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人口大迁徙的原因都有什么
五胡乱华
由司马家族建立的晋朝历经五十二年之后,出现了八王之乱,这一后果直接导致了西晋王朝的土崩瓦解,更给汉族人民带来了几乎灭种的后果,由于政策失误让边境少民不断迁入内定并且生根。趁着晋朝的内乱,胡人趁机起兵作乱,北方汉族百姓被屠戮殆尽,女人孩子直接被充当成军粮,只有一部分汉族人民南迁得以生存,这是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迁移。
湖广填川
满清部落入关之后颁布了臭名昭著的剃发令,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无数人因此都死在了满清的屠刀之下,四川自古以来就是民风彪悍之地,满清在攻击四川地界之时也是吃尽了苦头,最后发展到每攻一城就屠尽当地所有百姓,等攻下四川的时候整个川蜀之地已经十室九空。康熙年间为了填充缺失人口康熙下令让湖广百姓强行迁移四川,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便把屠杀罪名推到了张献忠头上,可谓是无耻之极。
PS:每一次的大规模迁移不是因为天灾,而是在于人祸,这些边境蛮族给中原这块土地带来了太多不幸。
中国古时百姓的乡土、家庭观念甚重,只要日子还过得去,是不愿意背井离乡的。因此大规模的人口迁移都是出于无奈。
历史上的几次人口大迁移,主要有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湖广填四川等,多为谋生、避难、或是国家的强制迁移政策。
闯关东
满清入关后,政局尚不稳定,人口区区百万,其中还有很大部分是汉人,与明朝上亿规模的人口比起来,百只其一。贪天功拿下了明朝江山的清统治阶层,初时还是惴惴不安的,于是东北就被作为最后的退路,予以封禁,不允许中原人口迁入。
但随着清中期的人口大爆炸,土地粮食资源吃紧,而反观祖地东北,地极广民极少,于是便鼓励中原人口迁入开荒。
第一阶段主要是移民到辽宁境内,山东人口迁移到大连、丹东。其他省份大多迁移到辽西、辽北。
移民东北的政策一度叫停,但到了清晚期,日俄势力逐渐深入东北,为了巩固边防,清政府着手移民实边。另外清末黄河多灾,失去土地无以谋生的农民,大量涌入东北,此时的迁移范围已经到了黑龙江,覆盖东北全境。
因此闯关东的原因一是清廷的需要。二是逃荒、谋生计。
走西口
走西口,口一般认为指的是山西杀虎口,明朝时为长城边塞,还有陕北府谷口,河北独石口,目的地是蒙古地区。
同样是清朝人口急剧增加,造成的土地紧缺矛盾,大量人口出“口外”进入蒙古谋生,人口来源集中在晋北、陕北、河北。最多的是来自山西的人口,山西入蒙主要路线一是经朔州杀虎口出关,另一条是经大同由张家口出关。因此蒙古地区受晋文化影响最深。
当时晋商是全国闻名的一支重要财团力量,商队、票号遍及天下,将内地货物流通到蒙古各地和俄罗斯,这段经历电视剧《乔家大院》有详细描述。
下南洋
下南洋尤以福建广东人口为多,占总迁移人口95%以上,南洋泛指今东南亚地区。
原因也是赚钱谋生,是民众们自发性的活动。如今福建、广东的沿海地区遍布侨乡,著名的如泉州、潮汕等,现在遍布全球的华人已达五千万之巨。
湖广填四川、湖广填陕南
四川常年战乱,南宋时抗金、抗蒙,四川都是重要战场。到了明末时张献忠盘踞四川,人口损失一半,等满清到来后,又是一场浩劫。兵杀匪,匪杀兵,满杀汉,汉杀满,四川百姓一直没消停过,
据统计,南宋时四川人口一千万,清初康熙时境内统计人口只剩9万口。上任的清朝官员兴冲冲的来到天府之国,满眼看到的残垣断壁、千疮百孔。
由此清廷鼓励外民入川,凡入川者,土地天亩为永业,这可是永久大产权,对于视土地为天的农民们,极具诱惑。同时还颁布了户籍、赋税等优惠政策,开荒者五年起征税,永不加赋。
移民来自全国十多个省份,湖南湖北河南江西两广,但数量以湖北、湖南最多,因此惯以“湖广填四川”命名此次人口迁移。
而陕南地区亦因为战乱,凄惨境况不下四川,“湖广填陕南”也是填四川的后续。移民多来自湖北湖南两省,著名的有长沙吴姓,至今仍为陕南第一大姓氏。
此次人口大迁移,是有清政府的意志引导的,或政策鼓励,或强迫。因此如今的四川,是个移民省份,本土川人已经极少。
中国古代历史人口大迁徙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主动型,无论是躲避战乱(避凶)还是谋求发展(趋吉)。
1.1、永嘉之乱、靖康之乱发生后中原民众为躲避战祸纷乱南迁。
1.2、闯关东、下南洋等民众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与经济生活。
