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漫长岁月中,剑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武器和工艺品,各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剑的名称和特点,这些名称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也展现了剑的制作工艺和艺术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

1、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楚墓群中,剑通高 55.7 厘米,宽 4.6 厘米,柄长 8.4 厘米,重 875 克,剑身有黑色菱形暗纹,正面镶蓝色琉璃,背面镶绿松石花纹,剑首为圆箍形,内有 11 道同心圆圈,越王勾践剑体现了当时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2、吴王夫差剑:春秋晚期吴国青铜器,剑身宽 5 厘米,剑首为圆箍形,内有 10 道同心圆圈,剑身近格处有“吴王夫差自作用剑”八字铭文,吴王夫差剑装饰华丽,制作精美,是春秋时期吴国青铜剑的代表作。

秦汉时期的铁剑

1、秦剑:秦剑的剑身窄长,呈柳叶形,表面有黑色菱形暗纹,秦剑的制作工艺精湛,剑身经过多次折叠锻打,提高了剑身的强度和韧性,秦剑的长度一般在 80 厘米至 95 厘米之间,最长者可达 115 厘米,秦剑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冶铁技术的重大进步。

2、汉剑:汉剑由剑身和剑柄两部分组成,剑身有脊,两侧有刃,前端收聚成锋,汉剑的制作工艺在秦剑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剑身采用百炼钢技术,表面经过精细打磨,呈现出光亮如镜的效果,汉剑的长度一般在 90 厘米至 110 厘米之间,最长者可达 140 厘米,汉剑的出现,使中国的剑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隋唐时期的唐刀

1、唐刀:唐刀为军队战刀,最大的作用就是作战,其制作工艺严格,选材精良,唐刀有四种,分别是仪刀、障刀、横刀和陌刀,唐刀的刀型源自汉环首刀,又吸收了魏晋刀、隋唐刀和日本刀的特点,其刀身笔直,刀脊有弧度,刀刃锋利,唐刀的制作工艺和艺术价值都很高,是中国刀剑史上的巅峰之作。

2、七星剑:七星剑是唐代的一种宝剑,因剑身上有北斗七星的图案而得名,七星剑的剑身修长,刃部锋利,剑柄处有七星图案,装饰华丽,七星剑是唐代皇室的佩剑,也是唐代剑术的代表作品。

明清时期的宝剑

1、龙泉宝剑:龙泉宝剑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两千余年而不衰,其传统锻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宝剑以“坚韧锋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纹饰巧致”四大特色而著称。

2、湛卢剑:湛卢剑是春秋时期铸剑名匠欧冶子所铸名剑之一,据《越绝书》记载,公元前 496 年, 越王允常恳求天下第一铸剑大师欧冶子为己铸剑,欧冶子奉命之后,带着妻子朱氏和女儿莫邪,从闽侯出发,沿闽江溯流而上,来到了山高林密海拔 1230 米的湛卢山,这里发现了铸剑所需的神铁(铁母)和圣水(冰冷的泉水),欧冶子在这里住下后,辟地设炉,用了三年的时间,终于炼成了。“剑成,观其状,巍巍翼翼,如高山之耸,巍巍乎湛湛然,如流水之波。”,故取名“湛卢”。

3、鱼肠剑:鱼肠剑,也称鱼藏剑,据传是铸剑大师欧冶子为越王所制,他使用了赤堇山之锡;若耶溪之铜,经雨洒雷击,得天地精华,制成了五口剑,分别是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和巨阙,鱼肠剑是专诸置匕首于鱼腹中,以刺杀吴王僚,故称鱼肠剑,是为勇绝之剑。

中国历史朝代的剑的名称不仅是一种文化符号,也是中国刀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和刀剑文化的发展,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中国历史朝代剑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