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又称潍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在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为潍坊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郑板桥

郑板桥(1693 年-1765 年),名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 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诗、书、画被誉为“三绝”,他的画作以竹、石、兰、菊等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富有诗意,他的书法则以隶书、楷书、行书等为基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被后人称为“板桥体”,郑板桥的文学成就也很高,他的诗歌、散文、小品等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刘统勋

刘统勋(1698 年-1773 年),字延清,号尔钝,山东诸城(今山东高密)人,清朝政治家、军机大臣,首席军机大臣刘墉的父亲,雍正二年(1724 年)中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猝逝于上朝途中,乾隆皇帝闻讯慨叹失去股肱之臣,追授太傅,谥号文正。

刘统勋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清正廉洁,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进谏,深受乾隆皇帝的器重和信任,刘统勋的军事才能也很高,他曾参与平定大小金川之战、平定准噶尔部之战等重要战役,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介祺

陈介祺(1813 年-1884 年),字寿卿,号簠斋,晚号海滨病史、齐东陶父,山东潍县(今山东潍坊昌乐)人,清代金石学家、收藏家,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

陈介祺是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和收藏家,他的收藏以青铜器、石刻、书画等为主要内容,数量众多,品质极高,他的著作《十钟山房印举》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部集大成的古玺印谱,对后世的金石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莫言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 年 2 月 17 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河涯乡平安庄(现为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大栏平安村),中国当代作家。

1981 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1984 年,因发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1986 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小说《红高粱家族》引起文坛极大轰动,1987 年,担任电影《红高粱》编剧,该片获得第 38 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1988 年,《红高粱》获得中国首个世界级文学奖——茅盾文学奖,1993 年,出版长篇小说《酒国》,1996 年,出版长篇小说《丰乳肥臀》,1999 年,出版长篇小说《红树林》,2001 年,出版长篇小说《檀香刑》,2003 年,出版长篇小说《四十一炮》,2006 年,出版长篇小说《生死疲劳》,2009 年,出版长篇小说《蛙》,2011 年,凭借《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9 年,创作小说《等待摩西》,2019 年 11 月,与王振共同创刊《两块砖墨讯》,2020 年,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

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他的小说多以农村生活为背景,描写了农民的苦难和挣扎,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莫言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王尽美

王尽美(1898 年-1925 年 8 月 19 日),原名王瑞俊,又名王烬美,山东省诸城市枳沟镇大北杏村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山东党组织早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1918 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期间积极投身五四爱国运动,1920 年 3 月,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后,被发展为外埠会员,同年 11 月,与邓恩铭等发起成立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1921 年春,发起创建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同年 7 月,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山东区支部书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分部主任,1922 年 1 月,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7 月,在上海出席党的二大,同年 11 月,在山海关领导建立党组织,1924 年 1 月,参加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2 月,任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1925 年 1 月,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四大,8 月 19 日,因肺病逝世,年仅 27 岁。

王尽美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他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思想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是潍坊的部分历史文化名人,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为潍坊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精神和思想,也将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进。

潍县历史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