮豆燃萁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出自三国时期曹植的一首《七步诗》。意思是用豆萁作燃料煮豆子。豆秸和豆子就好比同根兄弟,后来用"煮豆燃萁"来比喻兄弟之间互相残杀。

曹植是曹操的三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妒忌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所以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才思敏捷,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吟出一首"煮豆燃萁"的《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后,勾起手足之情,深感羞愧,最终没加害曹植。

二、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都城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

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建立唐朝。

唐高祖李渊即位后,李建成为太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为文官集团代表。李世民为秦王,继续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功劳也最大。

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同时李世民集团亦不服太子,双方持续明争暗斗。

经过长期的斗争,在李渊的偏袒下,李建成集团逐步占上风,控制了局面,为了挽回局面,最终李世民搏命一击,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李世民逼迫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初一下册小故事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初一下册小故事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初一历史小故事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