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在中国南方,清明节的习俗与北方有所不同,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南方清明节的习俗吧!
踏青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放风筝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祭祖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清明节本属“祭祖节”,在后世发展演变中才被冠以“鬼节”之名,古时人们祭祖是为了感恩祖先,并祈求祖先的庇佑,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祭祖的意义逐渐淡化,而清明节踏青、插柳等习俗则逐渐兴起。
吃青团
青团是江南地区的传统特色小吃,青色,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清香,青团是在清明节吃的一道传统点心,据考证青团之称大约始于唐代已有 1000 多年的历史,每逢清明几乎都要蒸青团,古时候人们做青团主要用作祭祀,虽然青团流传千百年,外形一直没有变化,但它作为祭祀品的功能已日益淡化,而是成了一道时令性很强的小吃。
吃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喝艾酒
在浙江部分地区,人们于清明的前一天采艾、挂于门楣、悬于堂中以防蚊虫,还将艾草扎成束,染成红色插于髻旁,或剪碎插于瓶中,用以辟邪驱瘴,民间认为艾草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间挂艾草于门上,相沿成习,遂成端午风俗,艾草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干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吃鸡蛋
在我国一些地方,清明吃鸡蛋,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一样重要,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据相关专家介绍,清明吃鸡蛋习俗,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古人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并涂上各种颜色,称“五彩蛋”,他们把这些五彩蛋投到河水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争捞、剥皮而食,食后便可清热明目,现在清明节吃鸡蛋象征圆圆满满,在清明节这天,人们一般煮鸡蛋、蒸鸡蛋糕,不少地方还在煮鸡蛋时加上缅桂花,吃起来更加清香爽口。
就是南方清明节的一些习俗,这些习俗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祈愿,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让我们一起感受春天的气息,缅怀先人,珍惜当下,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