2、被动型,无论是官方组织的移民实边还是移民填省。
2.1、移民实边:历代中央政权采取的移民实边大多就是『屯垦戍边』,一方面派驻军队前往边境战略要地,既执行军事任务,也参加屯田,同时也将内地百姓移往边境地区,开垦耕种,为军队提供军粮与财政支持。
2.2、移民填省:因为战乱造成某些地区人口大量减少,十室九空,中央政府从没受到战祸较少、人口较多的地区迁移百姓前往上述地区,这有包括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内的明初大移民,有发生在清朝的湖广填四川这一大规模移民,等等。
上述主动型与被动型相对而言,主动型中有因为兵火战乱、生活困顿不得不如此的因素,被动型中有被动迁徙者本人到新天地去求生求发展的因素。
能称得上人口大迁徙的。除了政府行为,有组织移民垦殖,充实扩张彊域之外,那就是战乱爆发,民众大规模迁徙避祸。
秦汉开河套,经略西域,满清时据说还有个以湖广之民充四川,都属于政府有计划的开发性移民。
西晋八王之乱,中原猛将精卒尽丧于内耗之中,各引胡骑助战,然后引发五胡乱华,皇室出逃,汉家衣冠南渡,这估计是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自北向南的、有组织与自发性并行的人口迁徙。
还有金灭北宋,战乱四起,人命如草,官民争相南逃,南逃规模之大,也不亚于五胡乱华时。
时至今世七十年代前时,南方农村中,有诸多村上,家中重要器物之上写户主姓名时,还要习惯性的加上祖籍郡名,如颍川、扶风、天水、太原等等,我等幼时,亲眼目睹。祖父辈凡家中添置一物,必然先写上祖籍郡名,然后自己姓名。老人曰:世代如此。此乃群众自有传承之道啊...
故而,史上所以人口大迁徙,无非二事。一为开彊拓土。二为躲避战祸。
气候,政治中心,战争和自然灾害是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
自秦汉以来关中地区都是人口最为稠密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黄河流域是经济重心。因为秦朝国都在咸阳,西汉在长安东汉在洛阳隋文帝时期在大兴城也就是长安,隋炀帝在洛阳,这里有政治中心带来的经济繁荣,当然也是有关中平原农业发达的缘故,这里的母亲河就是渭河。
关中多繁华呢?《史记》中说:“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天下十分之三的人口十分之六的财富都在关中。
西晋之后就是五胡十六国,这个时期不想多说,这段时期造成了人口的南迁。
唐朝恢复经济和人口,北方还是很活跃直到安史之乱再次人口迁移。
安史之乱的主要判乱地点就是山西,陕西河南等地,人民苦不堪言,而相比之下长江中下游就没有受到战乱的波及,人们为了躲避战乱就只能大迁移。从杜甫的三吏三别就可以看出当时的人民有多苦了。
《石壕吏》中学的时候我们还学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唐朝之后就是五代十国,战乱总是在北方最盛,南方总是要安稳一些,由于北方内乱、胡族南侵与天灾不断,南方政权在人口、经济、文化与科技方面皆胜于位于北方的五代及其它割据政权。即使到了宋灭南唐的时候南唐还是经济非常繁荣而且抵抗也没那么激烈,人民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兵灾。
到了宋朝也是如此,不管是西夏,辽还是金,总会去中原地区打打秋风,靖康之后人口迁移更为厉害,北方实在是有点惨。
明朝终于定都北京使北方稳定下来,这时候山东,陕西河北等地都慢慢的发展了起来,虽然明末清军也经常打秋风但终归没有过破大城的记录,印象中只有一次攻破了济南城,这是明朝灭亡前攻破的唯一一座大城市。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都是在陕西河南山西四川,南直隶百姓即使没有田地做工但是商业发达的多,做工也能够活下去。
天灾,人祸多见于北方,长江虽然水流量比黄河大但是温和很多,黄河决堤一发不可收拾,我听我爷爷说我祖上也是乾隆年间从山西迁到安徽去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三分钟看完中国历史变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三分钟看完中国历史变迁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