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活到最高境界,一定是越来越安静”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不管年龄大小、活法各异,最高境界就是,不纠结过去,不担忧未来,认真活当下。
一格一物,每天做点踏实事,日积月累就是不修也在修心修余生。
年轻时胸怀大志,眼光高远,看不到近处。但心潮澎湃,觉得唯有成功才是丈夫。
一日一时很慢不差分秒度过,觉得日月还很长,挥霍浪费无损什么。蓦然回首已是中年,“耳畔但闻古人死,回头忽见少年多”。此时心生怨艾,怎奈岁月不饶人,也只能做做能做的事,过平静的日子。
女人上了岁数虽然身材保持的不肥不瘦,但地心吸引力太强,该有的都有了,脂粉再多出门还是不放心,照镜好几回。明智的人安静的生活,独处品茶,闲时旅行过想要的日子。
男人虽然不看重身材,但肚腹放不过你,这时最好清晨舞剑迎红日,晚间读书看报看时事,不与少年争锋。
上班时工作比较清闲,闲来总有同事朋友相约打牌,周边游,大多时比较懒不想参加,但难却盛情,也玩也出游。前年退休以后,退了单位群退了同学群,干脆一股脑退了所有群,微信没动静,家里装宽带有套餐电话卡,刚好也换了号码,简直是空屋寂静听钟鸣,花花草草也开始摇头摆尾。
上班时爱人做饭,很少下厨,退休了下厨烧饭,厨艺天天见长,爱人真假难辨的表扬听着也洋洋得意。偶尔有相约游玩,开心了去,懒了就拒绝。心无聊了就背起背包说走就走,火车大巴牛车都坐,遇到好谈的人聊聊天,遇到雨天风天酒店待着听雨听风,也不心急。从来不参团,也不组团,两个人两个背包便是一月半月在路上,真心好。
回家除了买菜下楼,遇到邻居打个招呼,剩下的就是独处的静怡,爱人写作,我烧饭,伺候花草伺候屋子,看看书看看头条,一天就这样平静下来。
没觉得与世隔绝,也没觉得心烦无聊,静下心来生活,不羡慕别人几套房,不用勉强被别人问询不如意,真好!还学会了补书,哈哈。
静是一种状态,有两种形式。
首先是心静。修练到一定程度的,就是那修到最高境界的修练者,会达到心灵平衡安定,不再起波动,少欲无求的所谓静丶禅丶定丶空的境地。这种情况我相信在位的大多都做不到,我们的压力太大了,我们的欲求太多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啊!除非你不再进取,除非你涌流急退,否则是没法与现在的快节奏相容的。
其次是身静。
身静是一种表面现象,其实是身静而心不静。表面上是波涛不起,而内心心潮
彭湃,暗流涌动,是一种智者的行为,阴险的谋略。於无声处听惊雷,就是这种现象的集合形式。
静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即是最高境界的静,也不是一谭死水,而是专注一种特定意识的静。如佛教的弹定静,就是要进入一种非想非非想的境界,就是我的开玩笑时常用的那句话,你又想入非非了吧!
修到这种程度的绝对不会故意去惹事生非,而惹事生非的就是还没修到那种程度。
谢谢邀请。我认同这句话。我理解的安静是自己的话少了。而自己的话少了意味着以下几点:
1. 斟酌得更多了,该说的不该说的,权衡一下,可能就不说了。
2. 听的多了。能静下来听他人讲的人,就是到达了一定境界的人了。
3. 明白了很多事儿以后,就不发表什么意见了。
4. 不再强求他人认同自己了。
一般能有以上表现的人,已经是活明白,活到一定境界的人了。
而相反的,话多的人,其实无非是要表现,要说服,要他人认可。才会说很多话,其实这些话有多少有用?有多少能被他人听进去?非常值得怀疑。
活到一定境界的人,已经不在意他人的想法了,也不在意自己是否被认可了。这样的人,会很安静。也是智慧的表现了。
而正是这样安静的人,一旦发言,反而会比说个不停的人更有力度和影响力。
传说一个博物馆被盗了,丢失了10件珍贵的文物,好在一枚珍贵的钻戒没有被盗。警方经过多次努力也找不到线索,迟迟不能破案。这时,一直很平静的博物馆馆长却提议让电视台采访他。记者问:请问这次失盗共丢失了多少件文物?馆长答:共丢失了11件文物。记者问:这些文物都很珍贵吗?馆长答:是的,都很珍贵,特别是一枚钻戒价值连城!时隔不久,警方就查到了线索,顺利地破了案。线索来源很简单,几个盗贼在斗殴时被警方抓获,而他们斗殴的原因竟然是互相猜疑,究竟是谁私藏了那枚第11件文物———那枚一直摆在馆内的钻戒。
安静,安字是一个宝盖头就是一个家,家中要有女人才算一个真正的家。顾名思义:一个家庭要有女人才会安静!试想一下,没有女人的家那是一个什么样?那个孤身男人肯定会四处拈花惹草,像一个猪郎倌一样到处嗅母猪,没人管教,不务正业,偷鸡摸狗,肯定是成不了大器;那些家中无妈教养的孩子肯定会招惹是非,不思进取,打架斗殴,长大充其量是个“搬砖”的料,甚至会走进牢房。一个国家如不宁静,战火连天,民不聊生,浮臊的社会,那将国之不国:一个家庭如不安静,天天吵闹,鸡飞狗跳那还是个家吗?大到国家也好,小到家庭也罢,最高境界就是一个字:静!
