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致诸弟原文及译文?

原文:

字谕纪泽儿:

八月一日,刘曾撰来营,接尔第二号信并薛晓帆信,得悉家中四宅平安,至以为慰。汝读《四书》无甚心得,由不能“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朱子教人读书之法,此二语最为精当。尔现读《离娄》,即如《离娄》首章“上无道揆,下无法守”,吾往年读之,亦无甚警惕;近岁在外办事,乃知上之人必揆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

若人人以道揆自许,从心而不从法,则下凌上矣。“爱人不亲”章,往年读之,不甚亲切;近岁阅历日久,乃知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此切己体察之一端也。

“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意测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浡兴。

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谓“‘鱼跃于渊’活泼泼地”;庄子言“‘濠梁观鱼’安知非乐?”此鱼水之快也。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之句,苏子瞻有《夜卧濯足》诗,有《浴罢》诗,亦人性乐水者之一快也。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

尔读书易于解说文义,却不甚能深入,可就朱子“涵泳”“体察”二语悉心求之。邹叔明新刊地图甚好。余寄书左季翁,托购致十幅。尔收得后,可好藏之。薛晓帆银百两宜璧还。余有复信,可并交季翁也。此嘱。

父涤生字 咸丰八年八月初三日(取材于《曾国藩家书》)。

译文:

字谕纪泽儿:

八月初一,刘曾撰来到军营,带来了你的第二封信和薛晓帆的一封信,得知家中四宅都平安无事,心中感到十分高兴。你虽然在读《四书》,但却没有什么心得体会,原因是不能作到“虚心涵泳,深切体察”。这两句话说的是朱子教人读书的方法,而且最为精辟。你现在读《离娄》,就应当用心体会,就应当像《离娄》第一章的“上无道揆,下无法守”。

曾国藩遇事刚强的句子?

曾国藩自幼便受到祖父“做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的训导,所以,曾国藩的文章大多以“倔强”二字贯穿其中。

正是他的这种性格,让他在京做官期间,与那些名气大、地位高的人争斗,甚至批评其咸丰来也毫不留情面。毫无疑问,这种性格在官场这个大染缸里肯定不讨好,因此他也经常成为舆论讽喻的中心,遭到同僚排挤,历经挫折。

人在经受了现实教育之后,往往都懂得变通。曾国藩也不例外。

他在秉承祖训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体会总结出:只有刚柔相济,才能达到自立自强的目的。就像人一样,不能只有骨架,还得有血肉,这样才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体,才会有光彩照人的生命旅程。

血肉相当于柔,代表了人的生命力;骨架相当于刚,代表了人的姿态。柔,用在为人处世上;刚,用在做事业上。这样,人不仅有了生命力,还有了生命的长度和宽度。

庄子在《山木》篇中讲到了东海有一种“意怠”的鸟,这种鸟非常柔,飞行的时候它不在前面也不在后面,吃食的时候,也不争抢,只吃其他鸟剩下的食物。所以,它受不到其他鸟的排挤,也受不到鸟群外的伤害,终日悠哉,远离祸端。

这也许就是中庸之道,或许为很多人不喜。

曾国藩家书致诸弟原文及译文_曾国藩遇事刚强的句子 - 句子网

在曾国藩看来,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柔是手段,刚是目的,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实现真正的自立自强,这才是柔的实质。

曾国藩的柔,我们看到的不多,但他的刚,显而易见。

曾国藩常常写信给他的弟弟、子女们,认为曾家后代秉承了母亲江氏的刚猛气质,所以才有成就。他进而认为,刚直二字“功业文章,皆须此二字贯注其中,皆从倔强二字做出”。

说到曾国藩的刚,大概说不尽了,他的刚用在做事上,文章、修身、日记、领兵打仗,过世百余年,依然被人们所称赞。

他的柔用在了为人处世上,他提拔、举荐、培养的人才数不胜数。整个湘军系统中位至总督者15人,位至巡抚者14人,其他大小文武官员不胜数,至交好友也说之不尽;功高震主却能安然身退;他的家庭教育也做得不错,子孙后代无一庸人,从这些方面来说,他的柔也用到了极致

曾国藩家书致诸弟原文及译文_曾国藩遇事刚强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