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章现代生活感悟?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道德经第三章现代生活感悟,道家对生活幸福的感想句子

感悟:

不推崇选举有德有能地贤才,世人就不容易争强好斗。社会上有争强好胜的现象,争的不是别的,争的就是名,为什么要争名呢?实际就是为了表现自己,获得虚荣,拥有个人成就感。

不把稀有难得的东西定价贵重,世人就不容易偷盗东西。社会上会出现偷盗的现象,必然是有了贵重的东西,才会去偷盗。如果许多商品都不值钱,小偷也不会有偷盗的想法。

不见可欲,欲并不是欲望的意思,而是指满足基础的生存生活需要,以外的东西就是欲。不明显展示,炫耀那些在满足生活生存基础需要以外的东西,就会让世人的心灵美好,不迷乱。

社会之所以复杂,就是因为世人争名,争利,争欲的乱象导致的,所以老子指出社会复杂的根源。但是社会这种状态能够改变吗?老子的时期肯定是无法改变的,从古到今,这种现象也不可能改变。老子自然很清楚,很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提出了解决的办法。所以老子紧接着谈到,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因为社会的现象无法改变,所以聪明有德的世人要根据这个现象,采取办法,进行解决。

那么世人应该采取的办法就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句话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把这句话改为,实其心,虚其腹,强其志,弱其骨。心主要指人心的欲望思想,实其心,简单的讲就是想得太多。腹,容易错解为吃饱食物,实际上这里指的下焦丹田之气。志指的是人的理想壮志。骨,指的身体健康。联系起来理解就是世人应该想得很多,不需要强壮内气,应该拥有大志向,不需要拥有强健的身体。

儒家与道家思想的深远影响感悟?

1、道家主张要顺应其发展规律,尊重自然界一切生物的自然属性,让其自然得到发展,不去人为的改造干扰。

现代的可持续发展观,就是一种道家尊重自然的思想的一种延伸,一种具体化,把道家自然的思想实体化。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正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出发点,倡导人们更加热爱自然、回归自然,希望人与自然在和谐相处的环境中共同发展。

2、道家并不完全反对人有私利,但主张要适可而止。

道家的这种思想在现代解决人生问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上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人们要满足欲望,是为了寻求幸福快乐。但是他们力求满足的欲望太多,就得到相反的结果。此观点直到当今社会还是很受用。

二、儒家思想的影响

1、儒家的道德伦理学说是儒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及发展有其深远影响。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儒家的众多关于“孝”的论述,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今社会更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2、儒家的教育思想更多的是一种道德教育,对当代人的价值在于思想价值观的修正。

“有教无类”的思想可以说是最早的平等教育主张。这种思想对于解决今天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应当有借鉴意义。

总之,道家人生哲学的差异和互补,迥异成趣,交相辉映,以其博大精深将永远闪耀在中国传统哲学灿烂的文化星空里,也将影响于当今乃至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