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话“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看
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我的理解是,做人要有理想志气,有骨气,不要总是依靠别人,依靠父母,没作为。要发奋努力,自立自信,自主自强。
做父母的过分溺爱儿女不好,往往会害了儿女。儿女被过溺爱宠爱偏爱,就不知独立拼搏,依赖性强,凡事多找借口,对儿女的成长发展是极不利的,应引以为诫。
过去,不讲计划生育,一般的都有几儿女,几兄弟姐妹,父母有偏好偏爱,对儿女会有偏心,于是又出现兄弟姐妹为争爱争利而不和等现象。兄弟姐妹间为多得父母利益而不顾同胞亲情,大打出手,勾心斗角,不择手段者大有之,++不藏铁,斤斤计较,如此不肯吃亏,不大气,目光短浅,气量狭小,是没有大作为大成就的。吃亏是福,兄弟姐妹间应多包容忍让,少计较,有胸怀,有眼光,别老盯着父母那一点点。父母生养了,是最大之恩,应奋发有为多报恩才是。所以,好男儿寄望分家饭,而应尽快自立自强最好,好女儿也不寄望出嫁时父母相赠的嫁衣嫁奁。没本事的,父母留下金山银也会穷,何况大多父母并无金山银山。还是及早消除依赖别人,依赖父母念头为好,一心一意发奋自靠,自信自立自强是最好。
农村的人们在劳动生活中总结出了很多经验,都是发人深省、启迪人生的。农村有句俗语“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一、好男不吃分家饭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农村人是自由生育子女的,平均一对夫妻一辈子能生5—7个子女。
因为子女多,家家生活不富裕。孩子们长大了,父母要给儿子花钱娶媳妇。大部分父母都是娶进一房媳妇,就分一次家产,然后让小两口出去另过。
因为过去的父母攒下来的家底儿不多,分给子女的财产也是随行就市。
我爷爷是中医,奶奶是裁缝。我奶奶生了9子女,其中夭折了3个,我父亲排行老大,身下有四个弟弟。
因为爷爷奶奶都是挣现钱的,所以他们的生活在过去过得相当不错了。
我父亲上个世纪40年代出生的,最小的叔叔是60年代出生的。
爷爷奶奶都是满族人,思想十分传统,所有儿子结婚后,都生活在一起。但是到了老叔结婚后,老婶思想比较前卫,不喜欢过这样的日子。
于是爷爷奶奶就给儿子们分家了,结果分家时候,几个叔叔婶婶就不顾手足之情,都想多分得家产。
三叔最不肯吃亏,最后他分到了他想要的田地;四叔也分到了他想要的房产;五叔也分到了他想要的家具……
只有我父亲什么也没争,父亲说:“好男不吃分家饭,我以后凭自己本事挣。”
后来,我父亲考上了教师的岗位,母亲凭着自己的勤劳双手,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过去有骨气的儿孙,从来不争老人的财产,讲究勤俭持家,抱着吃亏是福的心态,正所谓“碗边儿饭吃不饱人”。
二、好女不穿嫁时衣
就像《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娘家有钱,配送的绫罗绸缎、华衣美服、金银首饰等等不胜枚举。
过去的农村人,虽然没有王熙凤娘家那么有钱,但是在女儿出嫁时,还是会陪送一些嫁妆。
我的爷爷在过去曾经开了油坊、粉坊和饲养场,所以我姑妈结婚时,爷配送的嫁妆非常丰厚。
因为自己家庭条件好,嫁妆又那么多,所以姑妈在婆家比较有地位,更不会勤俭持家。因为她大手大脚过日子,影响丈夫也好逸恶劳。
结果姑妈几年就把娘家的“陪嫁”花光了,夫妻俩的日子越过越难,所以我们那里的老人常常耻笑她说:“好女不穿嫁时衣”。
意思就是说,会过日子的女人,不会靠着娘家人给钱过日子,而是靠自己勤劳双手去致富。
“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是一句十分有寓意的话。
农村老人告诉我们,一个有志气的男人,不会靠父母生活,不会盯着父母的财产。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不能做“啃老族”,不去“拼爹”,而是自立自强,努力奋斗创业,让父母过上好日子才可以。
有骨气的女儿,不会一味地依赖父母,不会希望着父母给自己更多嫁妆去生活。女人是一个家庭的风向标,要做一个治家有方的好女人。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就是说,父母把儿子养大了,也成家了,儿子应该有自主,自立,自信的能力了,应以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奋斗,打理好自己的家庭,不要和弟兄们争家产,要独立自主,不能啃老,应有一个男儿的志气。
好女不争嫁妆衣,爸有娘有不如自己有,好女子就不要去争陪嫁物品的多与少,也不要争彩礼,出嫁了,就要很好的相夫育子,勤俭持家,和丈夫齐心协力把日子过好。
谢谢邀请!“好男不吃分家饭”,意思是说好的男儿不靠分家的财产来生活,分了家以后,能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自己的新家庭经营好。否则,就是分个金山银山,也有吃完的时候。这个分家饭是指分到的财产。有的人,分了家,还去啃老;有的人,父母给多少,就拿多少,从来不争;还有的,父母给多少,而不一定拿多少,让一点给弟兄姐妹;还有的什么都不要,全靠自己,这是地地道道的一点也不吃分家饭了。“好女不穿嫁妆衣”,意思说好的女儿,在结婚的时候不全要娘家陪嫁的衣物。这里的嫁妆衣指的是陪嫁的东西,并不是单指衣服。以前闺女出嫁,亲戚们在喜事之前就来封礼了,封的礼有钱也有布料,钱,给父母了,布料呢,是给闺女的,有的闺女就把这些布料让给兄弟姐妹穿,不往婆家带,这就有了“好女不穿嫁妆衣”得说法。也有的就把这些布料带到婆家,留自己穿。可以说娘家的陪嫁再多,也有用完的时候。
曾经有人问世界首富,以后他的财产给谁,他说给社会。不给自己的孩子们?不给。为什么?让他们自己去奋斗,把财产给他们,他们就不需要奋斗了,就等于害了他们!这个见解是值得深思的!
