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绳历史详细讲解
冲绳的名字来源于其所在的岛屿——冲绳岛。
据说,"冲绳"一词起源于琉球王国时代,最早是作为城市"察象地"所在的地域称谓。
后来,这个称谓扩展到整个冲绳岛上,成为了岛屿的名字。
而"冲绳"二字的具体含义,有许多种不同的说法,比如说它源于本地的方言、琉球的古称等等。
无论如何,冲绳作为一个独特而美丽的地方,其名字也是充满着历史与文化底蕴。
小岛的历史背景资料
《小岛》的创作背景:
源于陆颖墨的一次西沙之行。行船途中风浪巨大,海军战士们一边克服晕船的症状,一边继续行驶;驻岛战士们在恶劣的生活条件下,艰苦奋斗、保卫祖国的这一幕幕都深深触动着他。陆颖墨将祖国西沙、南沙众多岛屿上的军旅生活浓缩于小说中的这座“小岛”上,让读者了解一个真正的军人情怀。
海岛以前的名字叫做什么
历史上海南岛有三种古称:珠崖、儋耳、琼台。
据文献资料介绍:“珠崖”源于“郡在大海崖岸之边,出珍珠”,故名“珠崖”;
“儋耳”源于海南岛古部落的绣面习俗(在脸面上刻上花纹,涂以颜色,耳朵上戴有装饰用的耳环而下垂),因而得名;
“琼台”源于“境内白石有琼山,土石皆白而润”,宋神宗熙宁年间琼州置琼管安抚都监台,遂称为琼台。
海岛棉种植历史
1792年,英国殖民者从西印度群岛的多巴哥岛,将一种名叫“海岛棉”的棉花带回伦敦,在当时的纺纱水平下,纺出了278 English count of yarn的纱线,如果按照现在的英制棉纱支换算,约等于164支,就是现在的纺纱水平,164支也是高难度啊,姑且就按以前的English count of yarn 与现在的英支不同。
而价格上,这种“海岛棉”的售价是20金币/磅,是当时普通美国棉花的400倍。
三垟湿地文化历史
生态现状
三垟湿地被开发农用已有数世纪。目前陆域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70.9%,水域面积仅占区域总面积的29.1%。陆域的47%为人工栽种的瓯柑,15.2%为城镇建设用地,其他农业用地、撂荒地、水塘等占37.8%。水域中50%以上的区域设有养鱼的网箱。
区域自然植被以及各种生物种类较为单一,生物多样性水平较低。全年共记录的高等植物有150余种,其种40%为栽培物种,野生种类则以禾本科、菊科、唇形科和蓼科杂草为主,基本没有湿地植物生长;鸟类30余种,鱼类10余种,而且基本上以人工放养的白鲢、鲤鱼为主。其他土壤动物、底栖动物以及昆虫等生物类群的种类、数量都为自然湿地的10-30%。
从全年调查分析的结果来看,区域环境条件除大气、土壤质量目前尚好外,区域水环境质量严重受损,整体水质属于劣Ⅴ类,氮、磷、重金属等指标严重超标。其污染源主要为温瑞塘河河水的流入,以及区域中居民的生活污水和工业企业的生产废水的排放。
综上所述,由于长时期的垦植,三垟湿地是已基本丧失原始湿地属性的湿地生态系统。
城市之魂
三垟湿地保护价值远远超越了旅游观光和直接的经济效益。根据国际《湿地公约》所言,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价值,还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功能。三垟河网湿地对于温州来说,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专家认为,如果大罗山是温州城市之肺的话,三垟湿地则是“城市之肾”,是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素,也是未来城市提高竞争力的优势之一。三垟湿地和大罗山公园作为“绿心”保留,将进一步强化“山水城市”特色,为温州城市增添灵性,为市民生活提供优美空间。
湿地的存亡
目前,三垟湿地正面临着工业污染的威胁,昔日清澈见底的河水出现大面积污染,已局部变红、变黑、变臭。尽管三垟街道投入2000万元疏浚治污、但现在三垟水质均在Ⅲ级以下。三垟街道的五金电镀、无纺布工业和生活污水都在侵蚀着原本清纯透明的三垟水体。
更为可怕的威胁,是用地和水体存在着被大量蚕食的危险。许多人对三垟湿地虎视眈眈,一些部门已提出征用要求,三垟湿地存在被大量蚕食的威胁。三垟湿地距新的城市中心区仅2公里,已成为城市快速增长的前沿地带。三垟湿地作为“城市之肾”亟待保护。加强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发挥湿地的生态效应,使三垟湿地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海岛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海岛历史文化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