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地质历史
众所周知,现在的陕西从地理上分为陕北的黄土高原、关中的渭河平原和陕南的秦岭山脉三个部分。可是,你知道地质历史上的陕西是什么样子么?事实上,3亿年前的陕西是一片汪洋大海
石炭纪(Carboniferous)约处于地质年代3.55——2.95亿年前,延续了6500万年,它可以区分为两个时期:早石炭世和晚石炭世石炭纪时陆地面积不断增加,陆生生物空前发展。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沼泽遍布。大陆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森林,给煤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据统计,属于这一时期的煤炭储量约占全世界总储量的50%以上。石炭纪是地壳运动非常活跃的时期,因而古地理的面貌有着极大的变化。在石炭纪晚期,脊椎动物演化史出现一次飞跃,从此摆脱了对水的依赖,
石炭纪是植物世界大繁盛的代表时期。早石炭世的植物面貌与晚泥盆世相似,古蕨类植物延续生长,但只能适应于滨海低地的环境;晚石炭世植物进一步发展,除了节蕨类和石松类外,真蕨类和种子蕨类也开始迅速发展。
陕西省位于我国中部,是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地质位置在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特点,它处于中国南、北接壤,东、西过渡和古亚洲、特题斯(青藏)与环太平洋三大构造域交汇地带,具有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和极其复杂的地质构造组成,许多重要的地质事件在本省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是地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与重要金属矿产矿集区。
陕西省无论从地理上还是地形上三分特征极为明显。南部为秦巴山区,主峰秦岭是我国长江与黄河水系的分水岭,包含秦岭的秦-祁-昆中央造山带横恒华夏东西,成为我国自然地理、人文气候和地质构造等重要的转换和过渡带。本区复杂漫长不同构造体制下的多旋回发展演化造就了独特的复合型陆内造山带地质构造面貌。
陕北属鄂尔多斯地块,南、东、西分别被北山、吕梁、陇山半包,北与毛乌素沙漠相接,为一中生代以来的稳定内陆盆地。
中部为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盆地,是新生代汾-渭地堑的西部。
关中地区大部分帝陵为什么都在渭河北岸
谢谢官方邀请。
这个答案非常简单,因为长安的南部临山,工程造价过高。
关中平原是北面是沟壑丛生的黄土高原,南面是横亘千里的巍巍秦岭,东面仅有潼关可通,西侧也广布崇山峻岭,中间的渭河盆地地势平缓,气候温和,适宜农业。
不管是西安还是长安,其文化发源溯源都是秦都咸阳。
西周沣京和镐京都在渭河南岸,但跟今天的西安没有文化上的继承关系。
咸阳城建于渭河北岸,咸阳再往北是泾河,西面靠山,可以称得上坐西面东、虎视天下。
战国后期铁器普及,秦人开始逐步向河南发展,到始皇帝统一六国后在渭河南岸大兴土木,其中就有著名的阿房宫。
不知题主有没有听过“八水润长安”的说法,汉朝、唐朝均建都长安,宫殿城市均选址南岸,经济重心明显南移,甚至在某些风俗上,都与北岸不同。
而北岸作为帝都发源,虎啸龙吟,风水极佳,自然成为陵墓首选。
此问题主要是风水考虑,本人几乎徒步走遍关中帝王陵墓,这些汉唐陵墓总体是位于长安以北,因为关中总体是南低北高,这种地势正好符合四象中的坐北朝南北面高处为尊的原理,北有依靠,附撖长安;陵墓是前朝所选,可以看着自己的后世,后世也有背靠祖宗佑护之感,类似如今四合院,坐北朝南,北屋为尊,家里的中堂必定在北屋北墙下,算是最尊处,而且由北及南依次排列远与近,确定尊与亲,所以家里的中堂不能放在南屋或东西偏室,同样的帝王陵也是这个道理。霸陵远白鹿原头,以山为陵是汉文帝节俭不愿占土地与民争利所致,杜陵选在原上也是这里是汉宣帝年轻时流浪和喜欢的地方,当然他的结发妻子被害后埋在家乡,他选如今的杜陵原上正可相望不远处的许皇后陵,这种选法也许与此有关。
谢悟空问答!
“ 风水宝地” , “ 地高土厚” , 在当时看来是修筑帝王陵 分布在渭河北岸咸阳原址缺实有着神秘的故事……
关中是陕西省渭南市潼关以西到宝鸡市宝鸡峡以东的地区,即现在的西安市、铜川市、宝鸡市、咸阳市和渭南、杨凌一代地区。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夏、商、周、秦、汉、唐是其代表王朝,它们在这里留下了无尽值得记忆的历史故事。留下来的古迹遗址最多也最有开发价值,汉唐时代的中华文化包容并蓄,名扬海外,政治,经济,人文,思想,社会方面总体上保持着向上的拼搏志气,充满着朝气。在穿越千年的目前看来,它们依旧焕发着生生不息的活力,没有随着时代过往而退色,每一个在游览陕西历史博物馆,昭陵博物馆,茂陵博物馆之类的博物馆游客都会因为场馆中的丰富遗址文物而惊讶,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文物艺术品,更是印证时代精神的丰碑。
谢头条!关中地区大部分帝陵,都选择在渭河北岸,主要是古人受风水思想影响太深。这种座北朝南、依势傍水、两翼展开、雄居平原、并且隔渭河与都城长安相望,充分体现了古人的风水思想。
风水起源西周,古称堪舆术,主要以易经中的阴阳和五行为基础,其核心思想讲求建筑与天、地和人的和谐统一,主要内容是考察住宅、墓葬等的选址、朝向和布局等的原则与要求等。
古代皇家(汉、唐)墓葬选址选在渭水北岸,因为这个地方南临渭水,北靠群山,水聚地气,山呈龙势,正合选址有龙势地气乃“吉壤"之地,有利于江山永固。
古人认为,墓葬风水好坏,不但关系先祖死后能否安身,还与后世前途命运有很大关系,故有人把后代多灾多难,霉运连连说成祖坟没有埋好,祖坟里冒气了。只有墓葬选择在风水好的地方,才能确保死后得到安息,又能庇护子孙后代和江山社稷平安无事。若土质土壤不好,不但保护不了子孙后代,甚至连自己也确保不了安身。
关中地区土厚水深,把帝陵选在渭水之北,群山之南,枕山依水,不论从阴阳还是从五行看,均是墓葬选址布局绝佳之地。一是这里距长安均不太远,不但有利于子孙祭祀,还有利于先祖灵魂永远保佑子孙。二是这里居高临下,可以俯瞰京城长安,能看清子孙后代一举一动,而且还可以防水,确保墓葬自身安全,不止因水冲走龙穴,跑了地气龙脉。三是帝陵位于渭水之北,群山以南,从风水上看,阳气十足,不是阴宅邪地,故能确保江山永固,子孙人丁兴旺不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渭河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渭河历史文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