静是一种智慧,人只要知足,心静如水。我们生活在世俗里,虽然繁杂,浮华让我们难得安宁。静能还给我们一片湛蓝的天空,一方心灵静土!静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尊严,能帮助我们处理好周围一切事情。可沉淀浮臊,过滤浅薄!在突如其来的事件面前,能够沉着应对,从而化险为夷。对人生而言,学会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会让你懂得,一旦面前出现惊涛骇浪、乌云笼罩,焦虑、烦躁、苦恼非但于事无补;有时,还会使事情变得更糟,而恰如其分的静,能够让你稳住阵脚、挽回损失。静,真的很美,期待 兄弟姐妹们 在平静中生活,在安静中微笑!
我认同这句话。
人的最高境界是无我,是心灵与自然的融合,不在于外在的一事一物。超然而娴静。不纠结过往,不担心未来,因为浮华散尽,尘归尘土归土,没有什么可带走的。
无我的境界,看顺一切存在,一切自有其规律,顺着规律前行,不逆流而战,才是正解。正道沧桑,何须多论。
无我的境界,内心安静而祥和,悟透人生,无语苍穹。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怎样的心态和境界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自李白的《行路难》,是人在低谷的时候,勉励自己或别人,现在要坚定信念,卧薪尝胆,积蓄力量,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扬帆启航,逆流而上,达到人生目标。
要想“长风破浪会有时”,必须要韬光养晦,积蓄力量。”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奋斗是青春最美的底色,理想在奋斗中绽放,要想“直挂云帆济沧海”,必须要抓住自己的青春年华和准确的时机,等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心有余而力不足。
年轻人要咬准目标,奋力拼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不战则已,战则必胜,一战功成万骨枯。
我经常用飞鱼和蜗牛比人生的两个境界,飞鱼与蜗牛在大自然面前算不得强者,一个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一个是用脆弱的身躯顶起厚重的家,生活本没有太多的甜言蜜语,从早晨起来,每个人都要迎着太阳☀️坚定向前。
憋屈,除了憋屈还是憋屈
背景
公元742年,41岁的李白因受宰相贺知章和玉真公主的举荐,被唐玄宗召见进京,并受诏担任翰林供奉。但并没有得到唐玄宗的重用,反而被当做花瓶,还受到权臣的排挤,两年后被“赐进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你想想,狂傲不羁的李白怎么能受到了这份委屈。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相送,于是李白写下这首《行路难》。
那个憋屈,那个恨啊
李白是谁,是哪个“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侠客。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神仙。皇帝老儿把自己招来,就这样糊弄了二年,就把自己打发了,这难受不难受,这憋屈不憋屈。
朋友们来送自己,那皇帝老儿又得罪不起,能怎么办?
只能说两句俏皮话
一方面告诉朋友们,“我李白没事,我这么大本事,以后肯定没毛病的,会有大作为”;
一方面安慰自己,“这都是什么事啊,老子这么大能耐,你这老儿看不清,以后有你后悔的。”
也是绝望了,当什么官,做神仙去了
30岁之前,李白把当官当个屁,一点都不在乎;
30岁刚过,就觉得也不能这么一直浪荡下去,于是就想当个官试试;
于是,李白给唐玄宗献赋过两次,还通过结交一些达官贵人,力求能有出仕的机会。
李白没资格参加科考,只能靠这些门路了
经过大概十年的努力,终于经宰相贺知章和玉真公主的推举,得到这个机会,谁承想得到的确是这个结果。
你说气不气人,憋屈不憋屈。
李大仙人,太放纵
李白当个翰林,闹出的事情可不少
让高力士脱靴,这个大家都知道了。高力士是谁?虽是个内臣,那可是陪着唐玄宗夺取皇位的人啊;
让杨贵妃亲自喂他醒酒汤,杨贵妃是谁,那可是皇帝的宠妃啊。李白也因此获得了“文人轻佻”的名声;
还让唐玄宗亲自给他擦嘴,这是不是稍微有些放肆了。
你说让那些大臣们能看的下去吗?
所以,有这样的结果也算好的了。
我倒是觉得,那些大臣们还是比较有惜才之心的,不然不知道会怎么样对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