而今,不少父母怕子女受苦,把孩子的家弄得富丽堂皇,吃穿有余,幸福有佳……做子女的不需苦其心志,当然高兴。不过,富裕了,也不能忘记奋斗,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将来,还要有一定的理想,还要为这个理想去奋斗。
吃父母的,没有什么不好。我感觉还是吃自己的好!他有,谁有,不如自己有。两口子有,还要伸伸手!吃父母的,也要张张口。自己有,就用不着去张口了!
说到这里,我想,“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妆衣”,这个俗语虽然是出自旧时代贫穷的时候,用来教育子女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现在生活富裕了,重提这句话,我认为还是有教益的!
农村老话有一定的人生哲理,隐藏着社会博大精深的精髓所在。虽说农村人纯朴,憨厚,但心地善良,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从老话中可以透露出老百姓居家过日子,刻守家风家训,看似老话,细细品味,学问大着呢?
农村老话"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到底什么意义呢?从这句老话中可以看出做人要有志气,不可有依赖感。家大业大分家是必然趣势,但男人要有骨气,自己闯出一番天地来,那才叫本事。而女人不要依恋出嫁时娘家那些彩头,嫁夫随夫,夫唱妇随,把家建设得更加灿烂辉煌,那才叫有能耐。切莫这山望着那山高,移情别恋,那可不是好女人哦。
好男不吃分家饭
男儿当自强,成家立业是必须的,家大分枝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分家可不能从儿女嘴里说出来,会让爹妈寒心的。这里所说的"分家饭"那是祖上的那点家底,作为子女可不要尽动那歪心思,惦记着祖辈的家业,这也不是大丈夫所为。分家不分心,家是永远割舍不断的,不要以为分家了,亲情就不顾了,人们常说,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社会面面观
好男不吃分家饭,值得人们深思,有一部分家庭,为了分家,大打出手,闹得水火不容,有的还对簿公堂,什么意思呢?靠祖上,靠父母,留下的家业,算什么能耐。自己打拼出一翻天地来,流自己的汗,靠自己勤劳的双手,那才是真本事,那才是好男儿,那才是英雄好汉。
好女不穿嫁时衣
女人在家靠父母,出嫁靠丈夫。人们常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二流子沿街走。不要五花心六花头。应该相夫教子,克守妇道。结婚是人生中一件大事,草率不得,嫁时衣,如果一个女人再穿一次嫁时衣,那就不等于结两次婚了吗?建家容易创家难。成功男人背后有一个贤内助在支撑着,家是一个整体,应该相濡以沫,互利互补,家才甜蜜温馨。
好女不穿嫁时衣,另外一种理解方式。既然已经结婚了,夫妻应该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同甘共苦,不要嫌贫爱富,生是男方人,死是男方鬼。共同担当一个家。好汉不提当年勇,好女不恋嫁时衣。嫁出门的闺女,泼出门的水。娘家再好,再富裕,那不是自己的亲手创造的财富,不要贪恋,要靠自己,靠夫妻之间,不吃馒头争口气,那才是硬功夫。
社会面面观
好女不穿嫁时衣,不要说是老话,过时了。这句话深藏大道理,如今离婚率居高不下。原因何在?难道不引起自己反思反思吗?物质条件需要自己去创造,感情基础需要双方去培养。夫妻者,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男女结合在一起,亲者,如胶似漆,相濡以沫。不亲者,各奔东西,怪谁呢?一个巴掌拍不响,不要全指责对方的错,自己就一点责任没有吗?我看不见得。得理解包容,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一下。一句:l过不来,大不了离婚"。全考虑自己感受,离婚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个家,一个整体,妻离子散对谁都没有好处。
结束语
好男不吃分家饭,
自食其力把家创;
兄弟姐妹要齐心,
家庭和睦才温馨。
好女不穿嫁时衣,
相夫教子情依依;
将心比心互理解,
移情别恋要不得,
自毁前程花雕谢,
后悔晚矣恨当初。
朋友,农村俗语,老话博大精深,如果认为有缘人说的在理,欢迎关注,欢迎点评,将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分享更多精彩内容。谢谢你的赏阅。