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明确记载的牧野之战是

当年周武王征伐商纣,军队一夜之间就将殷商灭亡,而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周武王占领了商都“朝歌”;在“辛未日”,武王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了许多青铜金属,“利”就用这些金属为自己的祖先檀公制作了这件祭器,以此纪念先祖。当然,这段文字还有多种解释,但这种较为普遍认同;虽说字数不多,但凸显出的内容却非同小可,很明显这是在说“牧野之战”,因此这尊青铜器专家命名为“利簋”或是“武王征商簋”。

“利簋”的铭文中并没有明确说“牧野之战”发生在哪一年,专家又是如何证实的呢?为此专家还进行了“碳14测年”,结果为公元前1050——前1020年;同时“利簋”记载的很清楚,“牧野之战”是发生在某年“甲子日”早晨,此时正值“岁星”中天,为此天文学家也参与了相关鉴定,最终得出“牧野大战”是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我们从一件青铜器讲起,利簋。是陕西博物馆里的珍藏的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是一件复制品,而真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

簋是一种青铜器,本来是一种食器,后来随着礼制的发展成为了一种礼器,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而利却是一个人,在利簋的铭文中有记载,周武王讨伐纣王胜利之后,就开始给各大臣论功行赏了,利在这场战役中干了不少活,出了不少力,所以周武王给利赐了很多铜器、锡等宝贵的金属,利就用这些东西铸作了簋,来纪念自己的先祖。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牧野之战是真实存在的。

牧野之战的时间判定

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0年,是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著名战役。事实上,牧野之战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时间判定,历史学家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争议。一般认为,该战可能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晚期,也可能在战国时期的初期。

如何评价商周牧野之战,历史上牧野之战有何历史意义

牧野之战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超,确立了西周的建立,为西周时期的乐礼文明的全胜开辟了道路,牧野之战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牧野之战为古代的军事思想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牧野之战的成语

倒戈相向 武王伐纣,攻于朝歌。纣王急召大批奴隶进行抵抗。武王大军兵临城下。

商奴隶军自知不敌,且均痛恨纣王的横征暴敛的统治,纷纷掉转兵戈攻向后方的朝歌城。

前徙倒戈,攻于后以北。《尚书武成》 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周武王如何做到以少胜多的壮举

该问题大致可以用以下三点来回答。我们就用三个方面的对比,来浅析周武王为何能战胜商纣王吧!

一、内政对比

周国苦心砺志,经过了文王和武王这两位贤王的经营,周朝变得兴旺发达起来。呈现出了君臣合、官民合、內外合的“三合局面”,使得国家日渐昌盛,渐渐形成了崛起之势!

而商纣无道,不纳忠言且任意诛戮大臣,并以残暴的手段盘剥和镇压人民的反抗与不满。使商朝呈现出君臣分、官民分、内外分的“三分局面”,加剧了商朝危机的严重性,也使得商朝衰亡之势己难挽回!

二、外交对比

由于周国的对外政策适应实际需要,各项制度也比较务实。所以各地诸侯及方国们,大多都因受到了周国行“仁政”的吸引,而亲附于周国。这也是周国虽小,但却能取得对天下三分之二的影响力的根本原因!天下大势在周,而不在商。

而商纣对外实行的是盘剥聚敛的“暴政”,更兼为了扩张势力范围,商朝从未停止过对外用兵,即使到了危机四伏的纣王时代,还在持续着对东夷部族的战争。长久已往,除了少数方国誓死效忠商朝外,其他诸侯多生背商从周之心。因此而导致商朝的内外危机,也随着人心的背离而加重。

三、时机对比

周武王在发动打败商纣王的牧野之战前,早就做一切准备工作。并且串联了许多诸侯,使得他们呼应周国的造反行动,并且派兵参加到了实际作战当中。因此周国名为主动进攻伐纣,其实际乃是深入商朝腹地安营扎寨,屯兵等待商纣被动出击而已。所以战争的主动权在周,而不在商。商朝名为强大无敌,但在此战中实际上是极其被动失利的。

而商纣王朝完全没有料到,一向恭顺的周国会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一举深入到了商朝腹地。而此时的商军主力却仍在讨伐东夷,因而国都空虚。纣王在惊慌失措之下,只得紧急武装了几十万奴隶企图对抗周军!无奈因人心混乱,而导致几十万人成了乌合之众。因此被万众一心的周军一冲即垮,所以被迫阵前起义反攻商纣,最后帮助周国灭亡了商朝!

以上就是在牧野之战中,周之能胜,而纣王失败的原因所在了——这只是个人分析,如有不同见解欢迎互相探讨!

青铜器明确记载的牧野之战是 - 华夏历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著名牧野之战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著名牧野之战故事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青铜器明确记载的牧野之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